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后重建與馬歇爾計劃的推行,戰后歐洲經濟復蘇,戰后嬰兒潮出生的一代年輕人開始進入大學。在其后爆發的法國六月革命,起因正是由于眾多大學的宿舍已經難以容納下越來越多的學生,人口大增長不止影響著當時歐洲的政治經濟,同時也影響著歐洲的文化。西方現代藝術也正是有次開始向觀念藝術轉型。
1955年,夏天,第1屆卡塞爾文獻展于西德開幕,首次將不同于以往現代主義藝術面貌的“新”藝術作品大量的帶到展覽中。
1956年,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波洛克,因車禍逝世。同年,約翰凱奇、勞申伯格、坎寧汗等人從黑山學院畢業。這年,勞申伯格、賈思伯·瓊斯 前往紐約結識了過著隱居生活,在公園下棋的杜尚。幾乎同時,約翰凱奇前往德國,此后講劇場、身體藝術、現代音樂帶到了杜塞爾多夫,影響了其后的德國激浪派。此時,他的代表作品《4'33''》已問世4年
1956年,摩納哥大公與好萊塢電影演員凱利結婚,反映著曾不可一世的歐洲文化在對待美國文化的態度上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一年,《這就是明天》綜合藝術展于英國白教堂開幕。這一年,喬治·馬蒂厄在莎拉本哈特劇院面對滿座觀眾進行3.66米尺幅的行動派繪畫表演。
1957年,居伊·德波在意大利的國際會議上正式宣告成立情境主義國際小組,對其后的法國五月革命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1968年,法國五月革命,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薩特、與當代法國哲學家福柯也曾參與到“五月革命”中。同年,哈羅德·塞茲曼(Harald Szeemann)策劃展覽“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當態度變成形式”)于倫敦ICA開幕
1960年,伊夫·克萊因在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畫廊表演作品:《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的表演藝術作品。同年,1960年,出版人 麥素納斯 創辦《激浪派》雜志,激浪派先鋒藝術組織開始成型
1972年,哈羅德·塞茲曼(Harald Szeemann)策劃的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正是通過這幾次卡塞爾文獻展的成功舉辦,哈羅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將極少主義、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帶到展覽中,也帶到的更多人的眼前。
1978-1979年,鄧小平上臺、撒切爾夫人上臺、約翰·保羅二世教皇上臺,預示著自由主義在全球開始流行
1956年-1972年這期間,歐洲藝術變化極其激烈。格林伯格曾提出了走向“反形式”的形式理論。他在過去談論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與波洛克的時候,他給現代主義繪畫規定了三個最重要的特點:反形象、媒介性、平面性。他覺得抽象繪畫和當時的蘇聯社會現實主義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他認為列賓等現實主義畫家的繪畫作品都是依靠營造一個三維空間讓觀眾來體會他的情感,然而實際上,他的作品是處在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狀態。格林伯格指出,我們只有拋棄了形象,拋棄了三度空間,回到為藝術本身而藝術,才是我們迫切需要的,這時的藝術才是自我的、高級的。所以,在格林伯格所指的繪畫中,媒介性非常的重要。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每畫一筆,不是為了讓這個形象去接近客觀實在,而是要讓人注意到我們繪畫的過程、媒介本身的美感,看到物質感與存在感。沿著格林伯格的這條思路走,當我們看到艾德·萊因哈特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將媒介性以一種近乎教條化的方式呈現了出來,萊因哈特曾指定了十二條創作抽象繪畫的原則,他強調沒有機理,沒有筆觸、沒有形式、沒有明暗等等。他極端地將所有表現的因素全部抹除。羅斯科也在這時抹除了繪畫中的情感。這些觀念都造就了其后的極少主義,他們正是抹除情感這一出發點來挑戰格林伯格。
利奧塔提出,我們處在后現代主義的狀態;布爾迪厄提出,我們處在一個消費社會;詹明遜提出,我們的現代主義尚未結束,我們還處在晚期的現代主義;丹尼爾·貝爾提出,我們不再是一個重工業時代,而是一個后工業化時代。不論那時的現代主義是否還有活力,這都反應著,現代主義要么是結束了,要么是正在發生著一個巨變。
作者簡介:陳健健(1994.6.14),男,漢族,湖北黃石人,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油畫,研究方向:油畫藝術研究。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