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武
摘要:基層群眾文化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實際推動作用,在當前形勢下,群眾文化必須緊隨時代的進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的步伐,所以,在當前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也需要加強綜合文化創新能力,本文將立足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對當前基層群眾文化的創新能力提升提出相關思考。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文化創新;基層建設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O6-0270-01
當前,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黨和各級政府對外傳播政策方針、傳遞社會正能量、加強與人民的關系等方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涉及多方而,其中主要的突破點之一即是以“社區”為主要發力點所開展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一、推動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的重要性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在現實生活的方方而而,它的主要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而,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從宏觀視角而言,不斷保持基層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持續發揮獨特魅力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徑之一,同時,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也具備一定的人民基礎,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精神需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持續增強先進文化的創造力與適應力、發揮政策導向作用
基層群眾文化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調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力度的基礎上,還應強調是綜合文化創新力,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應持續增強先進文化的創造力與適應力。基層群眾文化是持續而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其傳播的主要方向與內容則應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個文明建設”等主要政策引導要求展開與延伸。
提升基層群眾文化并加強創新,才能有效帶動基層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內容的深刻理解,進而將其轉化為基層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要價值取向與自覺行為,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凝聚力量、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方而的重大作用。
(三)滿足基層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也在不斷提高,在物質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時,也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層社區群眾文化在進行文化建設與創新的同時,需要持續加強普適性與先進性,優秀的、貼合廣大人民群眾且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活動與每一個普通家庭都息息相關,所以,發力提升基層社區群眾文化,不僅要滿足基層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還要持續加強創新力,保持先進性。
二、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的有效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備優秀的文化自信力,其自信力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厚的人文精神、創新力與“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色。
(一)健全基層文化創新基礎載體
文化創新需依靠健全的物質基礎,是文化創新賴以發展的必要前提和保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文化物質載體建設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創新物質基礎的前提下,首先,需政府有關部門在地域性基礎上制定統一、貼合城市發展內在要求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規劃標準與制定細則,嚴格執行并合理引導相關機構的發展思路;第二,加強對專項基層群眾文化創新基礎設施管理與人才隊伍建設,并以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為主要著力點,成立專項基層群眾文化創新專項建設基金,并聯合文化領域企業,積極探索具備獨特基層群眾文化創新點的發展模式。
(二)依靠人民,強調“群眾參與度”
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所以,基層群眾文化創新一是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內在驅動力與要求。應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建、創新、共享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的豐碩果實,是堅持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應廣泛立足于傳統文化,在尊重與符合人民大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激活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的源泉。
(三)重視網絡媒介與數字化,激發創新亮點
優秀的文化具備較好的生命力,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也要有針對性的借鑒和學習外來文化,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對文化創新具備一定的促進和提升作用。利用網絡創新平臺,在自有基層群眾文化基礎上,充分融合其他優秀的外來文化,結合地域性,并以此進行有效創新與傳播。
隨著各地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及各項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因地制宜、轉變觀念,進一步有針對性的統籌規劃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物質基礎建設與虛擬資源建設,促使群眾文化邁向和諧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