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托揚州科技館現有資源,整合館內外資源,通過優化升級“科普+創新”相結合的培訓課程,啟動“小小少年·大大夢想”系列主題培訓班項目,引領青少年熱愛科學、學習科技、發明創新。
關鍵詞 青少年科普 整合資源 主題培訓課程
1 策劃理念
校外教育不但是整個教育系統中重要一環,同時也是科技場館重要的社會職能之一。如果仍然簡單以面向大眾的講解作為主要的科普手段,必然無法與現代及未來教育模式匹配。因此抓住教育改革的機遇,充分利用科技場館平臺資源的優勢,研發一套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校外教育項目是十分必要的。揚州科技館以現有科普資源為依托,攜手社會教育機構、企業共同研發了“小小少年 大大夢想”系列主題培訓班課程,讓參與者進入科技的奇幻世界。“小小少年·大大夢想”面向7~15歲青少年開展,從青少年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展開科學問題,通過參與者們資助進行動手實驗、操作,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能、進而建立科學思維的科技創新實驗課程,主題培訓班包括“小小工程師”“小小程序員”“小小創客家”“小小飛行員”等系列課程,讓參與者既能學習到簡單的科學知識,同時培養參與者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該項目自2019年9月開始至12月結束,每周末于揚州科技館固定活動區域免費向公眾開放。培訓課程鼓勵參與者們注意觀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通過實操學習科學知識,以較為直觀的形式讓參與者們自己發現事物的規律,掌握相關科技的簡單技能。課程中,將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科學教育中來,積極鼓勵參與者們提出問題,解釋科學現象。科普教育老師針對這些問題,確定進一步的引導方案。力圖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參與者理解復雜的科學知識,利于培養其科學興趣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2 項目方案設計
2.1 項目準備
(1)制定活動主題:小小少年·大大夢想。
(2)明確活動時間:2019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3)活動版塊設置:將展區和活動區充分利用、緊密結合。
(4)市場需求調研:充分了解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的喜好,針對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廣泛、注意力容易分散、游戲因素占主要影響力等特點,更傾向于為他們設計一些動手參與、多媒體體驗類的游戲環節,結合中小學課程標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啟發他們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發現科學原理。
(5)整合科普資源:結合揚州科技館的場館資源,與科普企業密切合作,緊跟前沿科技,運用最新科普展教品開展教育活動,注重開發智能化、娛樂化、藝術化、標準化的科普課程,從單一傳播科學知識向承載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并重轉變。
2.2 項目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時對相關職業的技能有一定了解,結合所學知識對未來職業規劃有一定的認知。
(2)能力發展目標:參觀科學場館,培養參與者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提升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
(3)情感培養目標:小組合作,培養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通過自主實驗與模擬操作,讓參與者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對中國科技發展有更直觀的認識,加強國家認同感。
2.3 受眾準備
(1)確定合作機構和對象。與社會教育機構、企業合作,整合資源,明確各方的職責。
(2)招生準備。招生對象:7~15歲青少年,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具體劃定;招生人數:小班制,每班8人;招生形式:通過官網預約,人滿即止。
3 項目實施
“小小少年·大大夢想”是由一系列主題活動構成的,每個主題都圍繞一個內容展開,“小小工程師”是機器人搭建,后期還可參與機器人考級;“小小程序員”是機器人編程活動,基于Scratch利用傳感器創作出作品;“小小創客家”利用紙電路開展紅綠燈等科技制作;“小小飛行員”是開展制作、遙控航模活動。下面以“小小工程師”和“小小程序員”為例,進行簡單課程介紹。
3.1 “小小工程師”活動課程
活動主題:我是未來工程師。
活動時間:9—11月,每周六上午9:00—11:00開課。
活動地點:揚州科技館1樓創新驛站。
招生情況:招收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對機械工程知識學習充滿興趣的7~10歲青少年8名。
課程安排:如表1所示。
3.2 “小小程序員”活動課程
活動主題:我是小小程序員。
活動時間:9—11月,每周六上午9:30—11:00開課。
活動地點:揚州科技館5樓機器人教室。
招生情況:招收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對編程知識學習充滿興趣的10~15歲青少年8名。
課程安排:如表2所示。
4 實施效果
(1)本項目的主體是青少年學生,承辦方是揚州科技館,合作方是社會教育機構、企業,探索了“產、學、研”的新模式,拓展了科技館與學生的融合。此次系列主題培訓班項目,共計開設課程116次。開展月主題活動、時令特色活動、科學表演和制作課共計200次,參與人數達12 500人次。
(2)在教育資源利用上,依托揚州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場館的平臺優勢,鼓勵參與者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完成對社會職業認知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共建,是對校外教育資源的開發,符合科技場館社會教育資源開發的原則和要求,以活動主題為立足點,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館的社會資源。
(3)在活動對象的定位上,考慮到活動存在一定的難度,將活動對象定位為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對相關知識有極大興趣的,同時動手能力強并具備一定思維能力的青少年,保證了活動的效果。
(4)在活動目的的定位上,突出了知識性與動手性并重,更將參與者學習過程中的歸納和整理能力運用進來,實現了科技場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5)在活動設計方面,前期階段以知識和技能輔導為主,現場活動階段,充分發揮參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現場應變能力,讓參與者成為活動的主體,輔導老師主要配合參與者完成活動的實施。
作者簡介:刁國斌(1972—),男,現任揚州科技館副館長,E-mail: kejimi@126.com。
"Big Dream for Little Young People": Science series training course project of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DIAO Guobin
Author's Address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mail: kejimi@126.com.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museum, and by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the training cours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 innovation", we launched a series of training courses on the theme of "big dream for little young people", leading young people to love science, lea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e.
Keywords popular science for teenagers, integrate resources, theme training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