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珊 朱丹紅
摘要:文章主要概括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國內外的票房與口碑情況,進而分析該片在國外“遇冷”現象的主要原因,從而得到啟發,國產電影想要沖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基于文化差異的事實之上尋找文化共通處進行創作,只有打破文化壁壘,才能使國產動畫電影真正得到世界的認可,才能實現真正的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哪吒之魔童降世》 文化差異 跨文化傳播 求同存異模因
《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簡稱為《哪吒》)是對中國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經典的“哪吒鬧海”進行了創造性改編而產生的一部國產動畫電影,講述了哪吒雖然“生而為魔丸”卻“逆天而行斗爭到底”的成長經歷。
根據電影票房統計數據庫顯示,《哪吒》在國內的最終票房高達49.34億元,而在北美最終收獲的票房僅有355萬美元。①
在國外一個關于電影演員、電影、電視節目、電視明星和電影制作的在線數據庫IMDB上,目前《哪吒》的評分只有7.5,而票房不如它的《超人總動員2》的評分卻高達8分,與預期評分還有些許差距,②而且在國外的票房也僅僅達到了三百萬美元量級,相較國內幾十億元的票房,并沒有如預料般引起熱烈反響。人們都在期待著這部“國漫之光”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可結果卻差強人意。
《哪吒》在國外遇冷的原因分析
《哪吒》在國內與國外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有著較大差別。這部在國內被賦予輸出中國傳統文化、與漫威宇宙抗衡的使命,甚至被譽為“國漫之光”的動畫電影在外國卻意外“遇冷”,無論票房還是口碑都沒有達到國內觀眾的預期。
故事情節與主題難以被理解。IMDB上有評論寫道,“大多數觀眾想要的不僅僅是高質量的作品,還有更合理的故事情節。這部電影確實有如此出色的動畫效果,但故事情節有點糟糕”。③在外國觀眾看來,《哪吒》所講述的神話故事是荒謬的。《哪吒》所代表的“封神宇宙”雖然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于西方觀眾而言卻完全陌生。對于國內觀眾來說,《哪吒》只是對耳熟能詳的《哪吒鬧海》進行了創造性改編,因為中國受眾了解哪吒故事的背景。但對于外國觀眾來說,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神仙體系,更不了解哪吒故事的背景,所以很難深入理解電影的內涵、情節及主題,從而覺得“故事單薄”。④
語言障礙。反觀眾多國外觀眾對該影片的評價,不難發現“遇冷”現象其實是文化殊途所帶來的不同觀影體驗。IMDB中有評論寫道:“對于不懂中文的人來說,翻譯可能會有點困難,因為電影里有很多中國文化。但這也很有趣!即使對我這樣一個可以說非常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說,看完電影后也不得不查找一些名詞。”⑤
在語言方面,翻譯和理解上的障礙使本來給這部影片加分的地方反而成為了軟肋。“人是否能夠改變命運,我不曉得。我只曉得,不認命是哪吒的命”,方言讀出來生動形象的同時還鏗鏘有力。如果換成普通話或翻譯成英語,其中的韻味蕩然無存。又比如電影在外國的片名:《NE ZHA:I AM THE DESTINY》,在國人看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影片概念,但對于外國受眾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中國文化中的“命運”。
英雄形象得不到認可。在IDMB上有影評寫道,“《哪吒》把迪士尼和夢工廠嫁接到中國古代神話上,像《星際寶貝》那樣刻畫小角色的冒險”。“大多數角色看起來像是來自不同的電影。哪吒也稱不上真正的英雄。這部電影將受益于更加偉大的人物設定。”⑥“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部電影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取決于導演的思想、作品的內涵,還取決于社會意識形態下觀眾的接受程度。”⑦對于國外觀眾來說,由于審美習慣的差異性,國外觀眾對于哪吒這個角色的認同度與喜愛度較低,這也是市場對于不同量級動漫領域IP的真實反饋。觀看漫威等外國電影不難發現,國外電影所塑造的英雄大多承擔著拯救整個世界的重大使命,他們擁有獨立堅強的人格并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現自我。而哪吒拯救的只是陳塘關一個地方的人民,相對漫威英雄拯救全世界來說,電影所塑造的英雄角色主要活動范圍較小。外國觀眾在觀影時往往覺得“事不關己”,從而很難產生代入感,導致眾多口碑甚佳的國漫在國外的知名度和接受度遠不如國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海外的傳播和擴散,造成了“內熱外冷”的局面。
哪吒只是活在中國國內的一個神話人物,《哪吒》在國外上映之前,外國人對“哪吒”的了解也僅限于部分人聽過它的名字,對與其相關的故事并不了解。沒有任何粉絲基礎的《哪吒》剝去了表面的神話外皮之后,其本質還是在講一個普通的“少年反抗不公命運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情節對于外國人來說并不稀奇。而神話外皮卻恰恰成為了這部影片對外傳播最大的阻礙,《哪吒》在海外上映所遭遇的最大“痛點”即文化壁壘。
模因不同,亮點成累贅。如果基因組成了不同生物的特點,模因即組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因為大多數模因只能存活在特定環境中,也就是說許多模因只能存在于一個文化生態圈,即擁有共同的文化符號的環境當中。這些模因,只有接觸過特定環境的人才能懂得。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特定環境的人,很難去有效理解這些模因。正如IMDB上的影評說的一樣:“你必須了解一些中國文化才能聽懂里面的笑話”“有些笑話更多的是基于中國的模因文化,我們無法理解甚至覺得有點多余”。⑧影片中的“太乙真人”在國人看來是一大亮點,而國外觀眾卻不以為然。因為外國受眾與國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生態圈,所以如外國網民的評價所說“有一部分笑點很‘中國”,他們沒辦法理解甚至覺得很多余。
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啟示
《哪吒》在國內的成功著實可喜,該影片的動畫效果也得到了一致好評,但真正足夠優秀的動畫作品不僅僅是高質量的作品,還要有更合理且全世界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故事情節及人物設定。
選擇恰當的電影題材。跨文化傳播要正視文化隔閡這一事實,國產動畫電影要想走出國門轟動世界,需基于這個事實進行創作,打破文化壁壘。
在全球化浪潮中,國產電影要想在跨文化傳播上取得成功,應充分發掘、尋找不同文化中具有共性的部分作為故事主題來吸引受眾。國產動畫電影的創造應當學習美國動畫“求同存異”的全球化傳播策略,在動畫電影題材上要選擇能被全球觀眾所認同的題材,不能只選取國內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因為對于外國觀眾來說,他們很難像國人一樣對這些故事有獨特的情感和深入的見解。在選擇了恰當的國際化故事主題之后再將中國的文化、風俗人情加以轉換創新并融入電影,才能有效、成功地打造走向世界的國產電影,傳播中國文化。
打造國際化的表達方式。根據“適應理論——當一個人認為另一個人像他時, 就會更喜歡他。在人與人之間以相似的表達方式表達彼此時, 就有可能發生建設性的傳播。”⑨中國電影想要沖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學會國際化的表達方式。電影的文本必須是簡單易懂且符合全球受眾表達習慣的語言,與此同時還應關注和平、親情等普適性的情感表達,這樣才能夠發生建設性的傳播。
塑造高認可度的人物形象。好萊塢電影注重打造“個人英雄主義”的角色,善于刻畫英雄形象來拯救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美國大片在大多數國家都可占有一席之地。⑩國產動畫想要塑造認可度高的人物形象可以此為鑒,我國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傳統動畫形象,但能夠走出國門的卻屈指可數,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制片人忽視了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差異。總而言之,國產電影要想更加貼合當代中國觀眾的需求,擁有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就應當擁有更宏大的格局和視野,立足傳統,面向世界,塑造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而又能夠為全世界做出貢獻的英雄形象。
結語
動畫電影要想走出國門實現跨文化傳播,應當從全球各個文化體系中廣泛挖掘動畫素材,但在主題上則嚴格遵循“求同存異”原則,即尋找各種文化都能夠接受的普世價值觀。《哪吒》在海外“遇冷”可引發中國動畫電影界的思考并以此為鑒,使中國動畫電影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注釋:①《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統計》,http://58921.com/film/9291/boxoffice。
②③⑤⑥⑧《Ne Zha zhi mo tong jiang shi (2019)》,https://www.imdb.com/title/tt10627720/?ref_=fn_al_tt_1。
④劉俊,張毓強:《全球借鑒與本土提升:中國動畫影片國際傳播的新思考——基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討論》,《對外傳播》,2019(9)。
⑦徐叢叢,朱善智:《藝術生產視角下中國電影的文本形態轉換與美學思辨——以新世紀以來的電影創作為例》,《藝術探索》,2018(3)。
⑨范紅:《營銷傳播: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頁。
⑩鄭藝,王琳珂:《國產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文化折扣研究——以電影〈捉妖記〉在韓國上映遇冷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