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吳覺妮
【摘要】? 瓊劇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戲曲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做好瓊劇的傳承保護工作意義重大。文章在分析瓊劇文獻資源價值的基礎上,探討“互聯網+”時代瓊劇文獻資源的利用與傳承的意義,提出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新思路。
【關? 鍵? 詞】“互聯網+”;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
【作者單位】王冬梅,海南省圖書館;吳覺妮,海南省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2.019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為開放、創新、融合、跨界,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概念與應用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促使諸多領域轉型發展,傳統圖書館的文獻資源開發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革新。海南瓊劇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戲曲寶庫中的瑰寶之一;瓊劇文獻記錄了瓊劇的起源與發展,是弘揚、傳承瓊劇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深入利用與傳承瓊劇文獻資源是我們亟須探討的問題。
2018年3月,著名的瓊劇作曲家吳梅先生向海南省圖書館捐贈了他收藏多年的瓊劇文獻資料百余箱,包括他在六十多年瓊劇作曲、唱腔設計生涯中所創作、收集、整理的瓊劇劇本、曲譜手稿、瓊劇文史資料等文獻資料,其中既有古裝瓊劇《趙氏孤兒》《鳳冠夢》《貍貓換太子》《刁蠻公主》等傳統劇目資料,也有現代新編瓊劇《百年蒼翠》《浴血英魂》《八一風暴》等經典劇目資料。另外,吳梅先生多次隨團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及港澳臺等地區演出,與當地瓊劇界人士交流的戲曲成果、演出資料等文獻資料也在其中,可以說文獻種類非常豐富。經整理,這批文獻主要包括20世紀30年代至21世紀初瓊劇領域的劇本、曲譜手稿、報刊、剪報、老照片、海報、圖片、磁帶、光盤等重要文獻,總計4180種,6826冊/件。這為瓊劇歷史、劇目、曲譜、藝人傳承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文獻支撐,同時,這批資料亦是吳梅先生耕耘瓊劇藝壇七十余載取得杰出成就的見證,是反映現代海南瓊劇發展變遷的重要史料。
一、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價值
1. 史料價值
據《海南島志》載:“海南之戲劇,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明正德年間,海島上已有雜劇演出,迎春日一般“競辦雜劇故事,會聚逞炫”。瓊劇在明清時期逐漸發展成型,行當齊全,生旦凈末丑俱全,流傳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它是海南地方戲曲的代表,也是中國戲曲藝術瑰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瓊劇流傳的各類劇目多達上千種,其中包括《張文秀》《搜書院》《紅葉題詩》《紅色娘子軍》等著名經典劇目,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劇目至少有三百個以上。瓊劇常規的表演程式有27項,合計1542套,瓊劇的音樂曲牌約有400多首。瓊劇唱腔獨特,風格多樣,旋律優美,至今享譽東南亞一帶;瓊劇作為海南文化的象征,是流傳海外四大劇種之一。
在社會快速發展、休閑娛樂活動多樣化的今天,瓊劇和其他劇種一樣受到沖擊,觀眾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瓊劇的危機與發展問題令人深思。在新時期如何利用、傳承瓊劇文獻資料以推動瓊劇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吳梅先生捐贈的文獻資源反映了瓊劇發展變遷的歷史,借助文獻資料,可以探尋瓊劇發展史,這也為瓊劇的創作與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2. 文獻價值
瓊劇文獻資源作為瓊劇藝術的傳播載體,包括瓊劇劇本、唱腔曲譜、瓊劇歷史、表演、舞臺美術、藝人傳記及評論等內容,是推動瓊劇藝術弘揚、傳承的寶貴資料,其文獻價值無可替代。比如吳梅先生捐贈資料中的瓊劇音樂資料,有蘇炎娣先生在1964—1965年專門組織調查和搜集的散失在民間的瓊劇板腔資料,還有她先后整理、油印的《瓊劇唱腔介紹》《瓊劇音樂介紹》《瓊劇過場音樂》《瓊劇嗩吶曲牌》等資料,這些資料后來雖然沒有正式出版,卻是海南瓊劇界的珍寶。
3. 學術價值
瓊劇文獻資源對瓊劇研究而言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其不僅為學者提供了史料依據,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廣泛的學術研究課題。比如吳梅先生捐贈文獻資料中的《紀念瓊劇著名表演藝術家王秀明(三升半)誕辰壹百周年》《情系瓊劇勤奮筆耕——回憶父親林祿三》《海南韻腳》《瓊劇唱腔選》《瓊劇簡史》等文獻,從瓊劇名家、舞臺表演及瓊劇變遷等多個方面反映瓊劇的發展史,是瓊劇研究的重要依據。近年來,隨著瓊劇市場需求的變化,很多行當的表演程式逐漸淡出舞臺,據1956年的統計數據,當時有180套瓊劇表演程式,而今在舞臺上還能見到的只有10多套。所以說,瓊劇文獻資源對追溯失佚的文獻和研究逐漸消逝的技藝非常重要。
二、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必然性
1. 社會進步與讀者需求變化的必然結果
傳統的文獻資源獲取方式單一,檢索查閱不方便、不及時,導致文獻的利用率不高,滿足不了讀者的多樣化需求。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方式不斷變化,讀者對瓊劇文獻資源的獲取方式也隨之變化。此外,為了吸引新生代觀眾欣賞瓊劇,以創新形式挖掘和利用瓊劇文獻資料是必由之路。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對瓊劇文獻資源加快利用與傳承的步伐,是適應社會發展與讀者需求的必然選擇。
2. 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必然趨勢
瓊劇文獻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瓊劇發展的基礎。當下瓊劇文獻資源傳統開發利用方式已不適應社會需求。從吳梅先生捐贈的資料來看,其數量多、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如果不進行數字化處理,優化檢索方式,使用者很難在短期內獲取所需信息。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瓊劇文獻資源的價值,更好地服務于瓊劇藝術的發展,相關機構要結合“互聯網+”的優勢,不斷推進瓊劇文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作,盡可能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瓊劇文獻信息資源服務。
三、提升對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保護的認識
瓊劇是典型的海南地方特色劇種,由“土戲”“雜戲”發展而來,體現了各時期海南文化變遷與融合的特征。瓊劇文獻資源是瓊劇愛好者和研究者了解瓊劇的主要信息來源,也是弘揚、傳承瓊劇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環境下,數字技術廣泛運用到傳統瓊劇文獻資源開發領域,為瓊劇文獻資源的利用與傳承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促進瓊劇文獻資源的利用與傳播
數字技術應用于瓊劇文獻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將大大提高瓊劇文獻資源的利用頻率與傳播力度,其具有以下三個優勢。第一,數字資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擴大傳播路徑,解決紙質資源無法同時滿足多名讀者需求的難題。第二,數字資源不僅在信息多樣化和容量上大大提升,而且檢索、查閱和利用尤為便捷。第三,對于以收藏保護為主要目的的古舊瓊劇文獻資料,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處理不僅可以有效保護文獻,還有利于讀者廣泛使用。比如,吳梅先生所捐贈的資料中有一大部分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老劇本、曲譜,紙質材料已經老化、變脆,尤其一部分東南亞地區老藝人手抄的曲譜、唱腔資料,年代更為久遠,經過多人輾轉保存,出現破損和污漬。這些資料不利于長期保存,也不能向讀者提供查閱服務。以上問題,只有通過現代化技術才能有效解決。
2. 加快瓊劇文獻資源整理和研究的步伐
瓊劇文獻資源的深層次整理、開發,一方面可以實現零散的瓊劇文獻資源有序化、系統化、科學化整理;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文獻資源利用方式,為瓊劇學術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支撐。同時,采用科技手段整理瓊劇文獻,不僅可以提高研究效率,還能節約研究成本。據研究成果統計,瓊劇相對其他劇種而言,研究成果較少,更多流傳保存的是第一手材料,未經過系統整理,這影響了瓊劇的研究和發展。因此,在瓊劇研究中加強對一次文獻的利用、開發、傳承力度,是學者和瓊劇愛好者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瓊劇研究領域先后出版了劇本集《瓊臺春》《??诃倓 贰恶T所慶劇作集》《冼夫人頌瓊劇作品集》《瓊劇傳統唱腔典藏》等一系列研究著作,成果斐然,但相比瓊劇的發展現狀,這些研究成果還遠遠不夠。
3. 有利于地方特色經濟與地方文化融合發展
瓊劇是海南文化的典型象征和金字招牌,引入新技術,合理利用多元的數字化新媒體渠道,推動瓊劇藝術發揚光大是大勢所趨。因此,相關機構應結合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重點打造瓊劇這一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瓊劇搭臺帶動地方特色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地域知名度,實現地域特色經濟發展與海南文化發展的和諧統一。
四、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新思路
“互聯網+”環境下,新技術是推動瓊劇文獻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動力,因此要在新技術的支撐下,嘗試構建瓊劇文獻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利用與傳承的新模式。
1. 增強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意識
瓊劇是延續上百年的老行當,要做到“老戲新聽、老新相傳”,就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環境對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方面產生的沖擊和深層次影響。從吳梅先生捐贈的資料中可看出,瓊劇資料印刷方式有手寫、鉛印、油印、激光打印……不斷演變,載體形式有紙質、唱片、磁帶、錄像帶、光盤…不斷變遷,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更新換代,因此,要實現瓊劇文獻資源的利用與傳承,首先,要具備對瓊劇文獻資源開發利用的創新意識,積極應對瓊劇研究領域的新發展、新變化,將互聯網技術融合到瓊劇文獻資源的利用與傳承工作中;其次,要促使瓊劇文獻資源由傳統的單一利用模式向現代多元化運用模式方向轉變,從而實現瓊劇文獻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2. 推動瓊劇文獻資源全面數字化,建立專題資源數據庫
在國家大力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海南瓊劇文化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發展機遇。瓊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是瓊劇藝術發展的推動力,文獻數字化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瓊劇專題資源數據庫是互聯網環境下瓊劇文獻資源建設的新領域,不僅為發展瓊劇藝術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資源保障,也為讀者提供了多層次的精準化服務。比如將劇本、曲譜、表演等相關紙質文獻資源和錄音、錄像、視頻等非文本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形成文字、圖像、音視頻等數字資源,建立瓊劇文獻數據庫,同時設置文獻檢索方式,盡可能地滿足讀者對瓊劇資源信息的獲取需求。
3. 開展多方合作交流,實現瓊劇文獻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據統計,目前海南省圖書館收藏瓊劇文獻最多,國家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海南省瓊劇院、??谑协倓F、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等機構也收藏了一些瓊劇文獻??偟膩碚f,瓊劇藝術的發展弘揚,需加強瓊劇文獻收藏機構、研究單位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各系統共建共享的模式豐富瓊劇文獻資源庫;需借助互聯網平臺,構建瓊劇信息資源交流機制,形成完善的合作交流方式,實現文獻資源優勢互補。
4. 利用多元的數字化、新媒體渠道
(1)創辦瓊劇網站和直播平臺
目前,相關機構借助互聯網即時性、共享性強且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創辦推介瓊劇藝術的門戶網站和平臺,讓收藏在圖書館和研究機構里的文獻資源“活起來”。比如新華網海南頻道-瓊劇頻道板塊,開設了“瓊劇資訊”“圖說瓊劇”“名家名段”“瓊劇藝術”“網上秀場”等欄目。又如海南省圖書館文化共享平臺對瓊劇資源進行整合,增強瓊劇文獻資源的開發、共享與再利用。還有瓊劇網上發布的瓊劇劇目全集,有多種唱段的錄音和視頻資料可供下載、試聽,是推廣瓊劇的好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直播平臺,這是一種新興的網絡社交方式,也是瓊劇傳播、學習的新手段?,F在一些年輕的瓊劇演員會直播自己的演出以及平時的排練活動,這種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輕的瓊劇粉絲,拉近了瓊劇愛好者與瓊劇演員之間的距離。
(2)開發瓊劇傳播小程序及應用平臺
目前,4G技術已在多個領域應用,5G技術正在興起,相關機構可利用新技術優勢,實現多類型瓊劇資源的轉換、推送。比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社交媒體,多渠道地向公眾傳播和推廣瓊劇文化;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瓊劇經典劇目、優秀劇本制作成電子書,免費向讀者提供下載服務;開發用于展示瓊劇名家唱段的手機小程序,瓊劇愛好者可以隨時隨地欣賞;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向公眾推送或分享瓊劇知識、研究動態、戲曲評論、演出信息等。目前,海南省瓊劇院微信公眾號向公眾推送了“演出排期”“瓊劇簡介”“劇目創作”等相關信息,反響熱烈。
(3)研發瓊劇動漫產品
動漫產品為多形式弘揚傳統文化開辟了新天地,也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方向。瓊劇動漫產品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瓊劇藝術進行深加工,借助動畫形象將瓊劇經典劇目中原汁原味的唱腔、表演動作,通過簡約、夸張、幽默的動畫形式表現出來,給觀眾呈現充滿趣味性的產品。動漫產品可以通過電視、新媒體平臺等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推廣傳播,比如海南省文體廳出品的傳統瓊劇《紅葉題詩》動漫版,已上線學習強國APP。近期,海南省群藝館推出的瓊劇防疫宣傳片也精彩亮相,反響熱烈。動漫版瓊劇可以說是瓊劇文獻資源深層次開發利用的有益嘗試,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動漫創作者對瓊劇文獻資源提煉不足,加上經費的制約,影響了瓊劇動漫產品的進一步發展。
當今時代,海南省不斷推進國際自貿港建設的步伐,海南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瓊劇的研究與發展也隨之進入快車道。一方面,只有加快新技術的應用,有效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才能對瓊劇文獻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紙質文獻資源與數字資源的信息轉換;另一方面,建立特色數據資源庫和便捷、高效的共享平臺,為瓊劇愛好者、從業人員和研究者提供數字化狀態下的新媒體信息互動和體驗,可構建瓊劇文獻資源利用與傳承的新模式,加快海南瓊劇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陳春孺. “互聯網+”環境下川劇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J]. 四川戲劇,2017(5):53-56.
[2]黃曉斌,王堯. 地方文獻與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J]. 圖書情報知識,2018(1):35-41.
[3]符策超. 海南瓊劇現狀述評[J]. 中國戲劇,2014(12):61-63.
[4]王霞.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模式研究[J]. 圖書館學刊,2018(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