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雁婕
[摘 要] 水庫漁業是我國淡水漁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維持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近些年社會的發展使得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水庫漁業必須轉型升級。本文以水庫漁業的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作為討論點,結合生態漁業理論、綠色漁業養殖方法,提出新時期我國生態漁業發展思路。
[關鍵詞] 生態漁業;綠色發展;增殖放流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3-36-2
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多水庫的國家,如今我國有近10萬座水庫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源,并有著防洪抗澇的作用。水庫有著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我國漁業發展而言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自20世紀末開始,一些經營者因為只考慮短期收益和高產量,沒有重視水質保護工作,一些中小型水庫甚至直接投餌料,導致一些水庫因為無序發展而出現了嚴重富營養化情況。生態污染得到了有關部門重視,隨后國家環保部門加強監督,取締網箱和網欄養殖模式,不允許施肥。在此背景下,漁民的出路就是發展生態漁業、綠色漁業。
1 我國水庫漁業發展情況
1.1 產業情況
我國水庫漁業與水利工程相伴而生。我國水庫漁業是在20世紀末快速發展崛起的。直至2018年末,我國已有150萬hm2水庫養殖面積,產量可達300萬t,為2018年淡水養殖總產量的111.3%。我國水庫養殖產量和面積的峰值出現在2016年,但出于保護水質的要求,2018年養殖產量和養殖面積相較于2016年分別削減了28.4%、27.1%。2018年,我國水庫產量為2 039 kg/hm2,與1980、2010年相比分別增加了24.4倍、1.7倍。而產量增加不僅僅表示養殖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同時與外源投入營養物有直接聯系。受限于水庫格局分布制約,我國水庫漁業大多集中在西南、華中、華南、華東地區。
我國水庫養殖魚類主要是各種大宗淡水魚,如團頭魴、草魚、青魚、鯽魚、鯉魚、鰱魚和鳙魚。鰱魚、鳙魚是最廣泛、最常見的種類[1],其主要食物是水體中的有機碎屑和浮游生物。近些年,我國許多中小型水庫開始放養高價值肉食魚,如黃顙魚、鱖魚、蒙古鲌、翹嘴鲌。這些魚主要吃水里的蝦類、小雜魚。這些魚類的放養和增加進一步增加了漁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養殖過程中,采用精養與粗養并舉方式,多層次立體養魚。大中型水庫在養魚過程中選擇的是網箱養殖、魚類放養結合方式[2],小型水庫則需要投喂餌料。
1.2 科技水平與發展成果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大范圍的漁業普查工作,主要是探討魚類的控制途徑和演替規律,并研發了漁具漁法。隨后將湖北省浮橋河水庫作為科研基地,研究了聲電驅集捕撈、魚類電柵防逃、網箱養殖、庫灣網欄和鰱鳙合理放養等技術。這些技術在當年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為我國漁業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自步入21世紀以來,我國又一次舉行了漁業產能、環境調查,并集成了壩下流水、網箱、庫灣養殖技術。隨后對水庫生態養殖環境進行深度調查,構建了與生態環境情況匹配的漁業發展模式、養殖方法,頒布了一系列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條例。這些技術與成果成為漁業養殖、漁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2 現階段我國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我國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養殖成本整體偏低,許多小型水庫因此投入了大量肥料。雖然這些水庫主要用于灌溉,有著較高的水體交換率,但是長時間使用各種肥料會導致大量有機物沉淀,其結果就是有害物質和水體異味增加,無法保障漁業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其次,很多人對于生態系統魚本身的多樣性、功能認知存在障礙。許多水庫選擇放養各種魚類,頻頻清除水庫中的一些肉食類魚種,其結果就是食物鏈縮短和簡化,無法保障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很多小魚小蝦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費了水資源。再次,很多水庫的放養品種比較單一,有待優化。當前大部分水庫的主要養殖魚種是鰱鳙,沒有放養肉食類、食碎屑魚類,沒有合理利用天然餌料資源。另外,鰱鳙這兩種魚種產能高,但是單魚價格低,有些時候難以得到高收益,許多時候市場會出現季節過剩情況。最后,當前所采用的放養技術主要是放養單一魚種,沒有研發多魚混合養殖模式。水庫采用的人工放養方法沒有保護好土著經濟魚如鲌類、鮕類的產卵場。以上問題的出現和三大矛盾點有直接聯系。一是漁業資源保護和漁業資源利用矛盾,二是市場需求和漁業生產矛盾,三是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矛盾。這些矛盾的有效處理,是實現環境與漁業協調發展的關鍵,將會成為今后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3 生態漁業概念與理論
3.1 生態漁業概念
所謂的生態漁業,就是與生態牧場類似的一種概念,都是根據生態系統情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嚴格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開展合理捕撈、增殖放流、生態修復、資源養護的生產活動;要體現出生態系統價值,做好植物蛋白生產,并開發休閑觀光等服務,實現生活協調、生產協調、水域生態健康。這種模式主要依靠天然的飼料,如蝦類、雜魚、水草、有機碎屑、藻類,不需要投放各種肥料和飼料,用捕撈和放養的方式優化魚類結構,從而最大化發揮自然餌料價值,生產出天然、優質的漁業產品。
3.2 生態漁業理論原理
3.2.1 高效利用食物網能流。在水生態系統中,魚類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持水生態系統功能穩定、食物網結構穩定中作用十分突出。有資料顯示,如果合理捕撈食物網中各種營養級魚類、合理增殖放流,可以有效完善食物網結構,提高營養物質轉化率。充分利用環境友好生態漁業發展模式,能實現水生態系統中營養物質的充分循環,將自然界營養物質變成優質的水產品,并且能減少水體中的氮磷營養鹽負荷。
3.2.2 生態系統閾值管理多穩態。從生態學實例和理論模型可以看到,生態系統對于環境變化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會出現突然中斷問題,從原本的穩態模式瞬間變成另一種穩態模式,往往這種狀態變化并不可逆。如果水生態系統存在多種穩態,那么當外界的干擾強度超過水生態的穩態閾值時,系統會大概率出現穩態突變。假設水庫磷元素超過閾值,則水體會從清澈狀態變成渾濁狀態。所以,為避免出現系統突變,必須做好漁業調控如魚類存量調整,要滿足特定條件,預防超過臨界閾值。
3.2.3 增養殖強度評估生態容量。全面了解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才能更好地保護漁業資源、促進漁業發展。這就需要在掌握水庫的生態系統、物種種間與種內關系的基礎上,科學確定養殖種類生態容量,對推動資源養護型及放流增殖型漁業發展、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具有現實性意義。
3.2.4 漁業改善水質生物操縱。所謂的生物操縱,即是食物網操縱,是水生態系統調控與恢復的平衡理論,其利用了生物群落結構調整方法,實現對生態系統的動態控制,能確保水質和水體環境穩定。其參考食物網頂端生物群變化情況,選擇性捕食,完成營養傳遞,其帶給初級生產力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強調在生態系統中要做好水體營養化控制,讓營養物質變成人體需要的水產品,避免出現藻類水華問題。
4 水庫生態漁業綠色發展模式
我國水庫漁業生態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不同水庫在功能定位上存在很大差異。對此,有必要圍繞三產融合、持續利用、綠色發展、適度開發和水質保護思路,調整與優化水庫生態漁業發展模式,確保水庫生態系統穩定發展。
4.1 資源養護漁業模式
貫徹生態優先原則,使用土著經濟魚類繁殖保護及關鍵生境修復技術,積極發展水庫資源養護型漁業模式,該模式在大中型水庫比較常見。要根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做好苗種放流質量控制,合理應用漁業資源,科學捕撈漁業資源,絕不允許隨意開采漁業資源。
4.2 生態保水型漁業模式
根據現代生態學理論控制水質,將水質管理作為水庫生態管理的主要內容,保障水庫生態體系健康、穩定,積極發展保水漁業。參照水體環境、魚類資源情況、餌料生物情況,投放經濟魚類。控制水庫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用漁業來控制水庫藻類生長,用魚類實現水資源凈化。
4.3 不投餌料網箱養殖模式
大中型水庫中生存著豐富的浮游生物,有機腐屑、細菌等天然餌料資源,適合鰱鳙魚生長發育,是發展網箱養殖鰱、鳙魚的良好水域。實踐證明,大中型水庫利用“放牧式”網箱養鰱、鳙魚,不需投喂任何商品飼料,也不需施肥,只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即能獲得高產,經濟效益極為顯著。
4.4 休閑觀光漁業
當前,許多大中水庫都修建于丘陵、山谷。美好的景色十分吸引人,可以增加旅游附加價值。因此,應積極鼓勵建立結合漁業文化的水庫,開發生態景區,挖掘漁業歷史內涵和人文文化,促進康養、觀光、垂釣、旅游、文化和加工融合,帶動一二三產共同發展。
5 結語
在新時期,要做好水庫資源的充分調查工作,合理開發漁業發展模式;根據地區水質參數、漁業情況、環境資源、市場需要,確定養殖計劃;科學布局、因地制宜,貫徹綠色理念;發揮現代科技優勢和價值,引入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模式。
參考文獻
[1]向燕,田應平,王金樂,等.大力發展貴州生態漁業? 推進農村產業革命[J].貴州畜牧獸醫,2020(1):25-27.
[2]王文彬.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主要措施[J].新農村,202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