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陳生寶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我國正面臨著大規模的人口老齡化、空巢化、少子化等現象并存,僅依靠傳統的家庭式照料越來越難以滿足我國的養老需求,養老地產愈來愈受到市場的關注,養老地產在市場中的比重也在加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園林景觀在養老地產中成為重要的一部分,養老地產的景觀設計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是筆者在景觀設計、景觀施工管理工作過程中對養老地產景觀的心得總結,從場地規劃布局、空間設計、景觀元素等方面總結養老地產景觀的適老化設計原則。
【關鍵詞】養老地產;景觀設計;空間設計;景觀元素
1、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分析
做好的養老地產景觀設計,首先必須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變化,才能夠有針對性的設計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景觀。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1)身體機能的變化,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弱,行動慢、反應遲緩,運動能力下降,容易疲勞,不能承受劇烈運動。
(2)思維系統的變化,老年人腦組織慢慢在萎縮,致其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明顯衰退。
(3)心理特征的變化:老年人的安全感降低和適應能力弱,易懷舊和出現孤獨感,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低。
(4)觀感功能的變化,老年人視覺、聽覺和對溫度的感覺漸漸衰退,影響其對周圍環境的信息接收和反應。
(5)生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以家為主,活動范圍從工作單位轉變為家庭、社區,社會交往從以同事為主變為以家人、鄰里為主。
針對老年人以上變化分析,結合筆者多年從事養老地產景觀設計和施工管理經驗,總結養老地產景觀設計原則。
2、場地規劃設計與布局
2.1項目選址和社區出入口設置
養老地產項目的用地多選址在城郊交通便利、環境優雅安靜的地方。充分利用周邊良好的自然環境改善老年的身心健康。
根據選址處的城市交通情況、周邊其他環境及社區的規模,確定社區出入口位置及數量;宜設置2個或以上出入口,養老設施各主要功能應有獨立的出入口,如急救車出入流線,后勤車等出入口不宜與主入口混合交叉。
2.2交通通行設計
老年人行動緩慢,反應遲緩,為確保安全,規劃上須人車分流!設置地下車庫的社區,盡可能地將車輛引導入地庫;未設置地下車庫的社區,車位集中布置;減少車輛對社區的影響。
景觀手法上,在滿足基本的豎向排水的情況下,做到人行、車行平緩相接,減少或消除擋墻、陡坎、臺階等地形;以景觀材質的不同或景觀材料的顏色來區分道路的人行功能與車行功能。
(1)車行道路系統和標識簡潔、明顯;避免出現急轉彎路口;交叉口、轉彎口的視線應開闊,以保證車輛的通行安全。除普通車輛通行外,還需要保證特殊情形下消防車、救護車、后勤車和出游大巴車輛通行要求。
(2)人行道設計應盡量減少穿越車行道,如需穿越,應在穿越處兩邊的地面、路旁等設置醒目的標識;也可同時在穿越處兩邊的車行路面上設置特殊的減速設施。人行道寬度要求在1.5米或以上,確保步行者與輪椅能并排通過。路面平整、防滑,盡量減少或消除局部小高差;場地受限時,根據要求,設置無障礙坡道、并做好防護設施。
(3)老年社區停車位設計,應按比例設計無障礙停車位。無障礙停車位應與人行安全通道無障礙銜接,地面無障礙停車位,應靠近社區出入口處;地庫無障礙停車位,應盡量靠近電梯廳。停車位應滿足消防車、救護車、后勤車和出游大巴車輛的停靠需求。
2.3景觀空間設計
與一般社區不同的是,養老社區中,社區居民幾乎是全時段在社區活動,為滿足這種全時段的活動需求,需打造既有室內又有室外,既集中又有區分的交流空間。利用住宅建筑、圍欄、綠籬等進行有形的分隔、圍合,自然形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來設置組團。如上海天地健康城,將整個項目分為6個獨立組團,以國內大學命名,分別是燕園坊、清華坊、東南坊、博學坊、南洋坊和文遠坊,每個組團設置不同的主題,并配備相應的服務團隊進行管理。
(1)室內外銜接空間,為方便鄰里間走訪、交流。樓棟間設置風雨連廊,將各樓棟串聯起來,將有限的室內空間延伸出來,也將室內與室外的活動空間有效地連接起來,方便了老年居民全天候的“出行”與交流。組團內設計陽光房或將建筑架空層設計成半室外休閑空間,供老年人進行棋牌、曬太陽、體育鍛煉、休閑聊天、文化交流等活動。
(2)集體活動空間,主要是以娛樂健身為主的動態大空間,如廣場舞、晨練和開展的文化活動等。集體活動空間要求場地較大、開闊,地面平坦;預留戶外電源插座,供活動所需;周邊應設置廊亭、座椅等休息設施,搭配一些落葉大喬木夏遮蔭冬采光。布置位置應盡量遠離居住性建筑,可設置在物業、會所周邊,或社區中央公共景觀區,集體活動空間還應滿足無障礙通達。
(3)休閑社交空間,老年人的性格、興趣愛好不同,休閑社交空間為志趣相投的老年人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場所。比如設置休閑聊天、棋牌、音樂、藝術創作、文學、文化學習、寵物、遛鳥等不同主題空間。相對獨立圍合空間,能夠不被外界干擾。
(4)親子游樂空間,社區內設置兒童活動場,為居家照顧的孫子或探望老人的兒孫提供娛樂空間。場地應布置在大多數老人能看到的場所,使其成為視覺中心,兒童們快樂的嬉戲給老人們帶來歡樂和積極的情緒。
(5)健身鍛煉空間,健身活動分為戶外器械健身、場地運動(如球類)和步行慢跑等活動。器械健身場地可和兒童游戲場地鄰近,便于老人與兒童互動交流,互相觀望照看;集體運動場地以較適合老年人興趣的門球場、草地滾球場為主,場地也可以兼做操、練劍場所, 最大程度的滿足長者的運動需求。步行慢跑道沿河邊設置,周邊植被豐富。
(6)園藝蔬果空間,可單獨設置大眾參與性的園藝蔬果區域,也可將大眾參與性的園藝蔬果活動與整個社區園林環境打造相結合。為能獨立活動、且愛好園藝的老年人提供一個身體力行的機會;參與其中的勞動、勞動中的交流及收獲喜悅,帶來的是身、心的舒緩、愉悅。需要注意的是,種植池設計需滿足乘坐輪椅老人需求,宜將部分種植池高度設計為60cm-80cm;單側進入的種植池,其寬度不超過75cm。
2.4景觀豎向設計
養老社區主要園路與建筑、構筑物入口需滿足無障礙通達,以利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通行要求。因此社區內所有的道路(車行路、園路),只要條件允許,都平緩相接,道路坡度控制在5%以內;坡度較大時,按要求設置護欄扶手;道路排水順暢路面不積水。
地形設計結合綠化種植營造空間;地形高低起伏,坡度適中,便于老年居民必要時獨立到達;地形與建筑墻體交接位置,應低于室內地坪10cm以上,并能自然往外排水。
2.5綠化種植設計
養老地產的景觀綠化,需合理設計綠化的層次,以喬木、灌木、藤本、地被、草植物共同構成多層立體的綠化。品種的選用,盡量考慮植物本身的特性,及文化上、風俗方面所代表的含義:
(1)老年人對陽光有強烈的心理需求,老年社區綠化喬木需大量使用落葉喬木,既可在冬天落葉后不遮陽,同時又能為炎熱夏天遮蔭避暑。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比例控制在2:1為宜。
(2)果樹為老年人非常喜愛植物,設計多選用不同種類的果樹,或以果樹為主題營造不同主題的組團空間,當樹上掛滿的果實既為社區景觀添色,又增加一份采摘的樂趣。
(3)植物種類上,多選用生態保健的植物,對老年人的身體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
(4)老年人視力衰弱,需要更多使用色葉植物、花果植物增強視覺感觀。
(5)養老社區的綠化種植設計不選用有毒、帶刺、有刺激性氣味等特性的植物;忌用在文化上、風俗方面有消極意義的植物,如桑樹、松、柏類等植物。
2.6景觀照明系統設計
考慮老年居民對于光線的敏感性,及老年居民夜間的活動頻率,景觀照明形式可適當簡潔,光色可以柔和、溫暖些。燈具的照射方式,盡量采用反射光源,避免直射光源,以避免產生眩光。在落差、坡道變化處應設置提示性照明;草坪燈應沿園路邊緣布置且不被綠化遮擋,間距控制在6-8m。
2.7標識指示系統
老年居民的空間識別能力、記憶力及視力隨著年齡增長在慢慢衰退,方位感差,易迷路。因此,簡潔、明顯的標識指示系統尤為重要。
(1)標識指示的文字簡潔、清晰,字體要大。
(2)采用多重識別系統的設計,如簡單的圖案、符號、色彩的組合強化區域標識,強化區位的特殊性,加強老人的識別能力。
(3)重要活動場地、路口都要設置標識、指示牌。
2.8戶外緊急呼叫系統
在活動場地、景觀空間周邊及沿道路邊緣設置易發現、防誤觸的緊急呼叫按鈕。戶外緊急呼叫系統的布置宜結合照明燈桿設計。
3、適老化景觀元素
3.1景觀園路、鋪裝
園路、鋪裝場地材質要選用防水、防滑、沒有強烈的反光材料,選用摩擦系數較大、平整度較高的地面鋪裝材料;健身慢跑到宜采用軟性塑膠材料,對老年人腳底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局部區域設置立鋪卵石的健身道,供老年人慢走按摩腳底鍛煉。
3.2亭廊設計
亭、廊、花架應設計頂棚,方便老年人在雨、雪天或陽光強烈天氣停留、休憩。組團內風雨連廊,兩側設置座椅,座椅結合連廊柱設計,廊內通道凈寬大于1.4米,以確保急救推車雙向通行,連廊與住宅樓間距應大于4米,以確保對樓內采光無影響。
3.3室外座椅
(1)老年人易疲勞,在步行園路邊緣、建筑出入口附近、各景觀空間、亭廊下均需布置休息座椅;座椅的布置既要有樹蔭遮陽,也要有能曬到太陽的座椅。為便于創造交流環境,應設計部分活動座椅。
(2)座椅高度應設計在420-450mm,設計太低了,不利于老年人起身;座椅需有靠背,靠背傾角不能過大,近90度;座凳平穩,不會向前傾或向后倒。
(3)座椅面材應盡量采用木質或其他較軟的材料,混凝土、石材、金屬等堅硬、不舒適的材料應少用或不用。
3.4運動、健身器材
養老地產中的室外健身器材,選用適合老年居民的低力量型鍛煉器械,及靈活性鍛煉器械,還有針對老年人康復性訓練和記憶訓練所配套的特殊器械。
3.5垃圾箱
養老地產中的垃圾桶,宜比一般小區布置更多,以方便老人就近投放。垃圾桶的布置要注意無障礙通達,方便坐輪椅的老人的使用。
結語:
總之,養老地產的景觀設計,應以老年人需求出發,多與后期運營團隊溝通,了解老年人需求。做好每個適老化細節,創造良好的社區景觀環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加其幸福感、歸宿感。
參考文獻:
[1]周燕珉.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詳解1[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3.
[2]邢丹丹.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居家養老模式的住宅建筑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6
[3]宋磊.養老地產中的景觀設計[J].房地產導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