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行業或某類企業的重視與肯定,是企業后續發展的動力之一,也能為企業發展規劃及投資提供一定的方向。本文搜集了企業“政治關聯”與優惠政策的相關文獻,分析了政治關聯給企業帶來優惠政策的影響,并從政府和企業視角提出一定的建議。
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形成內在的政治關聯稱為“政治關聯”現象,是通過企業的高管人員和政府(機關)部門的公務人員相互交往建立的關系。官商的“政治關聯”關系不僅在中國現階段顯得特別重要,在市場經濟繁榮的西方國家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了解我國國情,分析政治關聯對企業優惠政策的經濟影響,不但可以為企業投資規劃提供一定的基礎,也為在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建立高效透明的政企關系,促進政府資源公平合理的分配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依據,并促使雙方實現共贏目標。
優惠政策是指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以及稅收減免。政府補貼,在《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貼》中被定義為:“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中國證劵監督管理委員會會計部,2016)。企業的政治關聯是通過減稅、稅收返還使有效稅率降低(Faccio,2006)。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往往會從政府得到一些政策支持或商業機會,例如更多的資源分配、銀行貸款、優惠稅率、政府補助、行業準入、政府項目及政府采購等,下面從融資貸款、政府支持和補貼以及稅收減免的角度分析政治關聯對企業優惠政策的影響。
(一)為企業融資和貸款提供便利
亞洲金融危機后,Johnson 和 Mitton(2003)對馬來西亞資本控制的狀況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資本控制條件下,如果公司與馬哈蒂爾總理具有政治關聯,則該公司在銀行貸款方面可以得到便利。類似的,Khwaja 和 Mian (2005)通過研究發現:在巴基斯坦,在貸款數量方面,有政治關聯的企業是沒有政治關聯企業的兩倍,企業政治關聯不僅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貸款,而且同時還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比一般企業能夠獲得更多貸款和更優惠的利率。Faccio(2006)的研究顯示:與沒有政治關系公司相比較,有政治關系公司負債率較高;但遇到財務困難時,他們會得到更多的政府補助、稅收減免政策優惠。Claessens,Feijen 和 Laeven(2007)通過研究,政治關聯對銀行給企業貸款方面造成巨大影響,如果企業進行了政治捐獻,那么這些企業在獲得銀行貸款方面將更加便利,因為政治關聯,導致了銀行將資金貸給了一些績效不好,沒有效益的企業。Claessens et al.(2008) 發現,在巴西的國會議員選舉過程中,與那些給未當選議員提供資金支持的企業相比,那些為當選議員提供資金支持的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銀行貸款。
在我國,存在類似的情況,中國政府控制下的國有銀行主導了金融的資源配置,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政治關聯,同樣能夠造成貸款和融資的便利(Li,2008)。
李晨陽(2018)研究發現:相比于沒有建立政治關聯的民營公司,建立政治關聯的民營公司獲得了更多的信用借款。
2020年王鳳榮、鄭文風和李亞飛實證研究發現:主并方政治關聯和金融關聯均具有傳遞性,主并方政治關聯信息效應作用更強,更有利于目標企業獲得商業信用;主并方金融關聯資源效應表現更顯著,更有助于目標方獲取短期借款;但兩種關聯均提高了目標企業長期負債水平。
(二)更易獲得政府支持和補貼
Faccio,Masulis 和 McConne (2007)分析了1997-2002年35個國家中450家公司,這些企業已通過了一項政治關聯獲取更多的政府補貼,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1)企業在陷入財務危機困難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地得到政府補助;(2)企業有政治關聯背景,更容易得到政府補助;(3)如果這些國家有時候,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支持,企業有政治關聯背景更容易得到政府補助。
王苑和、孫長江和李煒(2014),歐陽峰、呂和翔、曾靖(2016)的研究都發現:當不考慮地區因素時,企業的規模、收益能力、對就業的貢獻、利潤總額等都對政治關聯企業政府補助取得有顯著影響。企業的政治關聯普遍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來自政府的資金補助,且政治關聯程度越高的企業,其能夠獲得的政府補助也越多;市場化進程落后的地區,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更強,企業得到的制度保護越少,則企業會更傾向于建立政治關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政治關聯企業,借助政治關聯關系更易于獲取高額政府補助。
張力和楊建華(2017)以2006 -2013年A股市場的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檢驗了財政透明度對政治關聯企業獲得政府補助的影響。研究發現:民營企業的政治關聯度與其獲得的政府補助正相關,財政信息透明度能夠抑制民營企業的政治關聯與政府補助之間的正向關系。
2019年楊筠和寧向東選取中國中小企業板的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顯示:政治關聯對企業獲取政府補貼有正向影響。并指出:政治關聯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尋租渠道,基于政治關聯發放政府補貼會扭曲資源配置、降低資源使用效率。
(三)更容易獲得稅收減免
De Soto(1989)通過研究發現:有政治關聯企業在繳納稅收方面比沒有政治關聯企業少。
王仲瑋(2015)研究發現,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政治關聯程度越高獲取的稅收優惠越多,所處區域制度環境越不完善,越有可能通過建立政治關聯獲取稅收優惠。
張丹(2018)的研究發現,企業政治關聯的存在能幫助企業爭取到更多的稅收減免和財稅優惠,大型企業政治關聯現象更普遍。
賀雪榮和李煒(2019)以我國在中小板塊和創業板塊的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政治關聯、研發支出對企業稅收減免的影響。研究發現:企業稅收減免會受到研發支出和政治關聯的影響。企業政治關聯的存在能幫助企業爭取到更多的稅收減免,而且能放大研發支出對稅收減免的影響作用。
上述的文獻研究表明,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政治關聯,會使企業在融資和貸款、政府支持和補貼以及稅收減免方面帶來很多優惠。
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能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市場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關系到經濟體制的改革的成敗與得失。為此,建立高效透明的政企關系,滿足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成為了中國政府和企業都需要重視和盡快解決的重大研究課題。良好的政企關系的改革目標應該遵循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實現政企分開,政府盡量減少對企業的干預,保持各種類型和性質企業之間的協調發展。
(一)政府的角度
政府應該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宏觀經濟層面,政府應該對經濟運行和市場主體進行調控監督和管理。企業依法進行投資生產,進行經營和管理活動。政府和企業之間不應該存在行政上的依附關系,更不應該是上下級關系,企業不能作為政府的附屬而存在。但是,不能脫離國家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引導向。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和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相互配合,互相調節適應,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同時,政府部門執行國家的政策法規時,應該按照統一規范的標準,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為企業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國的政企關系的發展,應該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以法規制度為依據,做到公平合理,在此基礎上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這樣,才能使政府和企業得到雙贏的局面,才能使中國政府和企業都能和諧良好地發展。
(二)企業的角度
從企業的角度,如何處理好新型政商關系是個重要課題。關系太近或太遠都不行,民間有一種說法叫“若離若匿”。總之,我國轉型時期的市場經濟,只有正確處理好新型政商關系、政府和市場關系,“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政府依法行政,企業合法經營,把雙刃劍變成政企之間彼此利弊權衡求取雙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政府對政府補助的分配機制會日趨嚴格,企業單純依靠與政府建立聯系而取得高額政府補助發展企業難以長久。政府撥付政府補助的目的就是促進企業發展,所以企業的根本途徑是增強企業自身實力。
(本文作者劉春玲畢業于云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現任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講師。項目: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研究,項目名稱:國家領導人訪問上市公司、優惠政策與企業績效研究,以湖北省為例,項目編號:19G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