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蓮
摘要:影視媒體在海昏文化的傳播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存在表現形式不夠豐富、傳播途徑單一、傳受主體之間缺少互動和傳播推廣力度不足等問題。文章從講好海昏故事、豐富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表現形式、積極促進海昏文化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和深入挖掘海昏文化的多重社會價值來探討提升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效果,從而擴大海昏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和促進海昏文化受傳者的文化認同。
關鍵詞:海昏文化 影視媒體 傳播策略
海昏文化是指自西漢海昏侯國建立起在江西鄱陽湖地區不斷融匯南北文化包括周邊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它是江西豫章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包括海昏縣文化、海昏侯國文化、海昏侯文化、海昏侯墓文化及以海昏為核心概念的相關文化五大塊。①影視媒體作為承接和傳播海昏文化的載體,不僅可以對海昏文化進行記錄和藝術加工,還可以對海昏文化進行廣泛傳承和宣傳,有效拓展海昏文化傳播范圍,引起受眾對海昏文化遺產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形成文化自覺的保護意識,并主動參與到傳承與保護海昏文化的社會公益活動中。由此,既能有效延續海昏文化的生命,又能達到活化海昏文化的目的。同時,將海昏文化推進大眾視野,融入大眾生活,對于提升江西省在國內外的文化影響力和推動江西文化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現狀
大力推進海昏影視文化產業的有效開發,有助于促進海昏文化的全面傳播。目前,海昏文化以影視媒體為載體主要有三種呈現類型:其一,關于海昏侯墓的電視紀錄片傳播,以中央電視臺為主要傳播媒體。如中央電視臺十套播出的《探索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播出的《發現海昏侯墓》、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播出的《揭秘海昏侯大墓·李存信》和中央電視臺九套播出的系列紀錄片《海昏侯》,借助中央電視臺的全國影響力,使得海昏侯墓從發現、挖掘到解析有了全方位的呈現和深度的解讀。其二,國內首部考古題材電影——《海昏侯密碼》。該電影原定于2017年5月正式開拍,2018年暑期上映,但目前遲遲還未上映,而目前網絡上所能搜索到關于《海昏侯密碼》的報道也只限于開拍前的宣傳報道。其三,聯手愛奇藝線上傳播平臺推出海昏侯系列網絡電影。如《海昏侯傳奇之獵天》和《海昏侯傳奇之藏鋒》系列、《守墓人之海昏侯迷蹤》和《守墓人之龍棺海昏侯》系列等,分別圍繞海昏侯的個人傳奇和現代守墓人對海昏侯墓的虔誠保護兩條主線展開敘述,從播放量、點擊率、評論量和受眾評價來看都不高。
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問題
一、表現形式不夠豐富,創新力度不足。海昏文化目前在影視媒體上主要有兩種傳播形式:一是央視紀錄片傳播,二是線上網絡電影傳播。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關于海昏文化的電視紀錄片感染力和真實性很強,但總體上節目風格偏莊重嚴肅,單純的畫面和主持人解說,穿插考古專家的采訪片段,遠不足以滿足當代受眾的娛樂化審美需求,特別是年輕受眾的興趣和關注,最終難以獲得受眾真正的文化認同感。
二、傳播途徑單一,大眾性不強。海昏文化在電視媒體傳播的電視紀錄片傳播范圍廣泛,受眾門檻較低,但其他傳播渠道卻需要受眾突破知識閱讀、網絡數據、知識付費等知識鴻溝的門檻,導致傳播載體的大眾性弱化。如海昏侯系列網絡大電影在愛奇藝平臺播放都需要付費才能獲取相關影片信息,本來海昏文化知名度就不高,又因付費門檻而進一步阻擋了大眾對于海昏文化的獲取之心。而且守墓人系列網絡電影劇情復雜分散,并未很好地融合盜墓影片的優勢元素,因此也未能給受眾帶來一場驚世神秘的探墓之旅,使其缺乏大眾性審美。
三、傳受主體之間缺少互動。同樣,海昏文化要實現在影視媒體地有效傳播,也需要與傳播區域的受眾接受影片與現實的“縫合”方式,并不在于它非要講述一個現實的故事,而在于敘事語境與現實語境的“重合”。②目前對海昏文化影視資源的開發主要圍繞海昏侯文化和海昏侯墓文化進行,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系列紀錄片《探索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和《海昏侯》,較為系統的展示了海昏侯墓的挖掘現場及考古文物,滿足了觀眾對于千年古墓的好奇之心,但是對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海昏侯墓文化、海昏侯文化與當代受眾生活的融合、對受眾生活的影響卻尚待進一步挖掘。
四、傳播推廣力度不足。目前關于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宣傳報道,主要是通過海昏侯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官方微博和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網進行報道。而在央視官網、愛奇藝官網、豆瓣網、搜狐網關于海昏侯網絡電影的開拍和殺青報道居多,對于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深度傳播和受眾互動傳播較少。除此之外在一些短視頻平臺——抖音和B站,關于海昏文化影視傳播的內容非常少。而江西省博物館進行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的長期展示,作為一個非常好的線下傳播海昏文化的窗口,對于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呈現也不多。就目前對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推廣來說較為分散,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整合營銷傳播之路。
提升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傳播效果的路徑
一、講好海昏故事,打造優質的傳播內容。講好海昏故事的前提是尊重歷史。海昏文化屬于歷史之產物,可以歸類到歷史題材當中去。海昏文化題材的電影需要尊重史實,情節可以虛構,但故事主干不能脫離事實,在拍攝海昏文化題材的電影要給受眾傳達一種歷史真實,讓受眾通過作品來了解歷史,了解海昏文化,了解西漢文化。其次需要展演創新。歷史題材的影片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生活情景的再現,我們要將海昏侯的生活放置在特定的西漢文化場景中,將海昏文化與豫章文化相結合,讓受眾在了解海昏文化歷史的同時也了解到地方性文化。
二、豐富影視媒體表現形式,形成媒介語言通俗化轉換。除電視紀錄片外,還可開發戲劇表演和大型文化綜藝節目等形式來豐富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不僅符合影視傳播的規律,而且會使海昏文化更具吸引力,從而促進受眾對海昏文化的了解與喜愛。我們也可以利用電視綜藝節目平臺,借助多樣化的綜藝元素和靈活的舞臺實踐,以海昏侯墓挖掘出土的文物為主體,轉換成大眾熟悉且樂于接受的語言,用通俗化的語言和真實的畫面,帶著觀眾一起去探究海昏文化的前世今生,讓更多人不僅看到的是千年之前的西漢文物,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理解文物背后所承載的西漢歷史文化和海昏文化精神,喚起大眾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對中國軟實力的自豪。
三、積極促進傳播途徑的多元化,擴大海昏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影視開發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技術,非個人所能為,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相互結合,各盡所能,資源共享,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受益。地方政府首先要行動起來,釋放出信號,尋求合作團隊,予以政策、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整合社會資源,推動海昏文化影視開發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應大力加強海昏文化的傳播途徑,利用線上線下傳播渠道,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和傳播平臺,促進海昏文化在影視媒體中的傳播。除央視傳播渠道、海昏侯官方微信、微博和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網等自身媒體渠道外,還可借助當前的自媒體傳播平臺進行多渠道傳播。比如在短視頻抖音平臺上開設海昏侯官方平臺,定期發布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海昏侯電視紀錄片、海昏題材網絡電影片段等短視頻,積累粉絲流量,增加與受眾的情感互動。還可在知乎平臺開設海昏侯官方賬號,專門與受眾進行海昏文化知識互動,揭幕海昏侯的傳奇人生和豫章的傳奇歷史。除了線上的傳播途徑外,還可開辟線下的傳播途徑。比如開設“海昏文化走進高校”大講堂,征集“我與海昏侯”的原創穿越故事或腳本,不僅可以為海昏文化影視作品的拍攝提供豐富的題材,還可快速增進高校學生對海昏文化的了解和情感認同。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打造成為海昏文化影視拍攝基地,建造出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城。
四、深入挖掘海昏文化的多重社會價值,促進海昏文化受傳者的文化認同。深入挖掘海昏文化的歷史記憶價值和文化傳播價值,有利于促進海昏文化受傳者的文化認同。影視作品將抽象的歷史文化知識轉化成了一種視覺圖像,可以讓人更能直觀地了解過去,而且受眾也不受時空限制。同時,注重鏡頭語言的多重敘事功能,在影片節奏上符合受眾的情緒和思考,在主題表現上要注重以小見大,符合受眾情感認同。通過影視作品讓受傳者了解海昏文化的起源、內涵、發展歷史、出土文物、海昏侯文化、海昏侯國的軍事文化、制度觀念、民俗民風、禮儀文化、價值取向等,能讓受眾最終形成對海昏文化的文化認同,調動受眾的積極主動性,不斷刺激海昏文化的分享與傳播,讓海昏文化發揚光大,真正“活起來”“走出去”。(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注釋:
①劉愛華,吳峰:《符號、消費與遺產建構:鄉村振興戰略下海昏侯國遺址旅游業態發展探究》,《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②南昌地鐵傳媒:《上映3天,〈海昏侯傳奇之獵天〉累計點擊量達到429萬》,http://www.sohu.com/a/152412535_705337,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