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摘要:中國兒童音樂啟蒙教育在近些年來得到飛速發展。近現代中國兒童音樂啟蒙教育通過發揚本體優良傳統教育的同時,又借鑒采納的國外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模式。最終越來越多的孩子得到一個既有本土文化內涵、又不失“閉門式”的教育,以至于他們的藝術素養和水平逐步提高。本文主要通過對美育教學體系的了解和親身實踐淺論美育兒童的音樂教育培養。
關鍵詞:美育;兒童;音樂;啟蒙教育
一、兒童音樂培養的重要性
教育是實現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措施。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是分不開的。如今基本上所有的中小學校都加入了音樂課程,主要是除了對兒童文化課的教育除外,還要普及兒童的一些音樂方面的知識,父母愈來愈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隨著社會之間彼此的競爭和壓力,父母也是越來越擔心孩子的教育成效。教育成果也慢慢的被好多人認為是一種“戰利品”。兒童音樂啟蒙教育培養可以幫助兒童度過內容豐富的閑暇時間并表達出兒童對社會觀的積極性。福克斯提到:“嬰兒一出生就可以區分不同的音樂風格。”洛佩茲關于嬰兒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警覺性的檢測研究顯示,剛出生的寶寶就可以對兩種不同類型的歌曲做出反應。柯達伊甚至建議:“音樂教育應從孩子出生前9個月前開始。”有人說:“幼兒兩個月大就可以識別兩種不同的音色,9個月就可以識別音高關系,甚至半音的音樂模式。”他們雖然沒有先前學習過音樂,但是他們能對不同的音樂做出不同的回應。這些都證明了福克斯所述:“幼兒出生即具有音樂性。”因此在早期的兒童成長過程中,兒童具有一個明顯吸收音樂藝術的能力,也是成果較為顯著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兒童會對音樂有一個新的思維和感觀認識。他們能從一些簡單的音樂活動中吸取很多積極有用的知識。
二、美育教學體系及實施
美育教學體系,其本著“快樂學習”的宗旨和“快快樂樂、成就音樂”的教學理念,以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來傳達給學生。本著一種在玩中學、邊玩邊學、快樂中學習、主要以奧爾夫教學法為主的一種教學模式,受教育的孩子年齡段一般在0-12歲。其主要將音樂與圖畫、文學相結合。美育教學共有四大特性:1.綜合性 2.漸進性 3.創造性 4.團體性。美育教學體系在音樂課程方面主要有三大塊:一、早教音樂(0-3歲)二、音樂列車4M(4-6歲)三、手之舞HD(5-12歲),其實施如下:
1.課堂第一環節PD(PHYSICAL DEVELOPMENT縮寫)肢體發展
這一塊主要練習兒童的反應以及對肢體、手指力度和手指靈活性的訓練。比如先告訴他們,要給他們一個驚喜,他們就會注意力特別集中,然后拿出小球問他們想不想要,然后每人分發一個小球并鍛煉他們待人接物的禮貌問題,然后放音樂讓學生一手拿球一手做出“C”型手勢,最后讓“C”型手去慢慢吃掉小球并做擠壓和手指間1指和1指,2指和2指的切換。最終鍛煉他們的反應、準確度、和力度。
2.課堂第二環節DO(DISORDINATION縮寫)不一致協調
此時需要翻翻樂教材,然后看封面問下學生能看到哪些東西,以此去激發他們的發現和表達的能力。翻開之后里面是兩個一樣的豎形,讓他們雙手跟著音樂做出這個圖形的筆畫,可以一上一下,也可以一下一上。隨后到第二節課上的時候,會加大難度,圖形變為一豎一橫、一豎一圓、一圓一方等。此小節可以鍛煉他們肢體間的協調能力和每個肢體的獨立運作能力。
3.課堂第三環節KN(KEYBOARD NAVIGATION縮寫)鍵盤尋音探索
此時需要他們帶上眼罩,可以先從最基礎的黑鍵摸起,在一個八度內,有一組兩個黑鍵和一組三個黑鍵,然后讓他們從最左邊一直摸到最右面,并按照節奏邊唱邊摸,手腦統一,練習他們對鍵盤的熟悉度。
4.課堂第四環節SR(SIGHT READING縮寫)認譜練習
在教材手之舞書中有一些二聲部的拍打,其中上面是右手下面是左手,譜例上面一般是4/4拍,然后學生通過進行二聲部的識譜,然后鍛煉他們的識譜能力和左右手之間配合能力。對于剛開始接觸音樂的兒童來說會有很大作用。
5.課堂第五環節IP(IMPROMPTU PRACTISE縮寫)即興練習
此環節也屬于親子環節,在此,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教室里準備4個彩虹箱,上面放上不同的物品,其中有筆,鍵盤,翻翻樂,手之舞書這四個物品,先讓學生按節奏讀這四樣物品的名稱,筆就是四分音符,鍵盤就是兩個八分音符,翻翻樂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手之舞書就是四個十六分音符,然后老師就會按照節奏說:“我來做,你來模仿我,筆-筆-翻翻樂-筆,會發現剛好4/4的拍子,然后學生就會按照節奏模仿老師,后來會讓學生做,老師來模仿,如果在加大難度的話,就會讓學生老師一起做這個東西。首先呢,這個主要練習孩子的認知事物能力和手腦反應能力。也可以讓他們互相去做去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6.課堂第六環節QR(QUICK REACTION縮寫)立即反應
此環節一般會放在課堂最前面,主要是練習他們的立即反應能力和分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能力,老師坐在鋼琴旁邊,然后讓學生聽到琴的聲音的時候,讓他們跟著琴的節奏做出點鼻子的動作,如果聽不到聲音的時候,就按照空拍做扭屁股的動作,如果聽到琴彈的比較快(八分音符)的時候,讓他們跟著節奏跑一跑。此時就會鍛煉出他們分辨八分和四分音符,當然也可以讓他們唱出來,比如四分音符叫“Ta”,兩個八分音符叫“Ti ti”,以此讓他們加深印象去記憶八分音符和四分
最后課堂回饋問一下學生們都今天做了哪些活動?并布置作業。
下面我主要介紹一下IP即興練習的具體步驟:
學生按節奏重復:筆 筆 鍵盤 筆,此時老師與學生一起按照節奏去做,當然也可以把鍵盤換成手之舞書或者筆換成翻翻樂的節奏型,進行多樣名稱的變化,相繼伴隨著節奏也在不同的變化,老師學生任意發揮,鍛煉孩子的節奏和抗干擾能力。也可作為親子環節讓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增加他們的親情感。
三、結論
在兒童音樂教育的問題上,我也常常在思考,當今學習一些外來事物的時候,有好多人把中國傳統兒童音樂的文化遺忘。我認為兒童音樂教育需要實現音樂“本土化”,以傳承本國或本民族兒童音樂文化為基礎,當然還需要去借鑒外來文化精髓,但是最終目的是使中國的兒童音樂啟蒙教育得到延續和發展,平常上課過程中,也都會有一些以中國傳統故事、文化、兒謠為題材,加入體態律動、身體打擊。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與國外音樂教育的融合與借鑒,正因如此,中國的兒童音樂啟蒙教育得以發展和進步,學生的音樂知識和素養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魏.煌 侯錦虹.蘇聯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2]?王麗新 鐘恩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土化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3]?郁文武 謝嘉欣.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徐冰.音樂教學理論新探索及其改革研究[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年.
[5]?劉琉.多元音樂啟蒙教育淺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