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

武漢鋼都社區因為用垃圾車運送小區居民集中購買的肉和蔬菜,引發群情激憤,上了新聞頭條之后,輿論也隨之嘩然。雖然大部分人的反應都覺得這做法太過分,但卻也有一種聲音認為,食物本身沒問題就好,這么大反應只不過是“矯情”,還引用了郭德綱和于謙相聲里的一個段子:一個碗,裝過屎,再洗干凈,給你吃飯,你吃么?不吃;那么肥腸,你吃么?這是一個相當巧妙的辯解,其意無非是說:豬大腸作為消化道,洗干凈了,灌上肉糜,我們卻習以為常地作為食物來吃,那既然這樣,碗為什么不行?
這個問題體現出一種具有深厚社會根基的心態。人類學者袁長庚曾提到過一件事:多年前,他在川西拜訪一個老人,那個老人出于禮節,端出酸奶來招待這些北京來的大學生們,但問題在于,這些酸奶是裝在痰盂里的。雖然痰盂本身是干凈的,但擺到桌上,除了他之外,同行的四人都面面相覷,喝不下去。對老人來說,痰盂不過是個容器,他只是改變了它默認的用途,除了酸奶沒裝過別的;但對學生們來說,這個容器被聯系到固定的用途和象征形象,無論如何也喝不下去。這意味著,人們對于“容器”的聯想,是有著默認的社會文化心理的,很難僅僅用“肥腸”的類比就此帶過。我們可以理解一個邊遠地區的老人在這些方面未能體會來客的心情,畢竟他絕對不是有意要惡心人,相反是出于待客的好意;但社區用垃圾車來運菜,這就很難如此解釋了。
“肥腸”類比所預設的另一個假定是:只要洗干凈,“容器”本身是不必講究的,你講究了就是“矯情”。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次武漢爆出來的運菜垃圾車,居民們反映都是破舊、黑乎乎的、外表銹跡斑斑,這幾乎可以肯定是沒有“洗干凈”的。換言之,負責運菜的社區并不是“實在沒辦法,只能把垃圾車洗干凈后拿來運菜”,也不是僅僅改變了一下垃圾車的用途,而純粹是因為工作疏忽,不把居民的感受當回事。要知道,1987年上海甲肝流行,就是因為所食用的毛蚶,運載的船曾運過糞,不干凈,那么疫情尚未過去的當下,這樣的做法引起人們的反感是很正常的事。
為什么面對批評,還有人反過來覺得這是老百姓“矯情”?其實說起來,這也是中國人在生活中常會碰到的情形。很多人在家里,有時稍微對飯菜提出點看法,可能就會遇到父母嚴厲回懟:“有得吃就不錯了,還挑三揀四!那下次我不做了,你來做飯!”類似這樣“你行你上”的邏輯,在中國社會極為盛行,稍為緩和的另一類說法則是“別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要讓做事的人寒了心”,言下之意,你批評了別人做事不好,就讓他受傷了。凡此等等,都體現出中國人“情勝于理”的思維模式:你和他談問題,他卻認為你是在攻擊他,不能把“人”和“問題”區分開來,于是用情緒反應替代理性解決。還有一種反應看起來似乎理性一些,但卻同樣拒絕批評,那就是強調“發言要有建設性”,不要“只是拿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狀況來批評現實,提不出一點改進意見,卻在不斷地苛求”。
其實,中國人真的已經非常非常能忍了,很多時候,人們并不是在苛求,而只是在爭取基本的權利與衛生條件。我們的社會已經逐漸現代化,也應當逐漸脫離原先那種濃厚的傳統家庭氛圍了,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如果一個人不介意垃圾車運來的菜,那沒關系,自己選就行了,但不要去強求別人也跟他一樣。最終,這是公平的:往往你相信什么,就會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