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引起經濟的巨大變遷,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類生活從自動化進入了智能化,消費對便利和快捷的需求呈爆發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不斷進行更新,出現了由互聯網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帶動下的數字經濟,對直接服務于經濟的貨幣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厘清數字經濟背景下的貨幣新表現,分析貨幣的發展趨勢對服務于本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提及貨幣,人們必然聯系到經濟,這足以說明二者相伴相生的關系。自從人類生產力發展出現產品剩余,商品交換和人類分工便由此產生,為了交換的通暢,貨幣出現了,并成為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從此便與經濟發展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1)貨幣的起源
西方學者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都研究過貨幣,但是研究的不夠全面、深入,未能準確地概括出貨幣的起源。貨幣的起源可以歸結為三個因素:第一個是社會分工。因為社會分工的出現,人類為了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就必須用自己的生產資料或產品與他人交換,就先有了物物交換。后隨著交換的規模不斷擴大,便捷性的交換需求不僅揚棄了物物交換而且催生了貨幣的到來。第二個是商品屬性的內在矛盾。商品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實現其使用價值,社會屬性則是價值的實現。如何在實現使用價值的同時實現商品的價值呢?這就需要一種能夠承擔一般等價物的媒介出現,貨幣則肩負起了這樣的使命。第三個是商品價值形式的表現。商品經濟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有固定的充當價值衡量的形式即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貨幣經歷了簡單價值形式、擴大價值形式和一般價值形式。出現過貝類、貴金屬、紙幣等充當一般等價物,滿足對應時期的經濟需求。總之,新貨幣的出現,都是為了克服舊貨幣的缺陷,滿足當下經濟發展特征而產生的。所以,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形式需要。
(2)貨幣的本質
關于貨幣的本質,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焦點。馬克思貨幣理論認為,貝類、貴金屬、鑄幣、紙幣、電子貨幣等都是貨幣存在的形式,它們充當著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換言之,無論是實物、紙幣還是虛擬貨幣,其實都是一種衡量商品交換價值的符號,本質上都是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3)貨幣與經濟的關系
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貨幣天然的承擔著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責。縱觀經濟發展的各階段,從簡單交換到金融經濟的發展,每一個時期,貨幣都以一定的形式滿足當下經濟的發展需求。社會分工初期,人類有了交換的需求,直接的物物交換影響了交換的對等性,交換難以進行,所以有了中間媒介如貝類。商品經濟出現后,交換進一步擴大,貝類滿足不了交換的數量和范圍需求,因此出現了貴金屬和鑄幣等。后又因金融的發展,貨幣流通的加速,貴金屬和鑄幣的磨損,出現了不足值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紙幣出現了。通過貨幣的發展過程不難得出,經濟形態決定了貨幣的形式,貨幣形式反過來又會促進或制約經濟的發展。
所謂數字經濟,就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載體、以 ICT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簡單來說,就是以數據為生產要素、產業融合為前提、供需無界化為特征的新經濟活動。
簡單商品經濟時代,貝類和貴金屬僅需要幫助商品實現等價交換的功能;擴大商品經濟時代,交換除了體現價值之外,還需要促進剩余價值的流通,因此紙幣作為一種價值符號存在,滿足交換的對等性和經濟的循環性;數字經濟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的高度融合,商品交易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零距離零成本交易(數字經濟以前,商品交易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和實物場所才能進行,這中間產生時間和空間的成本,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相對于傳統經濟,數字經濟使得交易的成本幾乎是不存在的),貨幣除了滿足等價性和循環性需求外,還被賦予了快捷性、便利性、融合性、虛擬化和零成本等更多的功能需求。這些新需求功能的衍生,必將推動新貨幣的產生。
根據馬克思貨幣理論,貨幣發展經歷了實物貨幣、貴金屬貨幣、代用貨幣和信用貨幣四個階段。首先,因簡單交換的需求,貝類充當了貨幣的價值尺度媒介;接著,因商品交換需求不斷上漲,貴金屬以稀有穩定不易損特點取代貝類成為當時的貨幣;后又因金屬在使用過程中磨損而變得不足值,雖產生了鑄幣、紙幣等代用貨幣,但仍依附于黃金存在;信用貨幣時期,由于世界金融危機,導致金本位制瓦解,產生了以國家或銀行信用為擔保發行的貨幣,如紙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等。貨幣的發展歷程說明,在不同的經濟時期,貨幣都帶有一定的時代特征。
(1)貨幣的新特征
由于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商品交換的快捷性、便利性、融合性、虛擬化和零成本等需求,各類新型貨幣層出不窮,如比特幣、以太坊等,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實質上都以銀行卡、網上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為載體而存在的電子虛擬貨幣。其具有以下新特征:一是,支付空間的便利性。在信息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的支撐下,貨幣的支付職能實現了手機客戶端支付,各種支付APP的存在,如支付寶、微信、京東、美團等,使得貨幣支付只需在手機操作即可完成,實現了出門一部手機解決所有問題便利性。二是,支付時間的快捷性。以前匯錢、轉賬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收到,數字經濟下,一分鐘即可實現實時轉賬,從時間上實現了支付的快捷性。三是,支付方式的虛擬性。如果說代用貨幣時代,實現了貨幣的符號化,那么數字經濟時代,貨幣實現了虛擬性。交易全過程無需接觸貨幣,只需通過數字完成交易支付即可。
(2)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本質
無論貨幣在時間、空間和支付手段上如何變化,其都是貨幣形式的一種體現和變化,貨幣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無論是早期貨幣還是當前的數字貨幣,在商品交換中,都是充當一般等價物。在當下,雖然我們無需接觸紙幣就可以實現交易,但是貨幣只是從以紙幣為依托的貨幣符號抽象為腦海中的數字符號而已。所以說,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依然是一般等價物。
(1)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
貨幣的發展有著其對應的經濟背景,數字經濟能夠發展,是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出現的,而這些技術的出現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必然結果。正是因為社會分工的不斷加深,使得各國經濟發展不斷聯系和融合,推動了貨幣在國際間的統一性需求,于是出現了以美元為代表的國際貨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和網絡的全球化發展,以數字貨幣為代表的新一輪國際貨幣即將登臺,各國表面上觀望,實則都在加快研發各自法定數字貨幣,以取得新一輪國際貨幣競爭中的地位。但由于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無界化,使得基于此發展起來的貨幣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這種“去中心化”的貨幣反過來又會把各國經濟粘連在一起,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世界成為“命運共同體”。
(2)推動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提升
貨幣的數字化必然引起金融的數字化。數字金融的發展,無論是對于普惠金融的發展還是傳統金融的發展來說,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數字金融通過場景設計、數據計算和產品創新,充分發揮“成本低、速度快、覆蓋廣”的優勢,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服務成本,減輕了信貸配給程度,促進了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由于數字金融的發展,加大了傳統金融的競爭壓力,商業銀行也開始利用數字金融進行轉型升級和通過提高自己的風險承擔行為來獲得更高的利潤。可以說,數字金融的出現對提升金融市場效率有明顯的作用。
(3)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新事物的出現,往往會引起初期社會制度的不適應,出現一些領域的監管空地或漏洞,造成短期的社會亂象。數字貨幣為交易帶來便利性和快捷性,但是它的匿名性,使得不法之徒有了偷稅、洗錢、詐騙之機,對金融體系健康發展造成破壞。因此,加快研究數字貨幣的發展路徑和趨勢,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在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技術攻克和制度建設同步進行,綜合考慮定義貨幣價值尺度、操作運行方式、監管處罰手段等各方面因素,平穩逐步取代傳統的法定貨幣體系,從而建立一套新的數字貨幣體系及配套監管系統。
(本文作者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