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初 許佳曼



潭王村是揭陽知名的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村曾是共產黨地下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陣地和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現存有多處革命遺址,紅色教育資源豐富,藍康紅軍小學就是其中之一。近日,筆者聞名來到潭王村,尋找紅色足跡,感悟老區精神。
創辦藍康中心學校? 播植革命火種
藍康紅軍小學全稱為中國工農紅軍揭陽潭王藍康紅軍小學,前身是藍康中心學校,成立于1939年,是一所由中共黨組織和潭王愛國鄉紳創辦的救亡愛國學校。校址在潭王村的謙受公祠。
“當時,國民政府規定每個行政鄉要辦一所中心小學,每個保辦一所國民小學,中共黨員王液借此機會積極參加募辦,取得鄉長王隆珠及其子期苑的支持,進而說服村里的一些士紳,讓出謙受公祠作為校址。”該村公益慈善會會長王首兼告訴筆者。
辦學伊始,根據中共揭陽縣工委書記林美南的指示,王液趁創辦藍康中心學校之機,引薦了鄭筠、方思遠、謝芳郁、陳彬等一批有教學經驗的共產黨員到校任職任教,并建立了中共藍康中心學校黨支部,使學校實際工作置于中共揭陽縣工委領導之下。隨后還在潭王村建立了中共黨支部,使得當時潭王村的中共黨員發展到30多名。“那時,縣的領導人方朗、莊明瑞、陳煥新、蔡瑜、林西園、巫志遠、楊英偉等同志也曾到我們村指導工作,并通過在校就讀的鄰村學生骨干,把革命火種傳播到坤洋、松山王、藍頭等村。”王首兼說。
藍康中心學校由中共黨員任校長并執教,學生來自本鄉和鄰鄉共11個村,開設小學一至六年級各科課程。學校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宣傳抗日救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灌輸愛國和革命的進步思想,并在進步學生中發展共產黨員,使學校成為革命的搖籃。同時,學校還為中共黨員創造了大顯身手的舞臺,團結教育具有愛國思想的鄉紳和群眾為抗日救亡出力,使學校成為揭陽聞名的抗日救亡宣傳陣地。該校先后培養了幾百名學生,大部分人成為潮汕游擊隊的杰出戰士以及共產黨的優秀干部。
2017年5月,藍康中心學校被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批準授予“中國工農紅軍揭陽潭王藍康紅軍小學”稱號,納入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名錄。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革命精神
在共產黨員的影響和帶動下,潭王村先后有120多人參加革命隊伍,涌現了大智大勇的王大目、八面威風的民兵連、抗敵支前的婦委會、青年團、兒童團,神出鬼沒的武工隊、冒死運輸物資供游擊隊的后勤“副官處”等。許多同志和革命群眾堅持為新亨鎮五房根據地提供大量的兵源、物資、情報,在揭陽革命史上書寫了光輝一頁。
“革命年代,我們村涌現了一批杰出的中共黨員干部,后期大多成為中共潮揭豐邊革命根據地的骨干力量。”藍康紅軍小學副校長王淡波自豪地對筆者說。據了解,潭王村先后有王拔、王娟、王徹、王思、王鏑、王若銀、王聲等7位老同志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紀念章。
目前,潭王村正在打造以藍康中心學校舊址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潭王村黨委副書記王漢林介紹,現在潭王還存在副官處、夜校識字班等11處保留完整的舊址,接下來還要建設潭王革命歷史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