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丹納在《藝術哲學》第五編《藝術中的理想》中提出了藝術批評的三種尺度,分別是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以及效果集中的程度。其中“特征的重要程度和有益程度”為我們指明了何為重要的特征,這是為創作者指明方向,而“效果的集中程度”則是為創作者提出找到這個方向的原素以及優秀的藝術典型。這三種尺度闡述了藝術家應該如何將他的理想運用到創作當中,按照自己的觀念最終將實物轉變為精美的藝術品的過程。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創作經歷,談一下這三種尺度在創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重要特征;有益程度;效果集中
正文:
丹納在《藝術哲學》的第一章《藝術品的本質》中對藝術品下過一個定義:“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其基本的或顯著的特征”。藝術家往往以自我的觀念為基礎,將所觀察和要表現的事物進行主觀的改造,再將其表現出來,事物不再是具體、客觀的事物,而是經過藝術家思維的改造,也就是“理想”的;若要使事物成為理想的,藝術家便要發揮自己的特長——辨別和升華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將這主要的特征遴選出來進行更為理性和主觀的表現,促使特征居于主要地位,這就是特征的重要程度。一個非常經典的系列問題,藝術家灌輸在作品中的觀念有沒有高級低級之分呢?能不能指出一個特征比別的特征更有價值呢?是不是每樣東西都有一個理想的形式,其余的形式都是歪曲的或者錯誤的呢?能不能發現一個原則給不同的藝術品規定等級呢?其實可以很明確的解答這個問題,例如倫勃朗·凡·萊因的《以馬忤斯的晚餐》和保羅·委羅內塞的《伽拿的婚宴》,這兩幅油畫作品,都是以耶穌為題材的作品,倫勃朗的這幅畫中耶穌是窮人的耶穌,在一個昏暗破舊的小飯店里,耶穌在和窮人對話,這里的耶穌是圍繞著下層人民展開的。而委羅內塞的畫中,富麗堂皇的建筑,歡快娛樂的氛圍,一看就是富人的聚會,是上層人民的耶穌。這兩幅作品同時都是描繪的有關耶穌的場景,那么哪一副是好的呢?由此可見,貧窮,愁苦,微光閃爍的陰暗的氣氛,固然產生了杰作,但富庶,快樂,白晝的暖和愉快的陽光,也可產生同樣的杰作。再如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柯勒喬所畫的《麗達與天鵝》,同樣的題材三位大師不同時期不同創作,你又能說出哪一個更好呢?所以,快樂與悲哀,健全的理性與神秘的幻想,活躍的精力或細膩的感覺,心情騷動時的高瞻遠矚,肉體暢快時的盡情流露,一切對待人生的重要觀點都有價值。
有關特征重要的程度,比如以人為例,最表面的就是在我們身上持續三四年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思想感情,這些是比較短暫的,再往里就是持續20年、30年、40年、大概半個歷史時期的事物,像是一代人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受到的影響,下一代人就不會受到這種影響了。再往里的影響就可以存在一個完全的歷史時期了,比如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代等。由此可見,歷史挖掉第幾層所費的時間,即指出那一層的深度,也說明那一層的重要程度。在創作時也一樣,要找到“最里層”的那個特征,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特征本身與其他的特征力量間的博弈,哪一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越趨于穩定、長久,哪一個特征就占主導,就更重要。
第二種尺度丹納將其定義為:“特征位置的高低取決于不受外界影響的時候,是否具備這些特征的個體或集體趨于消滅或發展,而特征本身也趨于消滅或發展,并且要看消滅或發展的程度如何”。這就是是特征其自身是否有益于其發展的一種力量—特征的有益程度。比如“愛”,在個人有益于別人時,有益于團體,社會時,愛是最有益的特征。又比如在表現人體的藝術當中,提到有益的特征,毫無疑問一定是健康。特征的重要程度與否,決定了它是否是穩定的,根本的和長久的,而特征的有益的程度,決定了它是否對表現自身的特征有幫助,可以助其特征的表現更直接,更突出。
第三種效果集中的程度,比如在創作時,我們觀察一件物品,表面的質感就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創作手法,在繪畫青花瓷(圖一)和陶制品(圖二)時的表現技法就會不同。會觀察到物體最明顯的特點,抓住其與眾不同的特征將其表現出來。有時這些特征可能會放大、夸張,以更好地表達繪畫者內心的想法。在畫風景寫生的時,會主動地在畫面中移動樹木;茂密的樹葉,挺拔的樹干,蜿蜒曲折的樹枝,需要天空的地方,可能樹葉太過茂密了,我們需要挪動,甚至是刪減,這里的樹干需要換一種造型,將另外一棵樹挪到畫面中的另一個地方,一切的景物都在觀者心里,而外界只是成為了一種參照,藝術家一切觀察到的特征,更顯著的表現在了他的畫面中。效果就越集中,特征占支配地位越高,藝術作品越能打動人心,藝術品的價值就越高。“作品的各個部分通力合作,表現特征。不能有一個原素不起作用,也不能用錯力量,使一個原素轉移人的注意力到旁的方面去”。要使一件藝術作品,無論是何種表現形式,能夠將特征在其藝術作品中占支配一切的地位,將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發揮在該藝術作品中的最大價值,那么所有的效果都應當集中,集中程度的強弱決定其價值的高低,使效果集中的關鍵稱之為原素。我認為,為了表現特征,藝術家竭盡所能,利用其獨特和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捕捉,并放大某一他所觀察到的事物的特性,將其概括,總結,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家在創作時的本能狀態。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原素”是使效果能夠集中的核心,但是在具體分析“原素”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匯需要再次提到,那就是“特征”一詞,而作為藝術家,會把這些特征放大,比實物所呈現出的更加明白,清晰,甚至是夸張變形。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藝術作品的夸張成分。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從畫中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故意把女性的肥胖夸張化,這里藝術家所描繪的不再是直觀的形體,而是其觀念,這種觀念是主導他繪畫的核心力量,他會圍繞這個觀念,改造所描繪的客觀物體,而經過改造,描繪出的形象也就與其觀念相符合了,這也就是“理想中的了”,而藝術品必定是經由創作者主觀的意識而改造,這不僅僅是大腦“理想的”因素,還有其繪畫的習慣、方式,理解事物的觀念、方法等等。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論述的衡量藝術品價值的標準,目的是為了表現所描繪事物的穩定的,基本的,核心的特征,而“特征的重要程度和有益程度”為創作者指明方向,而“效果的集中程度”則是為創作者提出找到這個方向的原素。這三個方面的通力合作,應用到我們的創作中,就會產生出美妙的火花。
作者簡介:張子洋(1995-),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研究生。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