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摘要】電子廢物又稱電子垃圾,我國的法定名稱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管理,發展循環經濟,可以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壓力,提供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
【關鍵詞】電子廢物;污染現狀;治理策略
1、電子廢物污染
1.1電子廢棄物
電子廢棄物主要包括運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等各個領域被淘汰的或者損壞的電子產品,同時也包括工業制造業及科學研究等多個方面的電器電子產品,電子和電器產品是由塑料、金屬和化學物質等多種材料組成的綜合性電子產品,在生產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其生產原料也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這是污染環境的一方面,所以對于電子廢棄的不當處理,勢必對人類生態生活環境和健康安全構成極大的隱患。
1.2電子廢物的特征及危害
電子廢物作為一種新型的固體廢物,其特征是具有可資源化利用性及對環境嚴重的危害性。電子廢物的可利用性:電子廢物中含有的塑料、金屬物質都是可再次利用的重要資源。嚴重的危害性:大多數電子產品中含有大量的鉛、汞、鋅、銅等重金屬物質對環境及人體有嚴重危害。
2、電子廢物污染的現狀
目前我國僅初步建立了電子廢物回收利用體系,部分種類的廢棄電子產品回收拆解再利用過程已納入規范監管。一是建立了相關扶持政策制度。按照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要求,國家建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規定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繳納義務,對處理單位實行資格許可制度。二是有明確的準入標準。原環境保護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資格許可辦法》規定了回收處理企業明確的入行標準,生態環境部門的主要負責審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資格,規范處理企業拆解行為,依法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的環境污染防治進行監督管理。三是明確了基金補貼范圍。2010年國家發改委、原環保部、工信部制訂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第一批)》),將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微型計算機5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列入管理范圍,2015年重新發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將管理范圍擴大至14類電器電子產品。通過五是各地開始加大宣傳力度。將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的企業納入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名單,定期向公眾開放,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全過程看得見、摸得到,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以上各項制度和基金補貼的方式,增強正規拆解企業的競爭力,促使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流向正規拆解企業,達到規范環保拆解處理的目的。
但是,目前上述回收利用體系仍存在較多問題。一是拆解基金補貼范圍目前仍停留在“四機一腦”5類廢電器,對于2014年新增的9類迄今未出臺配套的補貼標準和規范拆解標準,導致拆解企業“無章可循”;二是基金收支嚴重不平衡,征收、補貼的范圍和標準均有待及時調整;三是回收網絡不健全,絕大部分是以個體回收者為主,對其缺乏有效監管手段;四是電子廢棄物的處理技術仍比較粗放,處理產物的附加值較低。
3、電子廢物的管理方式
3.1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3.1.1建立健全電子廢物處理的標準法規
國家應通過法律來規范電子廢物的處理方式,并建設正規的交易市場,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確定制造方的責任。電子產品供應商應當負責電子產品的整個流通過程,對設計、生產及出售的電子設備有責任提供回收、再加工及管理等服務,推出環保商品,即從選取生產材料與規劃產品之初,建成材料—產品—再生材料的環保節約型循環利用體系,開展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第三方認證,從根本上處理好環保和發展的矛盾。要明確制造廠家、營銷方、用戶以及政府機關的法律責任與義務。法律實施前期,電子廢物回收相對困難,廠商應可以采用以舊換新的辦法鼓勵客戶終止使用超過預定壽命的電子產品,使電子廢物科學有序地被送入加工廠,防止各種零散的收購商出于利益實行非法回收和加工。
3.1.2研究完善基金征收補貼政策
及時適當調整基金補貼標準,條件成熟時統籌研究擴大基金征收補貼范圍,調整基金征收標準,落實基金“以收定支、自我平衡”機制。推動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動態調整,優化基金補貼機制,形成激勵先進、淘汰落后的政策導向。
3.1.3鼓勵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
電子廢物危害極大,隨意處置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必須依法禁止焚燒等污染性處理技術,加強信息化能力建設,提高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重點加強線路板處置、元器件無損化高效處理、稀貴金屬提取等無害化、高值化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提高處理產物附加值。
3.2構建電子廢物的回收再生體系
3.2.1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生產者責任延伸回收體系包括2種:一是制造商獨自回收處理;二是由多家制造商共同創造回收再生體系。例如,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NEC)通過深化同富士康的體系融合,研發出廢舊塑料再次使用、廢舊液晶顯示屏加工再生原料等新技術,使得資源重復利用量得到極大提高,同比漲幅顯著。
3.2.2健全回收網絡
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城市功能與專業服務相結合,城市、街道、社區、家庭相貫通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以城市為單位、企業為主體,結合垃圾分類、大件垃圾處理等工作,優化廢舊家電回收網絡,搭建互聯網應用服務平臺。
3.2.3創設電子廢物信息管理體系
在污染性電子廢物的管控上,政府部門應通過信息網絡構建數據庫,從而完善電子廢物的信息管理體系。推動收集、存放、轉運、處理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可查詢可追蹤。
3.3電子廢物的再加工技術
3.3.1機械處置方法
該方法是指依據各種廢物的物理特性選擇適當的機械處置方法,主要步驟有拆卸、粉碎、分選等。經過該種方式處置后,人們再通過其他處理就能夠從廢棄物中回收金屬、橡膠、玻璃和塑料等材料。該方式具有成本低、技術簡便、污染小、易于擴大規模等優點,如今已被各國廣為采用。
3.3.2深度處理方法
化合處理又被稱作濕法處理,是指把廢棄物粉碎所得的顆粒狀物質送進或酸或堿性的化學液體內,形成的浸出液經歷萃取、積淀、變性、分子更替、過濾和蒸餾等諸多環節處理后,產生品質優異的稀貴金屬。而燃燒法則是指將廢棄物粉碎分選所得的顆粒狀物質送入處理車間通過焚燒、凝練、鍛造和熔化等,去除有機成分來提取純凈金屬。
結語:
電子廢物具有“環境危害”和“資源”的雙重性,面對數量日益劇增、帶有資源性和環境危害性雙重特性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如果能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利用適當的技術將其中的有效資源加以回收再利用,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數量,而且能夠最大程度的減輕環境危害,避免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緩解世界資源日益枯竭的壓力,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構建以生態環境友好為原則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置體系,才是當前研究工作者共同追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繼享.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的現狀及建議[J].資源再生,2011(01):48-49.
[2]賈愛玲,王亞亞.電子廢物處置的主體責任[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34(03):2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