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法》第16條規定了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內部決議要求,但是對違反該條款的法律后果未并規定。目前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部分裁決觀點認為該條款是公司對外擔保的內部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即使違反該條款關于內部決議的要求,公司對外作出保證擔保的,出于對交易安全性和穩定性等方面的考慮,仍然應當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案例也有部分裁決觀點以保護公司股東利益為出發點,認為保證合同不生效。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最近公布的2019年全國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記要中,提出對于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提供擔保必須以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等公司機關的決議作為授權的基礎和來源。如法定代表人未經授權提供公司擔保的,應適用《合同法》第五十條關于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的規定來認定擔保合同的效力。
【關鍵詞】公司內部決議;公司保證擔保;法律效力
引言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對《公司法》進行了修訂,其中第16條確認了公司具有擔保能力。該法條第一款對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內部決議要求進行了規定,第二款對公司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進行了規定,第三款對公司內部決議的表決方式進行規定。可見,立法者允許公司按其內心真意,通過公司章程規定的擔保決策授權體系、股東會決議與董事會決議的擔保決議,審慎地授權董事長或總經理對自己和他人(含關聯公司)的債務提供擔保。遺憾的是,該法條僅規定了對公司提供擔保的內部決議要求,并沒有對違反該條款的法律后果進行規定,其中第二款和第三款是屬于管理性強制規范還是效力性強制規范也存在諸多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雖然保證擔保在都沒有公司內部的決議的情況下,卻有著不同判決結果。
1.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裁判中主要存在的二種觀點
從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來看,為公司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進行擔保的,如果未經公司內部決議,主要存在認為擔保有效和擔保不生效二種觀點。
(1)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立法本意在于限制公司主體行為,防止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者高級管理人員損害公司、小股東或其他債權人的利益,故其實質是內部控制程序,不能以此約束交易相對人。故此上述規定宜理解為管理性強制性規范。對違反該規范的,原則上不宜認定合同無效。
(2)第二種觀點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股東會大會決議。如果債權人在簽訂《保證合同》時,未要求擔保公司提供同意為借款擔保的股東會決議,未盡到謹慎審查義務,由認定債權人不屬于善意相對人,案涉擔保對擔保公司不生效。
2.公司的內部決議對保證擔保效力的影響。
2.1公司內部決議的性質
公司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法人,與自然人不同。自然人是有機體,自然能夠通過大腦進行思考和決策。而公司法人是由股東投入資本進行組建,公司沒有有機器官,本身沒有思考和決策能力。對于需要決策的事項,應通過其權利機構(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或者其管理機構(董事會)按照其議事規則進行表決或者可以直接在章程(章程也是由公司股東共同制定)中授權法定代表人決定。然后,由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根據表決結果或授權對外實施一定的擔保行為。因此,公司需要股東會、股東大會、董事會這類在公司內部設立的機構來形成一定的意思表示,以此來代表公司的意志。對于法律或公司章程明確規定公司需要公司內部機構表決的保證擔保事項,應當先在公司內部機構表決通過后才能實施。公司內部形成統一的對外提供擔保的決議,是公司提供擔保意思表示的第一層次。然后,才能實施具體的擔保行為(如簽訂擔保合同、提供擔保函等),這是公司意思表示的第二層次。因此,公司內部決議是公司的大腦(公司機關)所形成的決策,是公司內部的形成意思表示,是公司提供擔保的前提。
2.2公司對外保證擔保行為的法律效力
在公司內部機構決議通過后,公司將通過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
代表人授權的人對外實施保證合同的簽訂行為,才能保證其行為的有效性,公司才受該行為的約束。對于公司的保證擔保行為的效力,應當根據《民法總則》第143條的關于有效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來進行判斷:(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公司作為法人,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財產,自成立之日起即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提供保證擔保雖然不是公司的經營范圍內業務(擔保公司除外),但是也通常和公司的業務密切相關,往往是為了股東或關聯公司或自身的業務,對外提供擔保,公司可能直接或間接受益。(2)意思表示真實。從保證合同相對人(債權人)的角度來看,公司保證人在保證合同或保證函上蓋章,即表明公司保證人已經作出了愿意提供保證擔保的意思表示,公司內部決議僅僅是其內部管理問題。但是,如果公司章程已經對擔保的決議程序、限額作出了明確規定,或者公司是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則應當根據章程規定進行辦理或經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決議通過。否則,公司提供保證擔保的意思表示則存在瑕疵或者意思表示不真實。按德國學者關于意思表示的理論,可以將意思表示分解為內在意思形成和表示行為兩個層級結構。在公司提供擔保僅有表示行為,卻缺乏內在意思形成的情況下,保證擔保則可能會被認為不生效或無效。(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從《合同法》、《擔保法》維護市場交易安全和穩定、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角來看,《公司法》第16條應當是內部的管理性強制條款,即使公司提供保證擔保違反了《公司法》第16條,公司擔保也應當是有效的。從《公司法》保護公司股東利益的角度來看,《公司法》第16條應當是效力性強制條款,公司提供保證擔保違反了《公司法》第16條的話,應當是無效的。本人認為,該條款應作內部管理性條款來理解。其一,公司提供保證擔保是否有效,影響的只是公司的利益,一般情況下不影響國家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其二,公司提供保證擔保這一行為,國家并不禁止,這與法律確認為無效的禁止性行為還是存在很大區別,而且在交易市場上為債務人的債務提供保證擔保還是十分常見的,并無通過法律層面進行打擊的必要。其三,從本文的上述分析來看,如果公司對外提供保證,沒有公司的內部決議來支持,本身的意思表示存在欠缺,已經在公司意思表示層面可能影響到保證擔保的法律效力,已經有法律規定予以規制,無需再以違反《公司法》第16條進行法律效力的判定。
因此,如果公司提供擔保未按法律或公司章程,未經公司內部決議通過或違反公司內部決議的,公司提供保證擔保的意思表示即存在欠缺,最終人民法院可能不會認定該擔保為有效,即以公司內部決議作為保證擔保意思表示真實的判斷。
3.2019年最高院全國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記要中,關于公司保證擔保的裁判觀點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從該會議紀要的內容來看,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提供擔保的,并非直接判定為有效,而是由人民法院對擔保進行相關的審查。公司提供保證擔保的行為,還需要以公司的內部決議作為行為合法的授權,即需要根據法律或章程的規定,由公司的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決議通過,以公司提供擔保的意思表示真實為基礎。如果未經授權,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訂立了保證擔保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擔保行為有效。
4.關于實務中涉及公司保證擔保的建議
公司提供保證擔保,是市場交易中的常見擔保方式,能夠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得到保障,也能促成相關業務合同的簽訂,這是對合同雙方都有利的。但是,作為債權人一方,也應當防范其中的風險,使債權受到確實的保護。如果以2019年全國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記要第17條的規定作為判斷標準,那么目前已經或今后訂立的保證合同,都將經過法院更深層次的效力審查。為了防止出現擔保瑕疵以及保障債權的實現,建議對于涉及公司提供保證擔保的,債權人要求公司保證人提供與保證合同相符的公司內部決議,至少進行相應的形式審查,才能作為善意債權人受到法律保護,確實維護交易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劉俊海.《現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677頁
[2]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最高人民法院網站2019年刊登
[3]余塵.《公司人格論》、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118頁-119頁
作者簡介:滕華(1979-),男,漢族,江蘇無錫人,本科,四級律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