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芷熠
研究金融危機史發現,導致重大金融危機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本質都是產能過剩。早期市場危機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1630年的荷蘭郁金香熱潮。因為郁金香的稀缺性,資金瘋狂涌入而產生了泡沫。當人們意識到郁金香已超過其內在價值,價格開始螺旋式下跌,導致了金融危機。美國最著名的股市崩盤發生在1929年,股票投機在20世紀20年代是全美熱潮,吸引著大批投資者涌入。而新來者則大量借入資金來抬高價格。當經濟在1929年開始放緩時,價格開始下降,許多投資者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消失了。這次金融危機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20多年都未完全復蘇。21世紀初,房屋價值急劇上升,許多人開始相信,房屋的價值不僅不會下降,而且還會無限期地繼續上漲。然而,房價在2006年已有下滑趨勢,到2008年,房價迅速下跌。房價的下跌加之金融機構的過度杠桿導致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
進一步分析發現,歷史上重大金融危機本質基本都是因產能過剩而產生了經濟泡沫。每次金融危機之前常常出現泡沫,當大量投資者被吸引到市場某一部門時,價格推高。當足夠多的市場參與者最終意識到估值沒有基本面支持時,市場開始下跌。隨著價格的下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爭相拋售。利潤在可怕的短時間內變成虧損,經濟開始衰退,金融危機出現。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發引發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企業停工,國際經濟活動遇冷。這給本就疲軟的市場一記重創,各類資產瘋狂下跌。
首先原油價格的下跌加劇了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悲觀情緒,人們對原油的未來需求預期下降,致使原油價格斷崖式下跌。而原油的下跌也為美股大跌拉開了序幕。2020年3月,短短10天內,美股就熔斷了4次。自美國股票市場的熔斷機制建立以來至今,只發生過5次熔斷,而其中4次就發生在疫情期,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截至4月6日,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分別較年初下跌20.5%、17.6%和11.8%。衍生品市場中,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認沽期權價值達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最高水平。除股票市場外,避險資產也難逃下跌命運。美元流動性短缺使得投資者更愿意持有現金。人們紛紛拋售國債、黃金等避險資產來換取現金,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0.54%增長至1.18%。造成美元流動性收緊的主要原因是美股以及高收益債券的下跌使得投資者不得不出售黃金變現,以補充美股虧損要求追加的保證金。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暴發和石油價格戰無疑是此次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導火索,但這并不是造成金融市場動蕩的本質原因。金融市場價值虛高,市場回調才是主要原因。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量化寬松、負利率等政策,目的是給市場注入流動性。但實體經濟需求量的不足,大量資金并沒有成功刺激實體經濟的發展。反而大量資金流入資本市場,造成資本市場的價值虛高。截至2019年末,全球指數較國際金融危機前的高點上漲了40.2%。所以資本市場的價值回調在意料之中。
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商品積壓而無法賣出。繼而出現投機行為,大量資金涌入市場某一個部門而產生了經濟泡沫。綜合分析來看,此次疫情并未帶來產能過剩的現象。疫情使得大部分企業停工停產,商品產量減少,供給下降。并不存在商品積壓而無法賣出的情況。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風險資產還是無風險資產都在大幅下跌。市場流動性緊缺,并沒有出現導致以往金融危機的投機行為。而原油的下跌的確是讓人擔心,原油是工業的血液。倘若石油出現波動,會對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此次原油價格戰帶來的原油的暴跌,使得不少投資者對經濟的危機變得悲觀。但原油價格下跌只是暫時的,并不會持續太久。在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而減速的情況下,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會引發大規模的沖突。
加之,為避免流動性危機演化為金融危機,美聯儲于3月下旬開啟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流動性投放以及信用下沉操作,包括無限量寬松貨幣政策、提供高達2.3萬億美元的額外貸款、建立市政流動性便利、將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便利的覆蓋范圍擴大到短期市政債券、開啟購買企業債的工具通道等。
此次金融市場的動蕩并不足以構成新一輪的金融危機,但疫情在全球尚未解決,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因為,實際上美聯儲這些措施并沒有完全解決美國目前流動性短缺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的量化寬松政策,高收益債在美國債券的占比達到23.5%。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企業停工,不少企業出現了財務問題,這些高收益債券的違約風險上升。一旦發生實質性的違約,風險很快會蔓延至全球,可能會導致新一輪的市場動蕩。
雖然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地區受疫情影響經濟受到重創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疫情給全球經濟活動按下了暫停鍵,全球經濟的衰退是事實。在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經濟都無法獨善其身。推動國際宏觀政策相協調,齊心協力共同面對經濟衰退的現狀勢在必行。
從歷史上看,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主要經濟體進行雙邊、多邊協調極其頻繁,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大力推動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全球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恢復時間與之前幾次金融危機相比用時較短,在2010年就出現了反彈現象。反觀1929年的大蕭條,各國紛紛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以爭取國際貿易優勢,并采取了嚴格的資本管制、貿易壁壘等政策。各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不協調使得全球經濟20 多年都未完全恢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面對此次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應相協調才能使經濟快速恢復。全球經濟下行,所有國家都會受到影響,故各個國家各自為政,只考慮本國情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國際宏觀政策的重點應在采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市場流動性。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減輕中小企業資金壓力,降低其融資成本。應當注意的是,此次經濟問題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情況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照搬2008年采取的相關政策。首先,因各國疫情嚴重性不同,所以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也不盡相同,具有地域性。其次,造成2008年金融危機的原因更多的是人為,是金融機構杠桿率過高所導致的。而此次經濟問題更像是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所導致的。
總體來看,此次疫情并不完全滿足歷史上金融危機的條件。加之美聯儲及時頒布的救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全球經濟的穩定。故筆者認為,此次疫情不足以引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經濟受到重創,出現經濟困難的情況。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疫情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較小,但疫情使得全球經濟衰退是事實。為達到全球經濟快速恢復的目的,應推動世界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相協調,齊心協力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