陳曉曄
“區角活動”是幼兒園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開展幼兒園區角活動,關鍵在環境創設和活動過程。其實,材料投放也是影響活動成效的重要因素。創設班級區角環境,材料投放可謂重中之重。尤其是小班區角,材料的投放需要一定的技巧。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極易分散,區角中的材料該怎樣投放,就顯得格外重要。
材料投放過多,會影響幼兒對材料的判斷,干擾幼兒進行游戲;投放過少,會影響區角活動的正常開展。就小班而言,材料的投放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又要考慮到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材料的重復使用,一物多種玩等諸多因素,從而減輕教師的壓力和工作量。
那么,作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和利用區角環境中的相關材料,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呢?
一、從活動目標的達成出發,而非“撈到籃子都是菜”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興趣易分散,沒有目標和任務進行游戲很容易造成盲目、無效的操作。根據幼兒的特點以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確定目標,需要教師對區角里的游戲制定出一定的任務,以任務為導向,選取材料。
如在“我家小農場”的游戲中,教師提供一定數量的任務卡。幼兒抽取任務卡,然后根據任務卡上的要求來完成操作。
我班的“小農場”有兩種玩法。第一種根據教師提供的任務卡在“小農場”里種植“蘿卜”飼養“小鴨子”等等。任務卡上會提示種多少數量的“蘿卜”,什么顏色,是“大蘿卜”還是“小蘿卜”。幼兒抽取任務卡后,根據任務卡的要求判斷怎樣進行種植植物和飼養動物,并且還要判斷,哪些種植在土壤里,哪些在水里。第二種任務卡,教師將“小農場”布置成一定的環境后拍成照片,做成任務卡。幼兒拿到任務卡后將照片里的場景還原,類似警察破案還原現.場,難度由易到難,逐步遞進。“農場”里的植物動物擺放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只有仔細的觀察判斷才能正確的還原“農場”。班里的幼兒游戲興趣很濃。一物多玩,也最大限度的發揮材料的作用。
二、關注材料投放,而非純粹為了“玩”
建立區角,引導孩子積極開展活動,激發興趣。這些都是活動的目的所在。所以,選取材料要從激發興趣入手、能創造性使用材料出發。
一物多玩,玩的是能力培養。對材料進行二次開發”可以激發幼兒創新思維。在班級美術角,教師提供兩個用紙箱制作的沒有顏色的小動物“長頸鹿”和“斑馬”,讓班級幼兒根據不同動物的皮毛特征給它們“穿衣服”。幼兒可畫、可貼,制作出成品以后便無法再進行創作。該怎么再利用這兩個漂亮的小動物呢?班級植物角正好需要它們!小朋友們高興地說:它們可以保護我們植物角的小植物!于是孩子們開心的給這兩個小動物取了名字:“斑馬小姐”“長頸鹿小妹”,并將它們放在植物角裝飾,植物角因此變的更加生動有趣。對于不能再進行創作的物品,我們可想辦法對其他區角進行裝飾,既用幼兒作品美化了區角又不會造成成品浪費。
三、關注投放的層次與操作性,而非“目中無人”
首先,區域材料要有層次性,所以需要一定的更新。區角里應定時投入新的材料,這些材料有的是教育活動的延伸和升華,有的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制作的。例如:在開展小班“樣樣蔬菜我愛吃”這一活動后,我在美工區投放了“蔬菜涂色畫”和“水果撕貼紙畫”兩件材料。其中“貼紙畫”相對于“涂色畫”有一定的難度,適合已掌握一定涂色基礎上的幼兒玩。區角游戲中幼兒在玩涂色和貼紙畫也可以鞏固對蔬菜的認識。兩周后我將“樣樣蔬菜我愛吃”引伸出“樣樣水果我愛吃”,逐步加深幼兒對不同水果的認識,也增加了區角材料的層次性。每個幼兒能力水平不同,在投放材料時,要注意個別化發展,讓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得到活動的機會和體驗成功的快樂。
其次,要選用操作性強的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例如班級“益智屋”里的“立體拼圖”。3個正方體紙箱,有很多種組合,還有兩個錯誤的組合。幼兒經過觀察、思考、反復拼搭,在探索的過程中尋找方法。拼圖分為兩個層次,最簡單的就是根據顏色拼搭,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選按顏色拼搭。其次是根據觀察拼圖的內容進行拼搭,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選擇根據內容拼搭,最終根據提示卡確認答案。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判斷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拼圖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四、關注材料類別的豐富性,而非數量
營造區角活動環境,投放區角材料,首先考慮的是材料類別是否豐富,而非材料數量。不同的材料類別,能夠激發孩子不同的研究興趣和體驗。相同的材料再多,也都是落在同一個層面的一種重復。無論從激發興趣和培養能力等方面,不同類別材料投放都要遠遠勝于相同材料單純的數量增多。
比如:小班幼兒在穿“項鏈”游戲中使用可以是大小、質地、顏色不同的瓶蓋子。幼兒對這些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瓶蓋子非常感興趣。
然而,豐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小班幼兒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給孩子以“這么多好玩兒的”“都要玩一遍”的感覺,但也易造成幼兒游戲過程中的“淺嘗輒止”和“貪多嚼不爛”。他們會一會兒拿這個玩玩,一會兒拿那個玩玩,拿起一物一擺弄片刻隨意舍棄一再換一物。
在班級的區角“娃娃家”中我就經歷過一次這樣的“失敗”。我在布置“娃娃家”時,在區角中投放了很多“食物”類材料,將區角的隔斷柜子放得滿滿的。當班級幼兒玩娃娃家游戲的時候,我發現了問題:游戲材料投放過多,幼兒根本不知道該玩什么。他們一會摸摸這個一會玩玩那個,將一物從一處拿到另一處,如此反復,毫無游戲規則可言。
“娃娃家”里的幼兒幾乎沒有互動和交流,當區角游戲結束的音樂響起時,“娃娃家”簡直一團糟。孩子們都不清楚怎么玩游戲,就更別提物品收拾了。
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我立即調整“娃娃家”里的布置,收掉一些幼兒不感興趣的“餐具”和“食物”,投放了媽媽的“圍裙”、爸爸的“眼鏡”“報紙”,同時交代了“爸爸”“媽媽”的任務,幫助幼兒快速進入角色。“圍裙”和“眼鏡”能隨時提醒幼兒在娃娃家中扮演的角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幼兒在游戲中的交流增多,收拾區角時雜亂無章的現象也有所改善。
五、多提供半成品材料和原始材料
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他們大多喜歡顏色鮮明、形象生動、新穎多變的玩具。教師們就應提供一些精美的材料、玩具投放到活動區中。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還能培養幼兒對美的感知。然而在發展幼兒美育的同時,我們是否更應該思考玩具本身到底存在多大的價值,是否能促進幼兒學習?一個成品的玩具還剩多少空間留給幼兒自己探索?如果只是外形好看,幼兒拿著玩玩,不需要幼兒動腦筋探索、思考。那么幼兒會很快失去興趣,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可能會有老師反映,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的逼真、漂亮的玩具,孩子看幾眼就不再關注了。因為孩子面對這些精美的玩具,無需自己再做什么協商、討論、創造。看起來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想象與創造的操作平臺,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價值。
事實上,一些其貌不揚的原始材料,如瓶蓋,在孩子們的手中,可能會是小人的“眼睛”、制作項鏈的原材料,或娃娃家的小點心、美工坊的印章等等。
以上幾點,是本人對于小班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認識和簡單看法。區域游戲中還有很多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怎樣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有待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挖掘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