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淡黃色長裙,蓬松的頭發”,這是朋友用來形容我的微信頭像的話。我的微信頭像不是自己,而是我家泰迪犬的照片。它穿著衣服站在墻邊,很像一個小女孩,尤其是眼神,流露出一種被懲罰時的哀怨。
上面的描寫多少讓人感到不適,因為對狗進行了過度的擬人化。但是,農業農村部一份新公布的文件,卻多少支持了我這種做法。4月8日,該部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公開征求意見。在“說明”中專門提到: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公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和偏愛,狗已經從傳統家畜“特化”為伴侶動物,國際上普遍不作為畜禽,我國不宜列入畜禽管理。
這可能是中國官方文件中第一次稱狗為“伴侶動物”,從“畜禽目錄”中移除,意味著狗獲得了特別的地位。盡管這份文件不是法律法規,對養殖業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不再是“畜禽”的狗,可能就不再提倡大規模養殖用來食用了。
前兩天,深圳市也出臺了《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特例》,從5月1日開始施行,深圳成為國內第一個立法禁止吃貓狗的城市。深圳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也表示,禁止食用貓狗,是現代人類文明的要求和體現。
深圳的做法,可能不會很快就在全國推廣,甚至在深圳都未必能夠真正杜絕吃狗肉。農業農村部的文件,更是和吃狗肉沒有關系,但是這樣的“目錄”和“條例”,仍然值得歡迎,因為它們都在倡導一種更“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所謂“伴侶動物”,其實就是陪伴人的“寵物”。人類需要寵物的陪伴是“現代社會”才有的事情。英國社會學家麥克法蘭注意到,在17世紀,英國是先出臺了保護動物的條例,之后才有了保護兒童法案,他把這作為“現代社會”誕生的標志之一。
當時,隨著工業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英國家庭開始原子化,兒童過早被“社會征用”,在陌生人組成的都市,人們普遍感受到孤獨,于是寵物開始興起。20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的進行,中國也出現了寵物熱,狗和貓的地位都大大升高,成為“家庭成員”。
這就是貓和狗的“特化”。這兩年圍繞養狗的爭議明顯增多,而且呈現出激化的狀態,但是不管如何,人們應該達成共識:養貓和養狗,是“人的延伸”。所謂“伴侶動物”,并不是說狗已經具備“半人半獸”的屬性,而是應該從人的處境出發來考慮問題:養狗的人,值得尊重和“同情”。
很多愛狗人士為深圳和農業農村部的“進步”而歡呼,我勸他們還是低調一點。這種社會進步值得肯定,但是為了配得上這種“進步”,養狗者應該更文明一些。“狗患”不但真實存在,讓人反感,也實實在在破壞著社區環境,有時候威脅到兒童的安全。善待寵物和“文明養寵”,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
就當下的現實來看,“伴侶動物”大大抬高了狗的地位,但是要真的落實“待遇”,還需要狗主人的不懈努力。他們需要的,不是去攻擊吃狗肉的人,或者高速路上攔運狗車,而是首先管理好自己的狗。狗是無辜的,所有爭論和困擾,都需要人類自己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