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水體系的構成來說,除了大江大河之外,還包括溝渠塘壩等小微水體,被稱作為江河湖庫的“毛細血管”。小微水體的規模很小,不過數量很多,當前小微水體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成為關注的重點,各地區紛紛探索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理和管護。現結合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創建實踐,進行經驗總結。
【關鍵詞】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
從2016年開始,長沙市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行“河長制”,建立由市、縣、鄉、村組成的四級河長制體系,將管水治水工作落實到村組,探索運用各類方法,克服小微水體整治困難,打通“最后一公里”。經過多年實踐,獲得不錯成效,建設多個示范片區,發揮著示范作用。
1、建設背景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各地區高度重視小微水體的治理與管護,采取多元化治理手段,管護毛細血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1]。從實踐情況分析,將小微水體管護和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探索河長制向小微水體管護延長,通過整村推進的形式,落實生態修復與建設工作。通過建設示范片區的方式,為其他地區推進河長制和生態治理工作,提供經驗借鑒與參考。
2、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的建設實踐
2.1 創建目標
寧鄉市提出創建29個達到50戶以上的鄉級小微水體示范片區,每個鄉鎮(街道)創建1個。示范片區內溝、渠、塘、壩等小微水體齊全,管護到位,主要水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2.2 創建要求
示范片區內整體環境應當整潔優美,溝、渠、塘、壩等水體數量較多,且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需岸坡生態、溝渠通暢、塘壩整潔、水體清澈干凈;河長履職到位,建立了小微水體保潔隊伍,實現常態化保潔;小微水體無污染、無垃圾、無淤積、無違建、無損毀;集中居住區農戶廚房用水、廁所用水、洗滌用水應當通過隔油池、三格化糞池等方式收集處理后,結合實際,再經人工濕地或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設備再次處理后排放;水環境保護宣傳氛圍較濃厚,黨員群眾水環境保護意識較強,能主動帶頭或參與小微水體的管理、治理和保護。
2.3 創建實踐
以陳家橋村為例,全村總面積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600畝、山林面積12000畝,轄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35人,全村共有山塘138口,薄荷支渠、戰備支渠、南支渠流經本村區域共22公里,北靠侍郎河。近年來,積極貫徹綠水青山理念,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采取系列治水措施,具體如下:
1)加大示范片區的建設。加強小微水體管護,重點打造皂殼灣小微水體示范片區。治理房前屋后水溝,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雨污分離,雨水直接排放到溝渠或山塘,居民廁所用水、廚房用水集中輸送至四級污水凈化池(小型濕地),流經濕地凈化后,再灌溉農田。河道及溝渠疏通除雜:侍郎河4公里河道采用大型挖掘機及人工配合進行清除淤雜、加固完善防洪大堤設施,河道兩岸河3.5公里鋪卵石等,南支渠4公里溝渠采用人工清除淤雜,5公里U型渠進行維修,基耕道整修(木樁),小微水體示范點2.5公路主要基耕道進行維修并鋪卵石。同時實施網格化巡查措施,確保責任到人,加強水生態保護。通過示范片區的建設探索積累治理經驗,推動全村水生態治理,增強洪澇干旱災害抵疫能力,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提高旱澇保收能力,從源頭治理農村生活污水,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
2)結合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清除山塘河壩污染。全村共138口山塘,主干河壩12公里,渠道26公里,由于分田到戶后基本沒有清理,導致大部分淤積。淤泥中歷史遺存農藥瓶及有毒有害物質導致山塘、河壩水體發臭,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五年來,村級通過上級以獎代補資金帶動、以農戶承包金換魚塘承包權的方式、籌集資金清除污泥及修復山塘基礎設施。
3)結合河長制實施,落實巡查制度。除民間義務河長外,村成立村干部、組長、優秀黨員、離退休老同志近20人的巡查隊伍,除已承包的山塘列入承包合同由承包農戶自行管理外,其余河壩、渠道按網格專人負責管理。重點巡查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山洪所帶來的污染物,巡護人員現場處理零星漂浮物,村環境治理從業人員治理量多的漂浮物,確保山塘河壩渠道干凈整潔。
3、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的建設經驗總結
3.1 增強建設的重視度
小微水體管護工作是否到位,關系著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同農村發展緊密相關,必須要高度重視。在進行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的建設實踐中,要快速明確創建任務,迅速整合資源,組織實施建設工作,保障創建任務高質量快速完成。相關部門和領導人員要高度重視,加大工作指導力度,推動示范區建設任務的高質量實現[2]。
3.2 增加資金投入
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的建設,對資金的需求較大,結合陳家村的創建經驗(表1為創建的資金投入),開啟各項工作,均需要資金的支持。創建工作具有面廣和量大等特點,投入資金比較多,單純依靠專項資金投入難以保障任務的開展和落實。實踐中,要積極拓展資金來源,獲得多方力量的支持,高效率推進創建工作,促使創建目標的高質量。
3.3 構建長效機制
從治水的角度來說,眼前的勝利非真正的勝利,要構建長效機制。基于在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建設的推進,要完善相關制度,比如構建小微水體管護制度和常態化保潔制度等,落實到具體[3]。后期運行中要做到長期堅持,對建設成果定期督查,做到長效管護。積累可行性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明確責任河段的第一責任人為河長,鄉級河長登錄河長制APP系統進行每月三次巡河打卡,對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在系統中進行交辦處理。實現巡視檢查常態化,扎實落實管護工作。
3.4 強化與人居環境的融合
小微水體示范片區的建設,是河長制向鄉村延伸的探索與實踐,若想提高示范價值與效率,要注重強化和人居環境的緊密融合。將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小微水體管護的任務,通過采取系列措施,實現此目標。例如,山塘河壩污染治理等,切實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水平。圍繞當前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梳理問題所在,提出治理措施,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鄉村發展[4]。
結語:
綜上所述,小微水體示范片區的建設,積累探索和實踐經驗,能夠為其他地區開展小微水體管護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文中結合實踐,提出以下創建策略:增強建設的重視度;增加資金投入;構建長效機制;強化與人居環境的融合等。
參考文獻:
[1]細“治”入“微” 順義區小微水體大變身——北京市順義區水務局[J].北京水務,2019(06):4-5.
[2]吳金龍.關于封閉獨立小微水體水質改善的設計探討——以閔行區華漕鎮北杜巷宅河為例[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9(12):112-114+14.
[3]楊丹丹.深圳市花園河流域內小微黑臭水體治理案例分析[J].廣東化工,2019,46(15):138-140.
[4]賀亞蘭.治理小微水體污染是小事嗎?[J].中國生態文明,2019(02):98.
作者簡介:
黃亞芬(1976.12-),女,漢族,湖南寧鄉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河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