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摘要: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美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從音樂教學中感知到音樂的美,從而樹立培養高尚的情操,樹立美的人格。
關鍵詞:美;情感;意境;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239-01
一、引言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從而最終去創造美,這就給我們音樂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學生認識感受美的能力比較差,怎樣去挖掘作品的美,讓學生在歡快愉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啟迪,這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而臨的重大難題。外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高尚的趣味——有助于人們發現和識別真正的美。”這句話強調了只有通過審美教育和審美活動,啟發學生的審美要求,才能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情趣。教師要求學生和審美對象之間構成一定的審美關系,進入審美心理結構之中是不大容易的,再說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作品中美的感悟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只有主動的努力豐富自己的審美才質,然后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對音樂作品形象的感受、了解、體驗來學習音樂家創造美的音樂語言、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用美好的音樂塑造美好的心靈,磨練美的性格,使美的人格得到完善。
二、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美
“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樂教育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感為內涵,以培育人格審美完善,身心和諧發展的人為目的,進行音樂教學的改革思考,應以“隋”和“美”的視角切入,把著眼點放在對音樂教學的“情感化”和“審美化”的構建上。《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確如此,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小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而發生變化,培養一種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例如:《長城謠》、《國旗國旗真美麗》、《七子之歌》等歌曲,在抒情、優美的旋律里,學生體會到了祖國的偉大,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了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對于培養新世紀的“四有”新人來說,情感教育、個性培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又如:在演唱《二小放牛郎》時,當學生唱到“敵人進入埋伏圈”時,學生們表情緊張,頓音處不用提醒學生就能表現得很好。在唱到“二小被摔死在大石頭上而”有的孩子都淚流滿而了,哽咽地表達著悲痛的情感,這說明了“愛”“善”是孩子的本性。一經藝術的誘發,他就會流露出“善”與“美”的真實情感,歌曲也進一步揭示了和平的生活的來之不易,后人更應為保衛和平而努力。
音樂審美活動,是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合唱歌曲《每當走過老師窗前》,要深入體驗領會作品的感情并進入情境,最好的方式就是組織學生演唱這首歌,用聲音傳達心中對老師無限熱愛的感受。歌唱此歌時要讓學生聯想身邊的老師:他們每天辛勤的工作給予了我們無限的關愛,教給我們知識,教育我們做人,不辭辛勞。要求學生在合唱此歌時,要以深刻的感情用心去唱,從而表達出對老師的摯愛,培養學生熱愛老師的情感。
三、讓學生欣賞感知音樂的意境美
音樂作品往往通過象征、模擬的手法來表現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具有意境美。小學生的想像力特別豐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視聽體驗的過程中體驗音樂的意境美。可以根據欣賞曲目的內容,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音樂的意境,以此調動學生的視覺感知來輔導聽覺感知,使他們在大腦中產生聯想和想像,從而加深對音樂作品意境美的感知。《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表現和贊頌迪斯尼樂園的歌曲。在欣賞這一首歌曲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給學生播放了迪斯尼樂園的美景:在迪斯尼樂園中,建筑壯觀美麗、設施奇特新穎。瞧!小朋友們喜愛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米老鼠與唐老鴨都在那里高興地玩著呢!怡山水之間,寄情懷與花鳥煙云的作品具有美育作用,這些音樂作品通過稱頌大自然來表現人的品格精神,來歌頌生活,起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通過音樂作品中的大自然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的認識。比如《草原贊歌>讓我看到了遼闊無邊的大草原,牧民趕著羊群放牧,令人向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神馳于草原之上,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