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純濤 趙林 滕王君
偵察技術和偵察裝備的發展及其在戰場上的應用已經愈加廣泛,使戰場偵察、監視和預警手段顯著改善。偵察手段多樣化,各種手段綜合運用,大大提高了大面積監視能力、精確偵察能力、夜間或復雜條件下全天候偵察能力、實時或近實時偵察能力、識別偽裝能力和遠近程預警能力,對作戰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由于偵察技術的發展,“千里眼、順風耳”成了其最低階的頭銜,使得作戰領域變得更加寬廣、指揮決策更加正確、戰場態勢更加透明、綜合打擊更加精準、行動控制更加及時。
現代偵察技術裝備可以覆蓋整個戰場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縱深、大面積的偵察、監視和預警。RQ-4全球鷹無人機白天監視區域超過10萬平方千米,拍攝區域可達370千米×370千米;EP-3E電子偵察機可在740千米外截獲雷達和其他通訊信號;第5代電子偵察衛星入侵者是美國集成化過頂信號偵察體系(IOSA)的組成部分,利用天基網的發展思路和新的設計理念研制,具有多軌道能力,提高了電子偵察質量,可替代靜止軌道和大橢圓軌道的衛星并集通信情報和電子偵察于一身。作戰偵察距離的增大,為實施遠距離作戰提供了條件。偵察技術的發展,使得戰場情報獲取的載體不再是單純的三維空間,陸地、海上、空中、天上、時間、電磁、網絡、心理都是偵察的用武之地,將使作戰領域變得更加“無限廣袤”。
淺析現代戰爭
武器系統射程航程的大幅提高,使現代作戰空間極大地向高遠邊疆擴展。世界各國都將可能面對“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的對手,偵察預警體系不斷增大有效作用空間,實現由淺近縱深空間向太空、臨近空間、深海、極地等全球公域空間拓展,使偵察預警能力邊界與國家利益拓展、安全威脅發展動態和武器系統打擊范圍同步延伸。
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將在陸、海、空、天、網和心理等多維空間展開,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已向這些領域迅猛發展,以待能對戰場態勢做出正確的判斷。目前這些技術已經成體系建設,世界各國都樹立了全維戰場空間意識,在提升傳統作戰空間偵察監視預警能力的同時,積極向電磁、網絡、心理等新型作戰空間進軍,形成陸海天基多維一體,電子偵察、光學偵察、網絡偵察多手段并用,偵察、監視、預警功能融合的立體空間感知架構,實現戰場空間全維度覆蓋。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活動逐步擺脫對天氣的依賴,戰爭爆發的突然性增大。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國家正逐漸實現戰場透明,可全天候、全天時對全球重點作戰區域進行偵察、監視、預警,可隨時為其作戰行動提供情報信息支持。為適應現代戰爭全天候、全天時作戰要求,偵察預警系統不斷創新發展手段,增強對不同天候氣象條件的適應性,從而實現全時域偵察預警。
頻譜是信息化裝備賴以發揮作用的載體。現代武器系統工作頻譜不斷向高低端拓展延伸,形成了從光波到光譜的系列化、綜合化戰斗單元。近年來,美軍偵察系統預警鏈已經基本形成,既可實現廣域普查,又可對局部進行重點詳查。面對咄咄逼人的對手,偵察預警系統體系已經走在拓展偵察手段工作頻域的大道上,逐步實現偵察預警頻域的全覆蓋。
近年來,美軍偵察系統預警鏈已經基本形成
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中,戰場情報監視和預警將呈現出情報收集多元化、分析智能化、分發網絡化特征,使得戰場情報資源更加豐富、更加迅速、更加多元,也使得戰場態勢更容易被偵察優勢較大的一方掌握,使其所看到的戰場態勢更加“清澈見底”。
隨著偵察技術和偵察裝備的發展,戰場情報搜集手段更加多樣,范圍涉及航天、航空、部隊、特戰、人力、網絡等,手段有可見光偵察、紅外偵察、雷達偵察、成像偵察、水聲偵察、電視偵察、地面戰場傳感器偵察、航天偵察、航空偵察、海上偵察、多光譜偵察、通信信號偵察、非通信信號偵察、網絡偵察等多種戰場情報搜集技術。這些搜集手段并用,充分發揮出整體優勢,可實現多方向、多渠道、多層次的戰場情報搜集。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基本上做到了建立一個太空、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等各種偵察手段相結合,圖像、信號、人力、測量、公開情報、技術、反情報等多種情報門類相補充的全天時、全方位、全天候的立體偵察網絡。通過這張偵察網絡,美軍實現了對戰場上重大威脅情報的準確、及時、系統偵察。
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中,近實時的戰場情報偵察提供了大量的情報素材,致使戰場情報分析難度不斷增大,單靠分析人員幾乎無法完成海量繁雜冗余的戰場情報素材分析,需要智能化情報分析設備共同完成。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是采取智能化分析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情報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從近幾場信息化戰爭來看,智能化情報分析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美軍戰場中信息優勢轉化為情報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戰場情報分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有時還需要依據靈感、直覺等人的非邏輯思維。因此,現代戰爭中,在智能化情報分析設備自動分析情報原始素材的基礎上,再由情報人員或專家對分析的結論進行評估判斷,最終得出情報產品。這種做法有助于發揮智能化設備的快速檢索與深度挖掘情報素材的優勢,再憑借人的經驗和思維進行深入評估,得出全面、正確的戰場態勢判斷和重要目標的準確結論。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了先進的計算機智能分析系統,又有700多名專業人員從事情報分析,以人機雙重智能確保了對海量戰場情報資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的分析,進而快速得出準確的情報產品。
現代戰爭中的戰場態勢感知越來越注重運用人機結合
戰場情報預警體系是由與戰場情報預警相關的不同系統構成的體系,主要包括戰場情報預警指揮系統、預警情報分析系統、預警情報數據庫系統、預警情報告警系統。依托戰場網絡,能夠將這些系統耦合,形成整體,發揮各個系統的特殊功能,進而發揮戰場情報預警的作戰效能。具體而言,戰場情報預警體系就是依托戰場網絡,將單獨的偵察預警裝備整合成綜合的偵察預警系統,逐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陸基、海基、人力及網絡等偵察預警裝備為主的偵察預警體系,實現搜索、分析、分發等環節之間的互聯互通,立體化、高精度、全天候、近實時地獲取戰場預警情報,并及時進行預警。海灣戰爭中,為了對付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美軍使用的預警衛星能在飛毛腿導彈發射后90~120秒內捕獲目標并判明彈著點,3分鐘即可將信息傳至海灣的防空導彈部隊,可以提供90~120秒的預警時間,為實施指揮和反擊贏得時間。高技術偵察裝備這種實時、快速、準確傳遞信息能力和手段,極大提高自身的高效預警,實現了掌握自身威脅的“透明”態勢。
偵察監視預警對時間的爭奪,就是現代化戰爭對作戰主動權的爭奪。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攻防節奏快,目標飛行速度快,戰場態勢瞬息萬變,作戰反應時間短,偵察監視預警指揮控制機構也因此而優化了工作環節,提高指揮控制實效性,使得各國各級指揮員能夠“揮灑自如”的指揮作戰。
結構決定功能,也決定效率。20世紀末,美軍根據“沙漠風暴”行動和科索沃戰爭經驗,持續改進偵察預警指揮控制機制,不斷優化信息流程,研發網絡中心協同瞄準系統(NCCT),使偵察預警信息到火力單元的相應時間縮短到3分鐘以內,提高了偵察預警體系指揮控制效率。通過借鑒各國先進理念,采用分布式網絡技術重塑體系結構,在各種偵察預警力量間構成縱橫交錯、上下互通、左右關聯的網狀扁平指揮控制體系,實現指揮控制命令、情報信息的快速傳遞,從而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體系結構復雜,從偵察監視預警力量看,它包括偵察衛星、預警衛星、預警機、有人/無人航空偵察機、陸(海)基偵察預警雷達、無線電技術偵察、海洋聲吶探測等力量要素,這些力量要素分屬于不同軍兵種;從偵察預警情報信息用戶看,既有各軍兵種參戰力量,也有地方相關職能部門。提高偵察預警體系指揮控制的實效性,必須建立基于統一的時空坐標、行動規則、指令代碼,使其變成標準化指揮控制程式,確保不同偵察預警力量及不同情報信息用戶正確領會意圖、行動協調一致。
指揮控制系統是作戰指揮機構和部隊掌握戰場態勢、定下作戰決心、控制作戰行動的基本載體,也是各種偵察預警力量與各級指揮機構和參戰火力單元之間連接的橋梁和紐帶。適應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需要,保證各級指揮機構、各軍兵種參戰部隊高效順暢實施作戰指揮,就是因為打破了軍兵種壁壘,構建通用化偵察監視預警指揮控制信息平臺,并配發給偵察監視預警部隊和情報信息用戶,為實現偵察監視預警指揮控制信息化、智能化創造了新條件。
軍持續改進偵察預警指揮控制機制
現代偵察技術著眼于縮短“察-打”路徑,構建面向行動的偵察體系。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中,偵察與打擊一體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將獲取的偵察監視預警情報信息,通過快速情報融合處理,迅速傳遞給打擊平臺,向敵發動攻擊,實施“秒殺”作戰已經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火力單元的高度融合,使精確打擊成為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的重要樣式。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戰場空間多維,通過偵察監視預警情報信息的全面性、連續性、精準性、及時性逐漸實現武器裝備打擊的“百發百中”。
隨著打擊武器系統的高速化、隱身化、無人化,目標識別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近幾場局部戰爭中,美軍多次因目標識別問題而造成誤打誤判,這倒逼美國持續提升其偵察監視預警目標識別能力。從美軍的實踐看,提高偵察監視預警體系“分得清楚”能力,關鍵在于發展了新型傳感器,提高探測精度,如發展機載和星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偵察預警系統、合成孔徑雷達偵察系統、反隱身目標偵察預警系統,以及雷達、激光、紅外、毫米波一體化探測系統等。同時,建立目標信息數據中心,將新發現目標信息與積累目標信息比對,從而實現快速準確識別。
全面掌握戰場態勢信息,是指揮員實施正確指揮的前提。在偵察監視預警體系中,任一手段的功能都存在局限性,不可能把戰場所有目標都囊括其中,也難以確保提供完整、精確的信息諸元。現行的偵察監視預警體系能夠將傳感器組網作為提高“看得全面”能力的根本途徑,通過協同運用各類傳感器,充分發揮各類傳感器的固有功能,實現視野拓展、優勢互補、功能疊加。
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偵察監視預警只有快速共享和實時更新信息,所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實戰實用價值。現行偵察情報處理手段增強了信息快速共享和更新能力,并減少了人工作業環節,構建出標準化的數據格式、信息接口,提高信息處理智能化水平;通過建立快速通信網絡,廣泛運用數據鏈通信,實現從傳感器到射手的無縫鏈接,提高情報分發傳遞效率,從而縮短信息周轉時延。海灣戰爭中,美軍從發現目標到發射打擊需要1天左右時間;科索沃戰爭,這一時間縮短到1小時左右;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從發現目標起數分鐘內即可發動空中打擊,尤其是美軍在捕食者無人偵察機上配備了地獄火導彈后,基本上做到了發現即摧毀。
信息作戰行動的基本流程是發現、定位、識別、跟蹤、打擊、評估。從偵察監視預警活動的內涵要義看,它至少包括發現、識別、跟蹤、評估4個方面,貫穿信息作戰行動的全過程。只有確保偵察監視預警體系提供連續情報信息,才能保證信息作戰行動順利展開。在信息化、智能化聯合作戰中,由于目標飛行姿態、戰場電磁環境等不斷變化,單一偵察監視預警裝備往往難以實現對目標的連續穩定掌握。日益完善的偵察監視預警體系,使獲取的情報更具連續性,一方面,發揮了傳感器的組網作用,實時接替保障,同時也運用了信息融合、數據關聯技術進行加工處理,使零星點跡變成連續航跡。
在面向聯合作戰的行動構建偵察監視預警體系的今天,已經形成最短的從“察”到“打”的路徑,推進了聯合作戰偵察預警體系與指揮控制和打擊體系的緊密交鏈,暢通情報鏈與指揮鏈、火力鏈之間的信息鏈路,實現多元偵察監視預警情報不僅與指揮決策和控制、而且與打擊力量投送、目標指示、精確打擊、毀傷評估等無縫鏈接,確保偵察體系能夠在正確的時機、以正確的方式,把正確的情報提供給需要的用戶,使信息優勢迅速轉化為行動優勢。這樣使得各打擊平臺更能聚焦目標,實現精準打擊。可見,通過偵察體系與打擊體系之間的鏈接,極大地提高了作戰體系的整體打擊效能。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