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軍

摘 ?要:隨著國別化漢語教學成為關注重點,漢語教師師資培養也應向國別化方向發展。針對東南亞漢語教學區域,提出構建“教+學+踐+研”一體化的“四維聯動”式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國別化師資培養體系,提高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建設質量,同時培養更多合格的滿足對象國所需要的漢語師資。
關鍵詞:東南亞;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國別化漢語師資培養體系
在漢語國際傳播的大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決定在我國設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簡稱“MTCSOL”),致力于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2007年5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25所研究生培養單位獲批MTCSOL學位點;2009年6月和2010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清華大學等58所研究生培養單位分別獲得第二批、第三批的MTCSOL學位點。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院校獲得該碩士點的招生培養資格,為漢語在國內外的教學培養了大量應用型漢語教學人才。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也頗受關注,在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能力、實習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鑒于它作為一門新型學科,仍有繼續深化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必要。隨著漢語國際傳播的日益成熟,國別化漢語教學逐漸成為關注重點,漢語教師師資培養也應向國別化方向發展,以適應漢語教學區域性發展規劃的需要。
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建設研究概況
自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下達《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來,學界對MTCSOL專業如何進行人才培養展開了多角度研究。我們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以“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得到302篇相關學術論文。其中,學位論文有140篇,期刊論文有139篇,會議論文及論文集論文有23篇。就發表年份來看,近五年共發表相關論文250篇,而且五年間發表數量相對均衡??v觀上述成果,可以發現,對MTCSOL專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宏觀研究
就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宏觀研究來看,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論文。李泉(2009、2010)從培養目標、教學理念、培養原則、教學實施重點出發,對該專業培養提出系統要求;張覺(2009)認為,應通過改革完善對外漢語教學體制,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汪國勝(2011)闡述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目標定位、培養要求、課程設置、培養思路等問題;吳應輝(2012)認為,在專業培養中應堅持人本理念,尤其是“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就業導向”理念、“時間成本”理念、“教育服務”理念和“知識能力并重”理念。這些觀點的提出,為MTCSOL專業建設明確了發展方向,使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有統一的思想作為指導。曾燕(2010)、賀雙文(2012)、江傲霜(2013)、劉濤、邢蓉(2013)、鄭千千(2013)、楊紫涵(2015)、劉慧玲(2016)等則通過個案研究,對MTCSOL專業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嘗試探討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建設在不同地區出現的具體問題。
(二)課程設置
很多碩士學位論文均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課程設置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王詩萍(2012)對MTCSOL課程的性質、目標、實施、設置方向進行了探討,并予以展望。楊剛、朱珠(2013)以就業導向為出發點,以橋頭堡戰略背景之下面向東南亞、南亞就業為著眼點,對云南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闡述。屈姣華(2014)以廣西三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對面向東盟的漢碩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探討。陳奇源(2015)對五所院校的MTCSOL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內容進行了比較分析,并提出課程設置建議。以上討論說明,在學位大綱的統一指導下,各高校還應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長與地緣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特色課程,以滿足當地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人才的需求。
(三)師資培養
就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師資與教學能力培養來看,以下研究者的觀點值得關注。張和生(2006)在分析了漢語教師師資研究不足的基礎上,指出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下,需要拓寬研究領域,并將研究重心轉移到漢語教學志愿者和海外中小學漢語教師的培訓上。解曉楠(2012)指出,應強化MTCSOL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能力,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對該專業學生的教學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為專業培養與實際工作進行“無縫銜接”,實現順利過渡。孫立峰(2012)著重分析了德國漢語教學現狀及對漢語教師素質的實際需求,并對國內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重點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如加強漢語本體知識的教學,加強外語能力、海外社交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特別是加強針對派往國語言能力、社交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等。林秀琴(2012)指出,應建立多位一體的“教學實訓”課程體系,聚合單獨設課的力量,真正體現實訓課程的實踐性和有效性。易娜伊、熊梅(2013)通過對拋錨式教學的“國外漢語課堂教學案例”課程的基本架構和實施方式的闡述,力求提升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教育科研素養及跨文化對話能力。潘先軍(2015)著重從教師角度,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的普適性與針對性”問題進行了探討。上述論文,從地域需求、素質要求、培養類型、培養體系、具體能力等方面,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師資建設及在讀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能力要求,為師資培養指出了具體的培養路徑。
(四)教學實習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以培養有突出的教學能力的漢語師資為重要目標,實習也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仇鑫奕(2015)提出多條實習建議,如MTCSOL研究生培養與本科學歷教育相銜接、專業文獻閱讀和案例分析相結合、訓練課程與學生見習活動雙向互動、建立研究生導師責任制、建立MTCSOL課題指南、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檔案袋評價體系等。王薇(2009)、付繹擎(2012)、張小玲(2013)、秦杰(2013)、郭小瑜(2014)、周曼(2014)、肖國珍(2014)、吳睿(2015)、梁玉靜(2016)、楊緒柳(2016)等,均以個案分析為主,對MTCSOL學生的教學實習進行調查研究,指出不同高校實習模式及實習個人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五)學位論文撰寫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撰寫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應該具有應用性、科學性、創新性。專碩論文的寫作更是學生提高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是研究者在實踐中思考和成熟的過程,體現著漢碩專業培養的特點。可以說,學位論文既是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檢驗,更是對其實踐能力的考查。張喻(2015)、高雨微(2016)、韓路平(2016)等,通過對各高校MTCSOL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研究視角、主要內容、研究形式等方面的統計分析,闡述了學生主體、導師專業、專業設置、培養方式、教學實踐等因素,對學位論文寫作的影響。
可以看出,國內學界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研究,囊括了從宏觀把控到個案分析,從培養目標到師資建設,從教材編寫到課程設置,從教學實習到學位論文撰寫等內容,涉及面十分廣泛。由此可見,經過十余年的學科建設,MTCSOL已日漸成熟。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亦不容忽視,即漢語教學是針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人群而進行的教學,由于國別及文化的不同、教學方式選擇不同,這就要求該專業所培養的師資隊伍也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就此而言,MTCSOL國別化師資人才培養應成為該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不過,從已有的研究論著來看,對國別化師資培養的研究關注不夠,成果不多,對這一問題還需要綜合分析、深入探討。
二、“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
東南亞地區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優先推進的地區,也是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陣地。尤其是泰國,漢語傳播發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良好的模范效應。泰國的漢語傳播模式與經驗也引起了學界的強烈關注,已有研究大多是從泰國的漢語教學實際情況入手,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漢語師資的需求。從總體上來說,如何針對東南亞地區的漢語教學實際而進行有目的性地師資培養,這一問題則鮮有涉及。實際上,這既是把控MTCSOL專業培養質量問題的關鍵,也是該專業學生就業出路的關鍵。我們應以更開闊的國際化視野,結合漢語教學國別化的優勢所在,綜合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學科定位與東南亞地區漢語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梢哉f,對東南亞地區所進行的國別化的師資培養,已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在該地區實施的重要助推力量,也成為漢語教學在東南亞地區推廣的重要解決方法。筆者建議,應認真分析MTCSOL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課程設置、教學活動、教學實習、科研就業等關鍵性問題,結合云南省毗鄰東南亞各國的地緣優勢,構建“教+學+踐+研”一體化的“四維聯動”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
我們所構建的“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從總體目標、教學大綱、社會需求、海外市場及中外文化等方面,對MTCSOL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進行系統探討。其次,嘗試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探索MTCSOL專業新的授課方式,在保證學生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視頻觀看、集體討論、課堂模擬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積累教學實踐經驗。再次,通過海外頂崗實習,培養適應東南亞迫切需要的漢語師資儲備,讓學生充分了解東南亞各國的生活、工作環境,為其畢業后海外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海外頂崗實習的同時,也適時引導學生對實習過程中所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總結、分析與反思,完成畢業論文選題工作,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過硬的科研基礎。
我們所構建的“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服務國家戰略,踐行教育使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方針的指導下,堅持“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個面向”基本導向,將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落實到實處,通過MTCSOL專業國別化漢語師資的培養,進一步促進漢語及漢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推廣與傳播,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第二,利用地緣優勢,瞄準實際需求。充分利用云南省與東南亞國家毗鄰的地緣優勢,結合東南亞各國的漢語教學實際,應對各國建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漢語師資人才培養培訓合作,進一步加深對國別化漢語教師培養的認識,并將其落地生根。
第三,整合教學過程,探索培養模式。在實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與教學環境為前提條件,將總體目標、教學大綱、課堂授課、教學實習等環節予以有效整合,尋求中外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點,培養造就專門人才。
三、“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路徑
我們所構建的“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主要由課程設置、翻轉課堂、海外頂崗實習與科研思維培養四個方面構成。下面,就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一)課程設置
MTCSOL專業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應漢語國際傳播所需要的實用性漢語人才。自該專業設立到現在十余年的時間內,漢語國際傳播得到空前發展,針對不同國家或區域有區別性地培養區域性的專項師資人才,已是大勢所趨。因此,MTCSOL的課程設置也要適應這一時代要求。就東南亞國家而言,應重點圍繞東南亞各國與中國民族間的親緣關系、東南亞各國的文化特征、語言特點等,論證云南省各高校MTCSOL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實用性,以及特色課程開設的必要性、針對性,建立科學完善的MTCSOL專業培養方案。
(二)翻轉課堂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省各高校MTCSOL的專業生源半數以上均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專業基礎較好。MTCSOL專業學生應從實踐性角度出發,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以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因此,可以嘗試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網絡教學平臺、“雨課堂”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化教學形式,將翻轉課堂引入該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當中去,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三)海外頂崗實習
云南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大都有赴海外教學實習的項目,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理論知識不夠扎實,難以準確解答漢語知識問題;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海外實習定位不準,流于表面形式等。到了MTCSOL專業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處世能力的提高及自主能力的增強,上述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因此,建立目標性更強、實用性更突出的海外頂崗實習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針對東南亞各國漢語教學無序性、無統一教材、無規范管理等現實問題,我們應明確實習定位,可以實行導師負責制,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并通過連續輸送高素質的實習師資,來有效改善各國的漢語教學環境??梢哉f,海外頂崗實習體系的構建,能讓學生實習變成真正的教學活動,同時這也為學生就業特別是海外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科研思維培養
經過第一學年的理論學習與第二學年的海外頂崗實習,大部分學生會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系和較為出色的教學實踐能力。在這一基礎上,導師應指導學生緊密結合國際漢語教育實踐進行論文選題,著重培養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分析問題的科學性、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使他們自覺養成科學思維意識和學術規范意識,為學生今后繼續深造或進行學術研究奠定基石。
綜上所述,“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可如圖1所示:
四、“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存在的困難
客觀來看,“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的實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會面臨一些挑戰,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東南亞各國的漢語教學呈現不平衡的態勢,泰國漢語教學開始較早且成績突出,老撾、緬甸則相對滯后。由于各國漢語教學的實際情形有所差異,很難形成一個適用于東南亞各國漢語教學需求的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因此,在該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應統籌規劃,分步推進,可以先在一至兩個國家的漢語教學中進行試驗,等到經驗豐富和時機成熟時,再推廣到其他國家。
第二,由于該模式中的實習模塊是跨國、跨校合作,需要與東南亞各國的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及相關學校進行協調溝通,同時還需要海外調研的經費支持,這可能會經過一個較長的周期??梢哉f,如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加大海外頂崗實習的建設力度,從而實現“多元平衡,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既是一項緊迫性的任務,又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
第三,“四維聯動”式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是筆者從長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其實施效果如何還需要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檢驗。這就需要國內、國外相關機構通力合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發展理論,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國別化師資培養體系。
東南亞地區是漢語國際傳播的主陣地,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鎮。這些國家的漢語傳播發展十分迅速,僅僅依靠現有的漢語教師隊伍已不能滿足當地教學的實際需求,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教學師資緊缺的情況。就此而言,構建“教+學+踐+研”一體化的“四維聯動”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模式,不僅可以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生的海外頂崗學習提供保障,在一線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教學技能,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東盟各國漢語師資匱乏的境況,提升當地華校的教學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國別化師資培養體系,如何能使MTCSOL國別化師資培養體系專門化、制度化、常態化,仍需要學界同仁的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大膽創新。
參考文獻:
[1]陳奇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課程開設比較分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陳融.關于漢語國際推廣的幾個問題的探討[A].潘文國主編.漢語國際推廣論叢(第2輯)[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賀雙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模式初探——基于對北京部分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對培養模式反饋信息的調查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
[4]江傲霜.漢語國際傳播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新嘗試——以紐約大學MTCSOL培養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4).
[5]蔣小棣.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課程設置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6]李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目標與教學理念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2009,(3).
[7]李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原則與實施重點探討[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3).
[8]林秀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學能力培養問題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
[9]劉慧玲.英語專業背景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狀況抽樣調查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6.
[10]劉濤,邢蓉.來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研究——以一名德國留學生為個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
[11]潘先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的普適性與針對性[J].學術研究,2015,(3).
[12]仇鑫奕.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問題研究能力培養芻議[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5,(1).
[13]屈姣華.面向東盟的漢碩專業課程設置研究——以廣西三所高校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4]孫立峰.從海外漢語教學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J].學術論壇,2012,(1).
[15]汪國勝.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相關問題的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16]汪國勝.語言教育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17]王詩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8]吳應輝.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中的人本理念與中央民族大學的“1+2+X”模式[A].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C].2012.
[19]楊剛,朱珠.試論面向東南亞南亞就業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設置[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8).
[20]楊紫涵.基于泰國勿洞市孔子學院發展現狀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方案研究——以重慶大學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1]解曉楠.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堂教學的能力評價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1).
[22]易娜伊,熊梅.拋錨式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國外漢語課堂教學案例》課程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7).
[23]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4]張覺.改革完善對外漢語教學體制 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6).
[25]鄭千千.曲阜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現狀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6]曾燕.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Abstract:As country-specific Chinese teaching becomes a major concern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CSL), training of TCSL teachers should also move toward the “country-specific” direction. Specific to TCSL in Southeastern Asia,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4D linked” training system of country-specific TCSL teachers with MTCSO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 learning + practice +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majors for MTCSOL while cultivating more qualified TCSL teacher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countries.?
Key words:Southeastern Asia;Masters Degree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training system of country-specific TCSL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