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短時間內感染人數急劇攀升。中國企業立即行動,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1月24日,騰訊宣布捐贈3億元,設立第一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金(后續追加成15億元戰疫基金)。1月24日,美的宣布捐贈火神山醫院所需通風系統和循環系統等空調產品,并隨后向湖北疫區捐贈1億元。1月25日,阿里巴巴設立10億醫療物資供應專項基金,并盡所能保障武漢地區百姓生活。1月26日新希望旗下興源環境科技請纓,近百名員工從除夕起夜以繼日,火線參建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污水處理工程。短時間內,數百家企業捐款金額已超百億元,各企業充分展示了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
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誕生、成長的中國企業家群體,在社會面臨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挑戰時,總是勇于擔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然而,我們對比企業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與SARS疫情時的行動,會發現本次疫情中CSR行動出現了很多創新實踐。2003年全民抗擊SARS時,企業主要有兩類社會責任行動。一是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二是相關企業全力生產必需品。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CSR行動的方式更為豐富。除了捐助資金、加班加點生產建設外,他們創新了CSR的新模式,主動承擔各項社會治理責任,為全民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及時、高效、精準、專業的幫助,極大地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和公眾生產生活質量,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比如在疫情防控中,準確及時透明的信息是政府科學決策、防止公眾恐慌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定心丸。騰訊及時上線“騰訊新聞較真平臺”小程序,對各類疫情消息、焦點問題、防護措施等進行較真查證、核實辟謠,讓謠言無所遁形,幫助政府和公眾甄別信息,科學決策。
再比如,疫情防控中最大的難題是醫療資源不足,而對疫情的恐慌使得公眾草木皆兵,甚至發生就醫擠兌現象,不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還會大量占用極度稀缺的醫療資源。企業微信立即開通“在線問診”功能,輕癥患者可先使用微信快速咨詢定點醫院的醫生,免排隊直接和醫生對話,快速簡單判斷病情,減少線下接觸避免交叉感染,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面對因疫情防控導致很多企業無法按期開工的問題,釘釘與企業微信免費向全國企業開放“在家辦公”系統,春節后開工第一日,近2000萬家企業使用了該項服務。為了防止受疫情沖擊巨大的餐飲企業員工失業,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公司向云海肴、青年餐廳等企業定向租用待崗員工開展線上商超服務,既吸收了大批人員就業,又緩解了商超人員不足的難題,贏得廣泛好評。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CSR就成為經濟和管理學領域關注的熱點。企業創造的價值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商業價值,主要指企業通過生產產品或服務獲取利潤進而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另一類是社會價值,主要指企業在商業價值之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包括員工價值、產業鏈價值、社區價值等。以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他們認為,企業是價值無涉(valuefree)的,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的合法性是在法律范圍內為股東創造商業價值,市場機制將會自動實現社會價值最優。因此股東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天然使命,任何對此目標有干擾的行動(如企業向社會捐贈)本質上與社會責任相悖。而以卡羅爾(Caroll)、弗里曼(Freema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則認為,CSR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現實中的企業如果只遵守法律,將會被社會視為沒有社會責任,進而影響企業商業價值。因此,為保障企業商業價值,企業需要通過社會捐贈等形式承擔社會責任,獲得社會道德規范下的合法性。
以德魯克(Peter F. Drucker)為代表的管理學家則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們認為,經濟學家關于CSR的討論都隱含了一種基本假設,即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從根本上是矛盾的,至少是無關的,卡羅爾等人的社會責任觀點本質上是一種交易行為,即以小的社會付出換取大的商業收益。為此,德魯克提出了社會責任的新思路,即“行善賺錢”,即賺錢就必須行善。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已經不能只依靠政府去應對,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企業的目標不能僅僅是創造商業價值,還包括不斷創造社會價值。如果社會能形成一種共識,即企業只有追求社會價值才會獲得越來越多的商業支持(比如更多資金支持、公眾支持、行業支持、政府支持等),進而獲得商業價值,那么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就不是對立的,而是共生的,企業就會獲得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雙贏,這才是社會責任的本質。
這個觀點得到了企業家的熱烈響應,21世紀以來諸多領先企業的實踐表明,企業如果能將社會問題轉化成商業機會,就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成為真正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2019年8月19日,美國181位CEO聯合更新了《企業的宗旨》宣言,他們一致認為,在未來,股東利潤不應該再是企業最重要的目標,企業最重要的任務是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包括為顧客創造價值、為員工創造價值、與供應商公平合理地進行交易、為社區創造價值以及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這五個方面。
傳統的CSR方式主要是通過生產產品或服務創造商業價值v1,此外,企業還會通過一部分公益捐款間接創造小部分的社會價值v2,企業所創造的總價值是v1+v2。而CSR的新模式擴大了企業創造的總價值,并帶來了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雙贏。在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共生的思路下,一方面企業可以創造v3的商業價值(大于v1);另一方面企業創造了v4的社會價值(大于v2),企業所創造的總價值是v3+v4。
觀察此次疫情防控戰中CSR的新模式,我們發現了構成社會責任新模式的四個關鍵要素。
要素1:責任型領導者。不確定的環境是一把雙刃劍,既是發展機遇,也會帶來風險。因此,企業領導者的擔當顯得越來越重要,這不僅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戰略,還決定企業以何種方式創造未來。成為責任型領導,就是為企業領導者的決策提出道德和倫理要求,讓提升社會價值、企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戰略的行動方向。
要素2:義利統一的價值觀。“行善賺錢”的基本假設在于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辯證統一,因此需要義利統一的企業價值觀,通過創新的思維和明確的價值主張,獲得具有人性關懷的盈利,也為創造社會價值,增進美好生活和社會進步更顯價值。
要素3:企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協同。雖然服務社會目標的主要職責部門是公共部門,但在很多社會挑戰面前,比如控制污染、培訓失業人員、公益活動等,甚至重大疫情、自然災害等,公共部門的能力和效率都難以實現單部門作戰,而由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條更為高效和可靠的途徑。因此,企業高效的行動力是變社會挑戰為商業價值的核心能力。
要素4:共生型組織。共生型組織本質上是構建一個互為主體的價值共生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各主體的價值創造都有助于其他主體的價值創造,最終實現總體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