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 要】本文立足幼兒園區域活動改革,以中大班幼兒興趣和經驗為導向,以“間斷性”混齡科學領域活動為基本點,從依據科學目標、體現層次差異,注重情境創設、動態化調整材料,發揮混齡優勢等關鍵點著手,探討科學區活動材料投放如何支持混齡幼兒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挖掘混齡科學區材料的教育功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科學素養,也為預防幼兒園“小學化”工作提交一份高質量的答卷。
【關鍵詞】混齡幼兒;科學區活動;活動材料;投放策略
一、研究背景
為創設適宜于幼兒發展的區域環境,實現幼兒園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研究者所在的幼兒園進行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嘗試——創設“間斷式”混齡大區域。將原來以班級為單位且包括建構區、益智區、科學區、美工區等種類的班級區域活動,調整為現在以幼兒園主園內的中大班幼兒為單位所開展的每周有兩次固定混齡時段的大區域活動。由于研究者所在班級承擔科學活動區的創設,故將研究視角鎖定在混齡區域背景下的科學活動,即混齡科學區活動。它打破班級界限和年齡界限,是在同齡編班的前提下對中大班幼兒開展的“間斷式”混齡科學區域活動,旨在為混齡幼兒提供自由從容的科學探究氛圍,激發幼兒的科學活動興趣,享受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樂趣,通過多樣的科學啟蒙活動提升其科學素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點》中提到“提升科學保教水平,出臺幼兒園玩教具和圖書配備指南,深入推進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1]由此可見,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要創設多元開放的區域活動空間,并配備必要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教具和游戲材料。[2]幼兒參與游戲、發展游戲離不開游戲材料這一重要“中介”,猶如“魚兒離不開水”,游戲與材料密不可分。而對于混齡科學區來說,材料被視為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獲得經驗的“支架”和“橋梁”,是幼兒對身邊事物和生活現象進行探索的重要途徑,是激發其探究興趣的直接動力,有助于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實現玩中學習、玩中進步的目的。那么對教師而言,材料是物化了的教育目標。科學區活動材料投放的數量、質量和方式影響著科學活動目標的達成度,也影響著幼兒獲取科學探究經驗的效果。
因此,在筆者工作的幼兒園進行區域活動改革的背景下,重點探討混齡式科學區活動材料投放如何支持混齡幼兒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提高其參與積極性和科學素養,也為預防“小學化”傾向助力。
二、混齡式科學區的活動材料投放框架
“科學活動區中投放的材料應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讓幼兒初步了解一些自然科學現象和現代科學技術,激發他們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愿望,所以科學活動區域中投放的材料應該是多種多樣的。”[3]由此,筆者基于中大班幼兒的興趣需要及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經驗,依據科學活動材料的不同特性和價值點,將混齡式科學區主要設計為七類子區域:磁鐵操作區、標本觀察區、測量體驗區、聲音探索區、花樣玩水區、四大發明區、光影探索區。每類子區域包含3-6種與該區域主題內容相關的趣味小實驗及其涉及到的具體活動材料。
三、混齡式科學區活動材料的投放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4]那么針對中大班幼兒科學區活動,在如何選擇和利用科學探索材料方面需要教育者給予重點關注。
(一)依據領域目標,體現層次差異
基于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的考慮,初步確立混齡科學區域活動內容,并依據科學領域的特點,討論并細化科學探究目標和年齡目標,將活動材料分層次、有差別的進行套餐式投放。
1.活動材料投放參照領域目標
混齡幼兒對活動材料探究的需要主要是基于活動內容以及各年齡段幼兒在科學探究方面掌握的目標來確定的,以“沙漏”材料投放為例,參見表2。
2.材料差異化達成同一活動目標
差異化不僅體現在中大班幼兒的年齡差異上,而且存在于同齡幼兒的個體差異上。正是各類不同材料的投放使得相同活動目標得以顯現不同的操作難度。以“能用數字、圖畫、圖標或其他符號記錄”這一目標進行材料投放為例,參見表3。
(二)注重情境創設,動態化調整材料
活動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年齡較小的幼兒因情境中的游戲化部分而興趣濃厚,也有利于年齡較大的幼兒嘗試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創設“小醫院”“小超市”等模擬生活情境,使幼兒于情境中學習測量身高、為物品稱重、通過聽診器感受聲音的傳播等;實驗“沙中尋寶”使幼兒于情境中探索磁鐵相吸相斥的科學現象,激發其科學探究熱情。
幼兒探究熱情的維系不能單純依靠一成不變的活動材料,而是需要根據幼兒的操作行為進行動態化的材料調整。比如,針對投放了一段時間的材料,觀察材料是否與大多數幼兒的生活和能力經驗相匹配,并依據幼兒填寫的調查表,了解幼兒對材料的感興趣程度,同時在與幼兒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其是否有進一步的需求,以便綜合判斷在材料的層次性方面是否有調整的空間。而對于區域中的新材料,觀察材料是否能引發幼兒積極的探究興趣,幼兒是否會使用材料,材料是否能幫助幼兒建構新經驗。
(三)發揮混齡優勢,提升探究能力
幼兒科學認知等方面的發展,得益于他們在教師間接指導和同伴互動互助下所搭建的“最近發展區”。混齡活動中幼兒間的互動行為體現了“大帶小、小促大”的特點,弟弟妹妹們能獲得來自哥哥姐姐的榜樣示范或者熱心幫助,哥哥姐姐能主動承擔照顧的責任。以光影探索區的一次游戲互動為例,幾位中班的小女孩來到光影探索區后打開手電筒做影子游戲,對投放到白墻上的影子感興趣,并嘗試去摁住它,抓住它。不一會兒,又來了幾位大班的姐姐。姐姐們先是用雙手變化出幾只小白兔的輪廓,然后教給中班的妹妹們如何變化手部動作,接著她們利用老師投放的小狗、大象、孔雀等手影圖卡逐一進行嘗試、模仿。最后她們是一邊嘗試討論,一邊自主創作新的手影游戲,直至區域游戲時間結束。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中班的小朋友由于生活經驗少,影子游戲的玩法比較淺顯。大班小朋友生活經驗相對豐富,能夠主動幫助中班的妹妹們,還共同在現有的手影游戲中進行創作。大班幼兒通過榜樣示范的方式將自己的經驗遷移給中班幼兒,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吸收新經驗的中班幼兒的啟發,從而進行“另辟蹊徑”的思考和嘗試。如此一來,他們都能在相互交流碰撞后提升探究能力并繼續熱情高漲的游戲。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依據科學活動目標、關注材料層次及差異、注重活動情境創設、實施動態化材料調整、充分發揮混齡優勢的實施關鍵點,多維度支持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幼兒表現得更自主、更主動,探究能力更強,對周圍事物和科學現象的認識也更全面,也為教育部下達的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工作提交一份高質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夏力主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指導[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