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巖
摘 要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教學過程中,以“中國夢”這一主題為線索,以一種新的路徑切入到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從理論上深化對“中國夢”內涵的研究,還可以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能在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增加大學校園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途徑,從而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 中國夢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42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theme of "Chinese dream" as the clue and a new way to cut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can not only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dream" in theory, but also enrich the teaching mean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build a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hannels of "Chinese dream" in the campus, so as to realize the whole staff and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 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Chinese dream;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近年來,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國內專家、學者對“綱要”課的性質、定位、教材編寫和修訂、內容結構以及教學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相關成果非常豐富。在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以及把教學體系轉化個人教學風格的過程中,很多一線的教師做出了各種頗有成效的實踐,其中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的教學改革即是典型。
1 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教學改革的意義
已有的研究成果認為“綱要”課雖然講述的是歷史,但同時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它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清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基本規律,通過對相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明確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綱要”課的主線,“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這和“中國夢”的概念不謀而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所以,如果在“綱要”課的教學過程中,以“中國夢”這一主題為線索,以一種新的路徑切入到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體系更為完備,線索更為清晰,學生也更容易吸收知識點。這樣,不但可以從理論上深化對“中國夢”內涵的研究,在講課過程中能進一步增加課程的學理性,從而提高以“綱要”課為代表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并且可以豐富教學手段,讓學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在此基礎上構建高校“大思政”的格局,實現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高校黨政部門以及各教學單位的互相聯動,增加大學校園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途徑,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輔相成,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聯系,從而做到用“中國夢”統領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促進“中國夢”與大學生個人理想在實踐中的統一。
2 改革的主要內容
在具體教學設計過程中,以“中國夢”為線索,在“綱要”課教學過程中,突出“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和由來發展,以“中國夢”來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國夢”的理論內涵和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具體發展過程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推進“綱要”課的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用多種教學方法來詮釋“中國夢”,以此來推進“中國夢”在該課程中的線索作用。通過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采用專題式教學和研討,以追夢、筑夢、圓夢為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更加深入地探究“中國夢”的歷史文化基因。筆者在此過程中,大膽創新,在講課過程中把傳統相聲中的藝術技巧和課堂教學巧妙結合在一起,獨創的“相聲式”教學法取得很大反響。由此可見,此項教學改革的難點是在“綱要”課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知識性、思想性、學術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統一,既遵循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又能把“中國夢”融入到“綱要”課的教學過程中去,妥善處理好“綱要”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歷史功能的關系。
3 改革實踐
以所在學校開設的“綱要”課為中心,通過在教學第一線的實際工作和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教學,借鑒體驗式、研討式和互動式等教學模式,課堂上采用“相聲式”教學法,課下采用網上在線答疑解惑、課程內容直播、問卷調查以及課后實踐等方式,把教學中取得的相關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就要針對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授課教師需要將對現實的思考引入到中國近現代史的講授過程之中,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該課程的魅力。事實上,能否較好地進行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將是決定該課程講授能否得到學生認可的關鍵因素。傳統課堂教學特別有魅力之處在于師生間面對面交流,否則,學生們在家里或者宿舍看網絡上海量的名校名師教學視頻就能滿足求知的需求。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教學,可以把“綱要”課的學理性和現實性打通,課堂上互動性更強,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歷史深度,還有現實溫度,以及知識的廣度。同時,授課教師把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上升到科學研究層面,從理論方面進行提煉和總結,通過學術論文和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產出,從而使教學和科研互為一體,不再是過去的“兩張皮”。
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教學,涉及到歷史上豐富的案例和故事,以及學術界的研究熱點。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在專業上不斷進取、精益求精,一方面努力積極吸收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完善現有的知識結構,提高理論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授課技巧和藝術。筆者的經驗是借鑒語言類行業的表現形式,比如相聲。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通過說、學、逗、唱等手段,給聽眾帶來快樂。好的教師應該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抓住重點,以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借鑒相聲演員抖包袱的技巧,把知識點像包袱一樣一個個抖出來。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簡單的讓課堂更有趣,而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嘗試,是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教學范式改革。“相聲式”教學法創新地使用了傳統相聲的藝術形式,在授課過程中融入說學逗唱等藝術表演手法,將思政課的授課變成一場妙趣橫生的相聲專場,加強了課堂互動,強化了知識點的掌握,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的精髓在于師生間的交流,“相聲式”教學法凸顯了師生間的課堂互動,是對傳統相聲表演藝術的借鑒,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定場詩、捧哏、逗哏、抖包袱、砸掛等藝術表演手法,將“綱要”課的授課變成一場妙趣橫生的相聲專場,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之所以能達到這種效果,是由“綱要”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該課程論從史出,包含豐富的歷史情節,同時,以“中國夢”為線索的歷史素材亦非常豐富,需要我們帶著激情進入劇情。在課堂中,教師是逗哏的角色,學生是捧哏的角色,好的相聲是三分逗七分捧,所以一節課是否成功,基本取決于學生的反應、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師生互動的情況。而這種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也是借鑒了古希臘大哲學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模式。他的發問,從來不直接駁斥對方,而是繼續發問,在對方的回答中讓其掌握知識點。
以“中國夢”線索,同時以“相聲式”教學法為工具的教學改革,不但獲得一系列教學成果和比賽的獎項,而且受到廣泛關注。國內眾多媒體對“相聲式”教學法進行過專題報道和現場直播。
4 改革取得的效果
(1)激發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怎樣讓學生真正對這類課感興趣,讓他們覺得思政課并不是簡單的說教,“綱要”課也不僅僅是對高中所學內容的簡單重復,是改革中重點尋求的突破。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教學,讓課堂由學生做主,這樣的思政課堂做到了真正的接地氣。學生們每周都特別期盼這門課,同時在歡聲笑語中,掌握考試的知識點,不但提高了到課率,而且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更提高了“抬頭率”。這種新的打開方式,吸引了新時代的大學生,讓理論真正走進了他們的內心。
(2)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其它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綱要”課側重的是從“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對中國近現代相關史料的熟悉和掌握以及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是授課教師必備的一個素質。授課教師在運用史料和分析案例時,講學術界最新觀點,講學生不知道的背景知識,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人文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樣,學生們不但系統掌握了知識點,輕松通過期末考試,而且很多理工科學生也對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有的考研時跨專業考取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相關專業的研究生。
(3)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學課堂上更多的是教會學生讀書和學習的方法,訓練學生批判性思維,并讓其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找尋其興趣點。對于感興趣的知識點,他們會帶著興趣,課下查詢資料,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有些學生已經將思考的過程轉化成論文和研究課題。以“中國夢”為線索進行教學,突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讓學生根據“中國夢”的內容,自己選取感興趣的主題和案例,通過說、唱、演等各種方式進行課堂展示,然后向老師提問題,老師在回答學生疑惑的同時,進一步刨根問底,給學生提問,這樣通過幾個回合的深入交流,學生學會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力顯著提高。
(4)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需要警惕的是,當今社會上和網絡上的歷史虛無主義隱藏很深,并且經常改頭換面進行多方面的滲透,比如刻意炒作所謂“民國熱”,歪曲歷史,虛假宣傳。大學生通過“綱要”課程的學習,加深了對“中國夢”等相關理論的理解,他們主動在網上宣傳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做到了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揚正聲、立正氣,從而堅定發展方向,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本書編寫組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
[4] 鄢一龍,白鋼,章永樂,歐樹軍,何建宇.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6] 李旭華.“中國夢”:一個系統的實踐進程.理論月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