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晶瑩 王志勃
[摘 要] 林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基礎性產業,不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國家建設與生態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近年來國家對林業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不僅大大提升了造林效果,而且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推動了我國林業持續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應用進行探討,以促進我國林業持續穩步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關鍵詞] 營造林技術;林業建設;技術種類
[中圖分類號] S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3-70-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中之重。如今,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當地實際,制訂完善的綠化方案,快速推進造林綠化工作,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在保證林木成活率的同時,提高國土綠化質量,達到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良好效果,真正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綠色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應進一步加強林業建設,重視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作用的發揮,提高林業建設質量,確保林業經濟與林業生態協同發展,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奠基,為時代快速進步賦能[1]。
1 營造林技術種類
1.1 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是指沒有人力參與或通過一定的主伐方式,利用天然下種、伐根萌芽、地下莖萌芽、根系萌蘗等方式形成新林的過程。天然更新背景下物種更加豐富,而且能有效提高林木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及適應性,提高林木自身修復能力。總之,天然更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營造林技術,不僅效益好,而且成本投入少。
1.2 人工更新
人工更新,是用人工種植的方法重新形成幼林的過程,即在原有森林的跡地上,用直接播種、栽植苗木、插條或分根等方式重新營造的幼林。其優點是更新時間短、成效快、質量高,但所需投資較天然更新高[2]。
2 開展營造林工作的意義
2.1 凈化空氣
森林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對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及經濟社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森林資源不斷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供應,而且為各類野生動植物創造有利的棲息空間,能有效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資源還可以有效凈化空氣,降低大氣中粉塵、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含量,并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大量的氧氣。同時,森林資源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巨大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在不斷加劇,對人體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加強開展營造林工作,提高森林覆蓋率,對于保護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3]。
2.2 防止沙漠化
由于長期以來人們不重視綠化工作,為了獲得木材資源,大量開發森林資源,導致森林面積不斷下降,綠化面積急劇減少。土地缺少綠色植物的支撐,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問題不斷加劇。因此,加強開展營造林工作,擴大造林面積,對改善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 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應用
3.1 在造林方面的應用
造林主要涉及清理林地、整地、定植、施肥、澆水和撫育管理等各項工作。在林地清理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造林樹種,有效清除林地中的灌木、雜草,為林木生長創造有利空間。同時,根據不同的造林樹種,科學選擇整地方式,提高整地效果。一般可以采用穴狀整地和魚鱗坑整地方式開展整地工作。造林密度應根據樹種和培育周期的不同合理進行設置。一般伐期較短的針葉樹種,造林密度控制在3 330株/hm2為宜,并且結合不同苗木品種選擇合理的定植技術。利用裸根苗進行造林時,應合理修剪苗木根系,利用黃泥漿蘸根后進行種植,定植過程中確保苗正、根部舒展,并進行深栽[4]。
3.2 在采伐跡地的應用
在采伐跡地中應用營造林技術,需要合理選育樹苗,由于樹木類型不同,伐樁萌芽更新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工作人員應對不同采伐跡地加強分析,充分了解各種樹種、伐樁密度,有效提升苗木成活率。另外,在營造林建設過程中,如果伐樁間的距離較大,需要及時開展補種工作,種植密度控制在900株/hm2[5],有效提高營造林建設水平。在對采伐跡地選擇樹種時,應以原有樹種為參考,優先選擇種植生長旺盛、沒有病蟲害的健壯樹種。
4 林業建設中營造林技術優化措施
4.1 樹種選擇
保證造林效果的關鍵是科學選擇樹種。選擇樹種時需考慮造林目的、樹種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等,可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鄉土樹種,保證苗木成活率,提升造林效果,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6]。
4.2 加強營造林撫育管理
4.2.1 松土除草。松土和除草常結合在一起進行。松土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減少地表蒸發,保持土壤水分,并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以促進根系發育。有時松土與培土相結合,培土可加厚根際土層,改善土壤的養分條件,有的樹種如杉木培土還可抑制萌蘗。除草的目的主要是清除雜草,減少土壤中養分和水分的消耗,解決幼樹與雜草爭光、水、肥的矛盾。人工林的松土除草必須連續進行幾年,一般進行到幼林郁閉為止。培育速生用材林及經濟林時,松土除草要長期進行,不以郁閉為限。一年內松土除草的時間和次數視樹種特性和立地條件而定。一般造林當年要進行松土除草,第一二年進行兩三次,第三四年進行一兩次,以后視雜草及林木的生長情況決定是否進行松土除草。一般松土除草在雜草生長旺盛季節進行,這樣才能消除雜草對水分、養分的爭奪,利于幼樹生長。長期荒蕪、雜灌較多的幼林地,應避免在炎熱干旱的季節進行松土除草,防止幼樹因受突然的暴曬而引起不良后果,甚至引起死亡。
4.2.2 灌溉與施肥。在少雨、干旱地區造林,通過灌溉可補給土壤水分,加速有機物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且使土壤疏松,有助于根系發育;在秋冬可提高地溫,延長林木生長期,從而提高林木生長量。林地施肥是改善土壤養分狀況、提高林木生長量、縮短成材年限和樹木結實大小年的有力措施。在幼林期間進行施肥,對加速幼林生長、提早郁閉作用很大。
4.2.3 間苗定株。播種造林的幼苗,造林后一兩年內應分次進行間苗,以增加保留苗木的營養面積,調節苗木所需光照條件,促進幼苗生長發育,最后每穴保留兩三株生長健壯的苗木,多余的苗木間掉或結合造林進行移栽。間苗時間最好在雨后或結合除草松土進行。
4.2.4 除萌和抹芽。萌蘗力強的樹種或截干造林時,常從根莖部發生很多萌蘗條,既影響主干生長,又消耗大量養分。因此,造林后應在前幾年進行除蘗,選留一個生長健壯、干形通直圓滿的主干,將其余的萌蘗條去掉。
4.2.5 平茬。平茬即把幼樹從地表截去,使其重新萌生新枝條,選留生長健壯者培養成優良樹干。平茬主要適用于萌芽力強的樹種,如刺槐、楊樹、柳樹等。平茬不是必需的管理措施,只是造林后由于某種原因,如人畜損傷、病蟲危害、凍害或生長勢衰弱等,而使幼樹生長不良,喪失培養前途時,可把樹干齊地面截去,讓其從根莖處發生萌條,選其中一兩根撫育成長。
4.2.6 修枝。修枝是調整林木內部營養的重要手段,對于一些樹種及時和適當的修枝,可以促進幼樹生長發育,提高干材質量和減少森林火災、病蟲害的發生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林木都必須進行修枝,而是應根據樹種特性和地區情況來決定。
5 結語
加強營造林,擴大造林面積,可起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問題,控制和降低自然災害(霧霾、沙塵暴等)的發生率等作用,同時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加強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應用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周俊財,李森武.營造林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8(24):106.
[2]李潤強.林業發展中營造林技術的應用與實施要點闡述[J].花卉,2018(20):210-211.
[3]費大麗.林業營造林技術應用[J].花卉,2018(14):222-223.
[4]程恩宗.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及意義探尋[J].農業與技術,2018(7):84-85.
[5]劉繼燕.營林生產中造林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探討[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6(30):68.
[6]孫賀鋒.營造林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