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泉
甲方企業在采購人力資源服務時,經常會涉及審查乙方服務商經營資質許可的情況。相關資質主要涉及《勞務派遣許可》《人力資源服務許可》兩大資質,但人力資源服務、勞務派遣與崗位外包等不同業務所需要的經營資質有一定的差別,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細節。本文將對人力資源相關服務的經營資質許可原理、關鍵點以及商事政策發展趨勢進行深度解析。
我國原有的商事制度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對經營的限制較多,資質許可相對復雜繁瑣。而近年來,隨著優化營商環境和“放管服”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商事制度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商無資質不準為”過渡為“法無禁止即可為”。在管理思路上,也越來越傾向于簡政放權的“放管服”思路。
2013年10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改善了企業登記環節中高昂的設立成本、復雜程序以及法律不確定性,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
2014年2月19日,國務院決定修改《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等8部行政法規、廢止2部行政法規,確保改革依法推進。
2014年3月1日,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正式拉開了改革的序幕。
2014年3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兩次提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
我國逐步推行工商登記審批改革。2014年1月以來,已將全部22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中的87%先后分四批改為后置或取消。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先照后證”改革后加強事中事后的意見》(國發〔2015〕62號),明確“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外,一律不得設定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也不得通過備案等方式實施變相前置審批”,“經營者從事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外事項的,直接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工商部門依法核發營業執照”。
市場主體經營許可判斷方法可參見表一。

國發〔2015〕62號文附件中列明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監管部門和監管職責的“先照后證”改革相關審批項目,共計186項(參見表2)。

根據上表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商事經營審批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商事經營審批總體呈現出放松管制特點,62號文將審批事項縮減為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186項,且其中需要前置審批的為37項,占比不到20%。
第二,從主管部門來看,審批項目最多的部門主要集中在一些關系到金融安全、意識形態、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特殊行業領域。而一般行業領域經營無需特別審批。
第三,前置審批需先經相關審批部門審批后,憑許可文件、證件向工商登記注冊核發營業執照;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外的,可直接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工商部門依法核發營業執照。
第四,人力資源相關的有4項,均為后置審批。包括:設立中外合資(合作)職業中介機構許可;設立職業中介機構許可;設立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及其業務范圍審批;中外合作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設立審批。
人力資源行業的第一個資質許可是《人力資源服務許可》。2018年7月,國務院公布《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國務院令[2018]第700號),其中條例對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從事各項服務采取了許可制、備案制等不同規定。例如,該條例第十八條列明了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時采取的許可制和備案制;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從事勞務派遣業務的,執行國家有關勞務派遣的規定(參見表3)。
職業中介活動會采取更加嚴格的行政許可,一般需要材料審查和實地審查等嚴格程序。因此,甲方采購職業中介相關服務時,務必要審查乙方服務商的《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

其他服務如人力資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就業和創業指導、人力資源管理咨詢、人力資源測評、人力資源培訓、承接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等則相對寬松一些,僅需采取備案制即可。可以看出,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大幅簡化。
人力資源行業的第二個資質許可是《勞務派遣經營許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條明確了經營勞務派遣業務需要先經過行政許可,《勞務派遣行政許可管理辦法》對勞務派遣經營許可的具體辦法進行了詳細規定。
申請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注冊資本不得少于人民幣200萬元,有與開展業務相適應的固定的經營場所和設施,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勞務派遣管理制度,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勞務派遣單位的設立需要先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經許可的,依法辦理相應的公司登記。
甲方采購勞務派遣服務時,務必要審查乙方服務商的《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