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露娜
摘要: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學校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從小學生抓起。
關鍵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則必須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通過創新教育,開啟學生創新的心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成為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礎。那么,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我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幾點做法和體會,淺談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民主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為完整的人與人之間理解與溝通,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尊嚴”,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師生關系和諧,會使學生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感情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謂“樂其師,聽其言,效其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下創新基礎
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起點,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且能使學生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設置懸念就是很好的一個做法。所謂懸念,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運用懸念法引入新課,可以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教學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可從課文內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擔心的故事情節或概括敘述人物的悲喜結局,以激起學生探求的心理。
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拓展創新思維
想象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人在知覺、感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人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體形象的設想。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最重要的東西,它是一種酶,能夠活化知識,開發智力,拓展思維,使學生融會貫通地發掘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只要老師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學生就會邊學課文邊在頭腦里浮現畫面。
四、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學生的疑問往往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遇到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語文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熱情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大膽提出疑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善于啟發、誘導學生多思考,多質疑,以疑啟思,提高思維的變通性,應充分運用“變式”,對同一問題、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維產生矛盾,意見紛呈,這時教師應放開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氣氛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順其童心,投其所好”,積極鼓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從而發現事物的奧妙。
五、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創新的關鍵
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能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有不少課文給我們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啟發學生提出多種不帶結論性的設想,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六、創設懸念環境,激發求知心理
有好奇心就會主動地去探知,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有效合作過程。教師凡欲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班上倡導有效合作,這樣,才有利于集體創新能力的發揮,才能有利于構成培養創新能力的“氣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創造一個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質疑的場所。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嘗試運用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創造性地運用提高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利于學生產生穩定的積極探求心理和積極實踐的過程。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討論法、研究法等,做到發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發散。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課堂上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要友好地傾聽,積極地肯定和鼓勵,使合作過程成為一個發揮民主自由和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
七、確立主體地位,激發創新能力
學生是創新的主體,創新能力潛伏于每個學生之中。只有在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下,創新才會被激活,從而釋放出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自由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自由、充滿活力的民主氛圍,使學生人人成為有獨創性的主體,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生團體中的一個平等成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
綜上所述,在不斷改革應試教育弊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讓我們時刻銘記江總書記的話:“堅持創新、勇于創新”,使教育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造思維的沃土。這雖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只要我們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定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