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按照云南省、曲靖市“綠色食品牌”要求,會澤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在穩步發展水稻、玉米、小麥、雜糧四大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優先發展畜牧、馬鈴薯、核桃、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和水產品、林果、花卉、中藥四大特色產業,努力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現已啟動建設西南地區最大耐晚霜核桃良種繁育基地,建成全國蔬菜標準示范園、云南最大冷水魚養殖基地、脫毒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和中藥材生產基地。
圍繞建設“省級現代種業基地縣”目標,組織實施種業創新工程,做好“特色種業”文章,加大玉米、馬鈴薯優良品種選育力度,培育玉米新品種2個,選育馬鈴薯新品種2個,著力做好高產燕麥、蕎麥等小雜糧品種研發,已建成1000畝燕麥和蕎麥品種繁育基地,推進萬畝燕麥試種示范。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強化農業品牌建設,現有17種無公害農產品、20種綠色食品、5種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已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強化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采取農民土地流轉、企業技術服務等方式,合作規模經營,構建利益共同體,帶動19萬貧困人口參與畜牧業、果蔬、中草藥等產業發展。全縣糧食總產量已“十六連增”,達到53.6萬噸 ,實現農業總產值81.3億元,畜牧業、馬鈴薯、果蔬、中藥等特色產業向規模化、商品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目前,全縣建有農業龍頭企業65家,農民合作社832家,家庭農場233個。
突出資源優勢,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產業體系。一是整合資源,建設優質高效示范基地。要充分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做好農業特色產業總體發展的系統性規劃,把示范基地建設與發展農、特、優產品結合起來,重點發展優勢農業特色產業和扶持特色農產品,優化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和區域結構,通過基地的示范和輻射作用,精心打造一批優質高效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形成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二是培育龍頭企業,提升規模農業質量效益。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要求,引導小農戶由分散生產向有組織、規模化生產轉變。從政策、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有效利用其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技術優勢、市場影響力,進一步完善企業管理。從產業發展領先地區引進技術、人才、資金,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形成集群發展和規模發展。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積極引進有誠意的企業到會澤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做大做強做優。
三是樹立品牌意識,推動農產品提質增效。要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建立農產品品牌建設組織機構,將品牌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在資源、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保障,形成“企業主動、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的新格局。農業部門要為企業提供優質農產品資源,招商部門要積極抓好園區規劃實施,吸引龍頭企業落戶,科技部門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以創建高原特色農業基地縣和示范縣為目標,大力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商標注冊,建立健全實施品牌建設獎勵機制。
四是提升創新能力,推動標準化生產。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整合資源,實施產業聯盟,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切實提高農產品加工和發展水平,改變只賣原汁原味農產品的傳統模式,突出特色產品的精深加工。加強科技對農產品品牌的支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引領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體系,以優勢農產品地方標準為重點,制定和實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工藝流程和計量標準。同時,遴選一批重點產品,指導一批相關企業,積極申請“三品一標”認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家和省級名優農產品。
五是加快平臺建設,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要以特色農業發展為導向,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重點,圍繞特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及農業電子商務、科研開發等環節,促進信息化與特色農業有效銜接,提高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鄉村電子商務,使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監管一體化”的“互聯網+特色農業”示范區農業,鼓勵和引導農業企業建設自己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網上銷售。
強化要素投入,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生產體系。要加大“三農”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支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業信用擔保機制,利用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加強對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田灌溉、交通設施等基礎配套設施的改造升級。有關部門要與銀行或社會金融機構聯合,搭建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基金服務平臺,選擇一批基礎條件佳、示范帶動強、發展前景好的龍頭企業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等問題,同時加大對農業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提高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體土地出讓金全部留在村級,做到收繳兩條線管理。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場等資源,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實施鄉村培育工程,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經營體系。要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者,深入推進科教興農“3+3”校縣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云南農業大學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培育大批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者。積極搭建創業平臺,使其成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引領者,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經營效率。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制定實施支持城市資本、社會資本和城市居民投資農村產業發展、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外資企業投資農村建廠的具體政策。加強農業投入,打破城鄉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加快城鄉人才互動和要素流動。支持大中專畢業生、城市文化工作者、企業家、互聯網擁有者和各類社會人士參與特色農業投資建設。
創新機制體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綠色食品品牌”戰略,促進現代農業質量效益雙提升。圍繞農業特色產業,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發展模式和“科研+養殖+加工+流通”的發展思路,加快建設一批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應。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料,擴大糧改飼范圍,推進生豬、牛羊、畜禽等規模化養殖,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要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其重點就是要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這就要求要有特色產業作為重要支撐,建立健全現代農村產業體系,把特色產業發展重點放在增加農民收入上,多渠道為農民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切實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促進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農業農村傾斜,在實施機制上把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的政策落細落實。特別是要統籌財稅、土地、投融資政策,促進政策聯動,提升跨部門協同服務能力,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