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簡簡
夸獎一個女孩,由外而內可以說她漂亮、有氣質、聰慧、有涵養(yǎng),還有樂觀、孝順、興趣愛好廣泛,然而,有一項美好的特質,卻很少用來形容女性,那就是幽默——而這安在男性身上,卻是閃閃發(fā)光的優(yōu)點。
上世紀90年代,在都市報還有整版征婚啟事的黃金時期,正在識字的我是一個認真的小女孩,經常會花一個下午通讀,學習各種夸獎青年男女的形容詞。女性的高頻詞是關于外貌的四字成語,男性的高頻詞是關于經濟條件的舉證。除此之外,女性往往“孝順”,男性往往“幽默”。兩者結合,就形成了一種社會所認可的理想模式:男生賺錢養(yǎng)家順便侃侃而談,女生貌美如花順便聽他侃侃而談。
我小時候看書有兩個愛好,一是偵探小說,二是笑話大王。看完之后總有分享的欲望,短小精悍的笑話就成了不二之選。每天吃完晚飯,我就繪聲繪色地把白天看到的笑話講給全家聽。大人們聽著,總會笑得很開心,甚至我還沒講到笑點,他們就樂得不行了。后來我明白,他們的笑并不來自我講的東西,而是我講笑話這件事本身。
后來翻辭典,知道了幽默是個外來詞,是英文humor的音譯。林語堂1924年引入中國后,還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論幽默》。那會兒傳統(tǒng)的正經文字一般是不容幽默的,正經人一般也是板著臉的。在這樣的氣氛下,幽默也許是男性的點綴,卻稱不上是女性的美德。
到了現代社會,從上小學開始,男生就有意無意鍛煉自己的幽默感。編排各種段子,取各種綽號,無論把女生逗樂還是逗哭,男生都會受到鼓勵,洋洋自得。而如果反過來,一個女生成天給男生講笑話,無論是收獲一票粉絲,還是把小男孩說哭,她會得到什么評價呢——沒有女孩樣兒。小時候的評價,自然就成了長大后征婚啟事上的標準。
時過境遷,地球成村,21世紀已到了第三個十年,但女孩們發(fā)現,關于幽默的悲歡居然是相似的。
在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米琪的“第一志愿”是成為稱職的主婦,保養(yǎng)身材、操持家務、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脫口秀夢;只有當丈夫出軌之后,她才能發(fā)現并發(fā)揮自己的脫口秀天賦。
在中國的脫口秀舞臺也有個真實的故事:思文本身是一名國企職工,她的丈夫程璐是一名脫口秀編劇。偶然一次“開放麥”登上舞臺,證明思文才是那個“脫口秀女王”,而程璐從此被調侃為“思文老公”。
在脫口秀這種形式流行之前,舞臺其實不容易展現女演員的幽默感。說到女性喜劇演員,你腦子里蹦出來的形象,要么就是扮老扮丑,要么就以嘲諷體型來取樂。比如,某位優(yōu)秀的女性喜劇演員,在她體態(tài)苗條的時候并不能火,只有把自己吃胖了,再去演繹各種所謂的“美女”角色,才能依靠反差來達到哄堂大笑的效果。
“貶低”自己得來的幽默,對演員來說,可以是一種專業(yè)素養(yǎng);對一個普通女孩來說,卻并沒有什么現實的吸引力。這種低級的幽默并沒有消退,重災區(qū)是各種短視頻平臺。這也造成了人們對幽默的誤解,被拉低到惡俗搞笑的段位。
脫口秀之所以對女性更寬容,是因為它往往以語言邏輯取勝,閃耀著智慧的小火花。就像林語堂所說的,最上乘的幽默,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屬于“會心的微笑”。
女孩的幽默源于智慧,也必然是要和獨立聯系在一起的——思文后來的標簽除了“脫口秀女王”,還有“獨立女性”。獨立的條件不僅來自收入——思文的確比老公掙得多;更來自心態(tài),女孩無須擠眉弄眼、扮丑搞怪,只依靠語言的起承轉合,讓人能饒有興致地聽下去,顯然是站在了智商情商的高點。女孩不必再介懷刻板印象的評判,也不用擔心傳說中“太聰明當心嫁不出去”。
最后,分享一個來自女脫口秀演員三弟的段子:“我碰到自己心儀的男生都會主動問他:你平時喜歡思考嗎?有一個男生的回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我從小就喜歡獨立思考。于是我推薦了他一本書,叫做《走出思考的誤區(qū)》。”
盡管現在女性的幽默仍然和女脫口秀演員一樣珍貴而稀少,以至于我們仍然要在稱呼前加一個“女”字來強調。但需要走出思考誤區(qū)的,是那些本就想錯了的人。幽默的女孩,你并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