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 朱家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揭示,認識的主體是有目的、有意識地認識事物和從事社會實踐的人。科學傳播是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行為,而科學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實踐活動,二者的主體都是“人”。具言之,科學傳播指借助各種有效媒介,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及科學精神,促進人們理解、支持和參與科學的過程。科學教育指借助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技術能力的實踐。不難發現,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均圍繞著“科學”這一主題,盡管各有側重,方式也不相同,但二者的最終目的都落腳到“人”。
因此,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雖然分屬不同的學科領域,在方法論、認識論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二者在內容范圍、作用對象、實踐過程等層面達成了和諧一致,甚至彼此交融。教育的結果之一是引起人在某一方面的經驗增長,從而出現身心持久的變化;傳播的結果之一是利用媒介將信息從宿源傳遞到宿主,由宿主對信息作出反饋,激發應答性行為。在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如果把科學內容(如知識、經驗、方法、技能,乃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作為信息的內容,通過教育活動、陳列展示等形式,傳遞至學生身上,經過判斷、思考、領悟及內化,從而帶來自身在某科學領域的經驗增長,這期間既包括科學教育的過程,也包括科學傳播的過程。
《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概論》一書以案例分析和行動研究為基礎,立足“如何更好地提升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核心問題,面向正規教育的主陣地——中小學校園以及非正規教育的主陣地——網絡、場館、社區、家庭,注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等方面內容在教材中的滲透,力求作出三點貢獻:
首先,重新梳理并闡述了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基本概念。進入“十三五”以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例如2016年國務院制定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針對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群體,涵蓋科技教育培訓、社區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礎設施、科普產業助力、科普人才建設等工程,進一步明確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充分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從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程,確保落實規定課時,并突出教學實踐環節。本書從“科學是什么”入手,探討了科學的本質和內涵,回顧了科學教育的歷史沿革,厘清了科學傳播的基本問題,此外還創新性地論述了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關系,自上而下建立了層次分明的理論體系。
其次,提出了場館課程化的現實方案。有別于課堂教學,在科技館場域中,科學經驗的獲取具有流動性、開放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是創造性的、個性化的、即時性的。促進場館課程化,就是促進場館的課程生成,使得場館的教育要素更合理、更有序、更系統,即在教育目標上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在教育內容上適應學生個體經驗的動態發展,在教育組織上實現教師與學生、形式與載體、過程與環境的良好整合,在教育評價上發揮對教育過程的診斷和監督、對學生成長的導向和激勵。從資源開發到活動策劃,本書嘗試指明并規范場館學習的實現路徑。
最后,推動了正規與非正規科學教育走向融合。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場館與學校之間藩籬高筑。關于教育的功能定位,場館學習始終被視作學校教育的補充、拓展。事實上,只有打破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界限,才能促進雙方形成優勢互補,產生“1+1>2”的效果。本書介紹了學校教育與場館學習的區別與聯系,旨在積極推動“館校結合”,共同促進科學教育的繁榮。近年來,除了傳統的現場參觀之外,館本課程、師資交流、平臺搭建等一些新的策略促進了合作形式的多元化。然而,形式上的多元并不意味著深度的銜接,關鍵在于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內容與目標以及核心價值的追求。
綜上所述,《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概論》一書大膽創新,從實際需求出發,理論與實踐并重,致力于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習者自主學習,為廣大科技教師及科普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情境。
書? 名:《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概論》
主? 編:崔鴻、李秀菊
出 版 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