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權制度的改良和完善決定著我國農村城鎮化的整體效果。因此,必須重視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本文首先從產權制度的改革應立足實際、堅持家庭經營的傳統模式兩個方面闡述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再分別簡述關于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城鎮化的關系,最后淺析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現狀分析,以供相關人士交流。
【關鍵詞】農村產權制度;農村城鎮化;改革與發展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趨勢也在不斷增強,作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城鎮化在我國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權制度關系著我國的城鎮化整體進程。由于土地在農村中扮演著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土地資源歷來是農村發展與改革的優勢所在。具體來說,農村的土地資源具有以下三個特性:第一,不可替代性。土地資源較其他資源來說不可替代性較強。第二,稀少性。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僅有約三分之一的面積是土地,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有限的土地正在容納著無限增長的人口數量,這勢必導致人地矛盾的激化。第三,不可再生性。目前我國的人地矛盾較為激烈,而隨著農村人口在不斷的向城市轉移,導致了農村的產權制度以及土地的相關流轉成了社會所普遍關注的問題。
1.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
1.1產權制度的改革應立足實際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于我國的土地制度歷經數次變革后已基本建立。完善的土地制度體系而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不斷改變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改變,舊的土地制度難免無法適用于解決當下人地資源矛盾時代的總體變化。不斷地促進新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產權制度始終作為改良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前提,可見,產權制度一直作為我國在農村改革上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實施的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1]。這種經濟體制在以往社會的總體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較為適用,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應當緊隨時代的潮流有所變化。因此,我國的產權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尚未進入成熟階段,不適合隨意的轉變農村在土地所有制上的變化。隨意的變化農村土地所有制的關系不利于我國全面的推進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土地是農村最重視的條件之一,因此,應當結合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實際情況對農村的產權制度進行調整。
1.2堅持家庭經營的基本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徹底解放我國的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我國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安徽鳳陽小崗村進而推行到全國范圍。此外,從古以來我國的土地制度改革就頗受國家的重視,如孫中山的土地改革、解放戰爭時期對于土地制度的完善、新中國成立后土地制度的變革。土地產權制度一直以來頗受我國領導層的關注,當前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多數的農民由農村轉入城市,這就在土地制度的改良與創新上增加了挑戰,而根據國外的農村產權制度不難發現,在現代化的農業與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經營規模化。因此,應當保證農業在生產方面的特點不發生改變的條件下,繼續推動原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自始至終都應當以發展農村的生產力為立足點,積極的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以此來更高效地推進農村的城鎮化發展。
2.關于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也導致人地矛盾的逐漸激化。城市在用地方面較為緊缺而農村則較多閑置。因此在農村城鎮化推進的過程當中必須重視農村產權制度的調整。城鎮化之所以備受社會的重視主要是其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第一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刺激社會經濟的增長,起到拉動內需的作用,還可以充當社會在各種方面的變化和發展上的潤滑劑角色。例如在教育行業[2]。由于目前城鎮化的不斷推動,大部分農民會將自己的兒女送進城市進行教育,目的是為了子女能獲得城市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兒女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習氛圍。城市較農村來說具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有助于達到復興中華的總體夢想。總而言之,城市化也是我國在實現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戰略要點。當前隨著新型城市化的推進,農村與城市正在共生共存、互相發展之中逐漸壯大。新型城市化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征:第一大中小型城市之間相互協調,共促發展。由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一線城市向來是省外人員謀生發展的首要選擇,而大城市的人口容納數值相當有限,因此城市化的均衡發展正在使得中小型城市也愈發得到外來務工人員的青睞。雖然中小型城鎮的經濟實力較大城市而言較弱,但其生活壓力小,有助于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第二方面,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結合發展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奠基石,土地的變化必然隨著人口用地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在新型城市化的理念之下,城市在建設面的增長量正在于農村在用地方面等的縮減量相結合,以此來著力實現解決用地失衡的現狀,
3.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的關系
改革開放之后,新中國逐漸進入了現代化、復興和富強的進程當中,城市城鎮化的發展速度之快,卻忽略了農村的發展速度和進程。新時期的城鎮化改革細化了地區中的農民工問題,城鎮化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增長、發展兩方面的問題[3]。而增長和發展方面的問題則涉及到的領域范圍較大,如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財務收稅體制改革以及公共服務體制改革等。由于我國文化的特點人們對于土地的執念較深,因此傳統的固化的思想觀念正在阻礙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再加之我國的現行的土地所有制度的阻礙下使得農民工在土地問題上一直難以解決。因此社會和相關政府部門必須重視對于農民工地的問題,以此來建立健全我國的土地產權制度,全面促進農村城鎮化的進程。
4.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現狀分析
第一,作為一個內部結構較為復雜的工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應當首先由政府主導,政府需制定合理的改革政策來推動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這就要求政府必須站在農民的角度,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4]。由于目前我國的農村人口仍占據多數人口以上,因此一旦損害農民的利益,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第二,在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必須以全力推動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為首要前提,我國政府應當將打破城鄉發展失衡的局面,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首要目的。第三,在完成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后,應當以規模化經營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流方式。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土地經營方式的集約化、規模化的程度相對較低,這種分散式的經營方式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第四,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定要注重對于耕地的保護,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耕地的保護也與我國的糧食安全上的戰略息息相關,因此必須要注重保護耕地。
5.結束語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在產權制度的改革上進展較慢,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和限制,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著力解決和攻克現有的難題,更多的站在農民的角度上。著力保護農民的實際利益,以此來有效地推動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宗先和.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00(006):23,27.
[2]星顯珠.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發展探析[J].山西農經,2019,243(03):33.
[3]劉玉興.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8,No.578(09):227.
[4]崔天臣.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究[J].南方農業,2018,012(011):92,94.
作者簡介:王巖(1978.3--),女,漢族,遼寧人,本科,中級農經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政策法律法規、農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