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松潘縣川主寺鎮緊扣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推行黨建引領、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文化興村等舉措,努力實現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及其成果全民共享。
鄉村治理核心——黨建引領。通過實施書記提能、雙向培養、鄉賢回鄉、村官提質四項計劃,建強“主核心”,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通過加強黨員培訓教育,實行黨員“三分類三升級”轉化提升,建強“主力軍”,提升農村黨員干部綜合素質;通過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和培養,發現、培養和推薦黨員、群眾中間的優秀人才,充實基層干部隊伍,建強“后備軍”,培養基層黨組織鄉村治理能手。
2017年,在推進松潘縣川主寺鎮漳臘老街綜合整治項目過程中,松潘縣采取“政府引導、支部主導、群眾參與、無償征拆”的民生項目參與共建模式,實現120余戶“零賠償”自愿自行征地拆遷,征拆面積達1.3萬余平方米,征拆總價值達2000余萬元;征拆過程中無一起矛盾糾紛、無一起上訪事件發生。在此基礎之上,2018年全鎮各村全面推行村級項目建設“零賠償”制度。2019年,通過打造八十溝貝母養殖基地、集體經濟八十溝村綜合服務站等,成功將八十溝村兩委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點、分類提升先進村,順利迎接中央、省、州、縣的各項黨建督查工作10余次,成為全縣支部引領、促進鄉村振興的學習模范。
鄉村治理基礎——依法治村。結合農民夜校、村干部培訓、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進寺院“七進”宣講等活動,提升干部群眾法律意識;通過設立鎮法律援助服務窗口和村級法律便民服務點,實施便民服務工程,提高基層法律服務能力;堅持嚴格用法執法,掃黑除惡治亂取得實效。2017年,通過依法開展國有土地專項清理工作,清理回收集體土地123畝,有效恢復了建設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保護了村集體資源和生態環境,旅游市場得到有效整頓和提升,得到廣大老百姓的擁護。
鄉村治理主體——民主管村。重點圍繞社會穩定、生態環境、項目建設、三資管理、教育獎勵、德行教化等內容完成17個村(社)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修訂完善工作,切實理順了村級治理主體;利用政策支持、優化服務、激勵創先爭優等方式,激活社會組織力量協同基層黨組織開展鄉村共治;健全街長戶長網格管理組織,搭建起群眾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平臺。
傳子溝村黨支部于2008年推行“星級評定工作法”,將該村的重點工作納入星級評定范圍,現已成為具體的村規民約。同時,該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堅決實行“一定兩議三監督”、三務公開等制度,有效促進了村級治理,成為鄉村治理示范點。漳臘片區老年協會,以“支部+協會”為突破口,打破了漳臘片區四村一社的民族、地域、戶與戶、村與村的行政區劃界限,和諧了村村關系。在開展違章店招店牌專項整治工作中,當地采取政府引導、群眾參與、自愿無償拆除的方式,拆除“違章店招店牌”856個,在店招店牌設計過程中,暢通網絡平臺和群眾現場聽證兩種渠道,群眾積極建言獻策。
鄉村治理關鍵——文化興村。推進“孝善和誠儉美”傳統美德傳揚活動,吸收藏民族傳統村落鄰里互助、家風家規、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通過挖掘、弘揚、傳承紅色文化,以紅色文化滋養鄉風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得到極大提升。
2017年,成功創建2個省級“四好村”、10個州級“四好村”;成功舉辦慶祝建軍90周年文藝演出暨“孝、善、和、誠、儉、美”模范表彰活動,選樹表彰各類模范24名,弘揚了社會正能量。2018年,成功創建2個省級“四好村”、1個州級“四好村”;通過打造6個“孝善和誠儉美”主題文化廣場,進一步弘揚社會正能量。
以農村黨建為核心,以“三治”聯動為主線,加快構建“黨建引領、法治為本、自治為基、德治為先”的“一核三治”現代鄉村善治新體系,為推動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增強鄉村善治的組織引領力。緊扣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工程,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抓牢黨建推動鄉村振興。實行鄉村振興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強化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深入推進強鄉興村“四大行動”,著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拓寬村黨組織書記選任來源渠道,保證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向上晉升渠道的暢通。實施優化提升農村帶頭人整體隊伍的行動,整訓后進、帶訓中間、提升先進,切實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加強農村黨員干部后備力量建設,著力培養真心實意愛國家、跟黨走、能干事的基層干部隊伍和骨干群眾力量。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厲整治侵害農牧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堅持法治為本,全面推動鄉村依法治理建設進程。緊扣“依法治縣”建設,高舉法治旗幟,樹牢依法治理理念,持續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真正把人民調解組織、鄉村法律服務、寺廟管理等嵌入鄉村治理體系。堅決維護法律權威地位,深入實施“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和各種非法宗教活動、境外滲透活動。加大農村寺廟普法力度,增強廣大農牧民、僧尼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信仰入腦入心。深化“以戒管僧”工作,持續推動重點寺廟的集中整治,穩步提升寺廟治理能力水平。
堅持自治為基,全面提升基層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緊扣“村民自治”“民主管村”建設,深化村民議事、“一事一議”實踐,不斷鞏固提升村民的自治基礎和民主管村的能力。創新農村管理體制和機制,綜合運用各種先進網絡信息工具,逐步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加快推進村規民約全覆蓋,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的形成。加強群眾自治組織的領導,以黨組織引領發展紅白喜事理事會和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等有益組織,規范管理農村公益慈善類、農村服務類社會組織。
堅持德治為先,全面構建鄉村社會新型道德規范。緊扣“以德為先、文化為魂”要求,促進鄉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強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發掘和弘揚傳統“鄉賢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內涵,培養農牧民群眾良好品德。持續開展樹新風活動,持續深化“地區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加大道德模范典型事跡宣傳力度,發揮其引領作用,推動鄉村移風易俗。建好用好鄉村思想文化陣地,加強農牧民夜校、農家書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建設管理,有計劃、分層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切實增強“五個認同”。構建特色鮮明的鄉土文化體系,加大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深入挖掘、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一批反映時代主題、謳歌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開辦一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廣播電視節目,不斷豐富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