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峰
摘要: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完善并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被作為重要部署提上議程,同時也提出了“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 如今社會飛速發展,5G時代人工智能和媒體融合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如何打造出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實事求是、高效高能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完美隊伍,對于完善和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在“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方面應如何錘煉,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工作的需求,這是作為新聞記者應明確的問題。
關鍵詞:媒體融合? 新聞工作者? 四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全媒型、專家型人才?!泵襟w融合,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錘煉“四力”,一方面守正創新,繼承我國新聞工作者一貫的優良工作作風;一方面與時俱進,練就專業真本領,在傳播領域主動學習新的知識,為己所用。
練就強有力的腳力:實施線上線下兩結合進行社會調查
毛主席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鄙鐣{查是黨的新聞輿論必須堅持的優良傳統。自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工作更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強有力指導下,圍繞黨和國家工作服務群眾,從而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媒體融合的今天,新聞工作者更要練就有力的腳力,俯下身子、沉下心來、觀察民情,走進群眾,走到地頭,親自去實地調查。這是錘煉自身基本功最有效的方法,同時也是保證新聞輿論最真實的途徑。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還要深入互聯網輿論場,了解網絡傳播情況,從而將線上的調查做到位,也即要將“無形的腳力”練就成功。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民群眾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泵襟w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要讓技術賦能成為強有力的支撐。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不但要學會觀察和分析事物,還要參與其中并親自體驗,否則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體察新時代網民之所想、所思、所感。
當下社交媒體平臺較多,短視頻社交平臺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青睞。因此,短視頻社交平臺是新聞工作者需重點調查研究的一個重要場域。近年來,抖音、快手等媒體平臺以其豐富而又生活化的視頻內容吸引了數億用戶的關注,成了如今人們茶余飯后消遣的主要點擊內容。這種情況下,新聞工作者應抓住這個興趣圈層并深入其中,進行線上社群調查。目前,《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已在這些社交平臺開設了賬號,傳播相關內容并與網民展開良好互動。由此可見,媒體融合的今天,新聞傳播需利用大數據、短視頻等新科技向著基層拓展,反映基層實踐,傳遞群眾心聲,向人民群眾靠攏,最終才能取得強有力的傳播效果,所打造出的產品才能擁有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需練就強有力的腳力,實施線上線下兩結合進行社會調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反映民眾呼聲和社會實際情況,做到客觀而真實地報道,從而使宣傳內容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
練就超敏銳的眼力:借助新媒體技術拓寬社會調查的視角
眼力決定著格局與境界。在新聞工作宣傳中,工作者唯有“心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未來”,才可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任務。新時期,新聞工作者首先要以黨和國家的政策為中心,著眼大局,自覺承擔起凝聚民心、育化群眾、興盛文化、樹立形象等歷史使命。所以,新聞工作者應眼中有全局,在把握國情、黨情、社情及民情的基礎上,眼觀世界發展局勢及科技發展態勢,懷著一種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把調查視角拓寬,不斷擴大自己的眼力和境界,更好地為新聞宣傳工作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
傳統新聞傳播主要依靠文字、攝影及廣播電視等手段和媒介技術宣傳思想,反映社會與世界的新消息。而如今,新媒體技術的誕生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新聞工作者可借助無人機進行拍攝、傳感器進行信息采集、利用VR/AR臨場進行呈現等,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角,通過先進技術不斷提升自身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練就一雙敏銳的“火眼金睛”,更好地為新聞工作服務。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要練就超敏銳的眼力,借助新媒體技術拓寬社會調查的視角。唯有如此,新聞工作者才能夠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成為一名有“眼力”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練就超強度的腦力:利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互聯網“云腦”
新媒體融合下,新聞工作者要練就超強度的腦力,是指其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時代浪潮中堅持初心、砥礪前行,不僅具備高超的判斷能力,更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堅持自己的定力。新聞工作者心中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和觀點,用唯物辯證法指導、分析、判斷事物。在具體的新聞工作中,新聞工作者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工作方針,本著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出發點,以人民的利益作為行動的目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斷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使主流思想輿論得以鞏固和壯大。在媒體融合的今天,受互聯網碎片化和移動化特點的影響,新聞工作者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和主流價值觀,方能在媒體融合時代形成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強大輿論場。
當今新聞工作者應巧妙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己所用,因為新媒體技術擁有強大的知識資源,可為新聞工作者提供無限量的知識。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方興未艾,大數據、云計算等發展已然十分成熟,這些都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人工智能的發展成為新聞工作者增強“腦力”強有力的助手。未來人工智能輔助下,自動化新聞已然是客觀趨勢,并已表現出強有力的發展勢頭。機器人寫稿也是大勢所趨,智能語音轉換已然實現。這些表現已經在向新聞工作者發出挑戰,未來新聞工作者要適應與人工智能和諧相處。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要練就超強度的腦力,利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互聯網“云腦”。新聞工作者在增強自身超強度的腦力外,要充分利用主流價值導向,很好地向互聯網“云腦”學習,并借力互聯網“云腦”,有效提升新聞傳播水平及輿論宣傳力量。
練就超精彩的筆力:夯實基礎培育一專多能的“全能記者”
新聞工作者的“筆力”具體體現為在新聞報道中文字的水準,體現在報道的一篇篇作品中。優秀新聞工作者必定具有一支“健筆”,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能夠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不斷推出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英雄謳歌的好作品,以此來書寫中華民族的新史詩。我們國家需要謳歌英雄的作品,需要傳播正能量?!苯陙?,新聞宣傳工作中廣泛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符合新聞工作者宣傳的輿論指導方向,其大力倡導“短”“實”“新”的文風,在語態方面倡導接地氣、生動而活潑,所以誕生出一批批精品力作,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在媒體融合時代,優秀新聞工作者除了要文筆好之外,還要轉變形態,成為全媒型、專家型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工作者要適應互聯網語態及全新傳播形態的表達方式,同時轉變姿態、轉變語態、創新形態,才能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時代對新聞人的要求。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全媒體傳播信息能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將自身的基本報道語言功底打造得厚重,尤其要讓語言變得平實,在報道新聞內容時要言之有物,能夠實實在在、準確客觀地進行新聞報道。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要練就超精彩的筆力,努力讓自己轉型成為一專多能的“全能記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重要發展趨勢,使自身的表達思維和技巧符合新時代需求,最終實現受眾或用戶愿意看、看得懂、喜愛看,從而實現良好新聞報道傳播效果的目標。
結語
在媒體融合的今天,新聞工作者需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在“四力”上嚴格要求自己,克服工作中對于新事物的恐慌,能夠熟練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讓自身盡快轉型為全媒體時代的全能記者。(作者單位:長治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劉元元:《試論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塑造》,《采寫編》,2017(2)。
2.劉建明:《新聞輿論工作者社會角色的現實定位——習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當代闡釋》,《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3)。
3.魏茹芳,寧克強:《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倫理沖突與調控》,《道德與文明》,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