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民

“莫因善小而不為。”這一陣,“捐款”成了熱詞。
大敵當前,醫療、治安、運輸、服務……各條戰線的兄弟姐妹別婦拋雛、披肝瀝膽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吾儕“閉關自守”,無以出力,出點錢是在情理中的。中央政治局領導都慷慨解囊,我們也理當見賢思齊。
所以,3月8日晚,看到中國乒乓球隊把24.69萬美元獎金(約合人民幣171萬元)全部捐獻給戰疫前線,筆者立馬作文點贊。曰“國球”不僅繼承了“有無相生”的道家哲學,更是弘揚了儒家的“仁義道德”。
然而,如果有人說,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也要把自己的補助捐出來給“抗疫一線”,筆者就不僅覺得是個笑話,而且會懷疑說的“不是人話”。偏偏有新聞為證:云南彝良縣人民醫院150名醫務人員通過《昭通日報》宣布,放棄申領抗疫補助金,總額約30萬元。
報道顯示:該醫院作為定點醫院,從1月22日至3月11日,診療發熱患者422人,住院隔離觀察38人,門診隔離留觀60人,送留驗站醫學隔離觀察47人,累計取標本送檢225人次,篩查卡點攔截人員579人,全血常規篩查847人次、影像篩查855人次——這才得到平均每人2000元的辛苦費。
可惜的是,這近乎“扔下一萬元就跑”的“正能量”,卻沒有得到多少表揚,反而引發如潮的質疑,或曰“珍惜善意,但不必成全”,或曰“自動放棄?又欺負老實人”或曰“這本來就是醫務人員應該得的,不必道德綁架”。總之,不少人懷疑,是“基層的里子在滴血,領導的面子在發光”。
當然,一些醫務人員原意捐出自己的補助,這是完全可能的,值得嘉許的。但是150人齊刷刷地“一致同意”就讓人懷疑了。
第一,臨時性工作補助的受益人是疫情防疫人員個人,并非醫院。150名醫務人員即便全部都愿意捐,也要由其本人作出放棄的申請而不是院方宣布。第二,撥款已經到達,150人的業績白紙黑字,有補助直接打進工資卡何其簡單。疫情未消,一切從簡,為什么自己的錢本人還要“申報”領取?第三,每人2000元放到發達地區可能不算多。然而,彝良縣搜索結果是“基本縣情概括為農業弱、工業小、財政窮、基礎差、人口多”,直到2019年11月28日才發布“國家級貧困縣摘帽退出縣級公示”。可以想見,這筆補助對于大家絕對不是可有可無。
最重要的也是比較吊詭的是,見到如此“高大上”的消息,各路記者紛紛電話咨詢,卻是無一回應,都不愿意接受采訪。換言曰:主管部門并不想把這“雷鋒精神”昭示于眾。反倒是“昭通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獲知了網上網友的質疑,目前已經介入調查”。筆者不能不聯想起:3月2日,陜西安康某醫院一線醫護人員拿到的補助,還不及院領導的零頭。3月11日,云南昆明晉寧區某衛生院公示的醫護臨時疫情補貼中,院長名列第一。以至于區衛健局發布說明稱,“部分單位上報數據存在對上級文件精神領會不到位、申報不規范、標準不統一的情況,已要求各醫療衛生機構重新進行申報”。
相比東窗事發千夫所指,這“全部捐贈”倒是“多快好省”。無奈同情一線醫護人員的受眾們不約而同回應四個字——“我不相信”。
2015年,筆者所在的廣東就發布了《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捐贈管理辦法》[粵府辦2015]39號,強調“捐贈應當遵循自愿和無償原則,禁止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知道云南有無此類文件。
總之,我們必須反復追問:是自愿的嗎?如果“正面新聞”背后是“長官意志+道德綁架”,禍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