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摘? ? 要: 《世說新語》中第三人稱代詞共有五類:“之”“其”“彼”“伊”“己”。其中“之”“其”使用最多,“之”在句中多作賓語,可表單復數語義;“其”的使用情況僅次于“之”,在句子中多作定語;“彼”也有作定語的情況,但主要作主語;“伊”“己”主要在句中作主語。本文將對《世說新語》中第三人稱代詞的句法功能的使用情況作數量統計。
關鍵詞: 《世說新語》? ? 第三人稱代詞? ? 句法功能
我們從前人做過的一些相關研究得知,劉漢生“《〈史記〉與〈世說新語〉人稱代詞比較》”一文指出,第三人稱代詞主要有“其”“之”“彼”三類①。莊正容“《〈世說新語〉中的人稱代詞》”中指出,《世說新語》第三人稱代有“之”“其”“彼”“伊”①②。董佩“《〈論語〉與〈世說新語〉第三人稱對比研究》”一文指出,第三人稱代詞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從“其”作主語開始,新的第三人稱代詞“伊”“己”開始出現③。據我們進一步研究發現,除以上幾類之外,第三人稱代詞還有伊、己身稱④(“自”“己”)等代詞未被揭露,而且前人研究缺乏對其全面系統的整理和研究。
為此我們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主要對劉義慶撰、朱碧蓮與沈海波譯的《世說新語》中出現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彼”三類常用的且指稱人的文段進行窮盡式搜索,系統性地研究其句法功能,并做詳細的句法功能使用情況數量統計。
一、第三人稱代詞“之”
“之”在《世說新語》中可以兼指。據前人研究發現,“‘之在甲骨文中為第三人稱代詞”⑤(23)。且“之”句法功能如下表:
(一)“之”在“動詞+之”的結構中,可作動詞的直賓或間賓,具體分析如下:
1.作為動詞的直接賓語。可表示單數,亦可表示復數。
(1)表示單數:
例如: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德行第一9】
(2)表示復數:
例如:劉玙兄弟少時為王愷所憎,嘗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仇隙第三十六2】
2.作為動詞的間接賓語。
例如:潘安任、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碧。【容止十四9】
(二)“之”在“介詞+之”的結構中,具體分析如下:
例如:山季倫為荊州,時出酬唱,人為之歌。【任誕第二十三19】
(三)“之”作主語,共4例,“之”字可為主語⑥(47),在主謂句充當小主語。
例子:王中郎年少時,江虨為仆射,領選,欲擬之為尚書郎。【方正第五46】
二、第三人稱代詞“其”
“其”常用于第三人稱代詞⑦,僅次于“之”。“‘之‘其二字”⑥(46),常用來指代前文的名代詞。為此我們認為,其能夠兼指人或事。且“其”句法功能如下表:
“其”在句子中常處于領位,先秦時期,“其”作定語,與“名詞+之”的結構相似。另外,“其”的句法功能也有了新的發展,可充當句子主語,具體分析如下:
(一)“其”作定語
共135例,構成“其+名詞”結構。此結構中,“其”一般指代有關的人或事。
1.“動詞+其+名詞”結構,“其”作動詞賓語;
例如: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言語第二7】
2.“介詞+其+名詞”結構,“其”作介詞賓語;
例如:太中大夫陳題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題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言語第二3】
據考察發現,上古時期的“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于主格或主語”⑧(258),在《世說新語》中并不適用,“其”能夠作主語,具體分析如下:
(二)“其”作主語
共61例,這里將其分為兩類:一類在賓句中作小主語;一類作大主語,即主謂句的主語。
1.“其+謂詞”結構
例如: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崩”【容止十四5】
(三)“其”作賓語
“‘其字用作賓語罕見”⑥(45),但并非無此用法,先秦時期“其”作定語⑨(6),但我們對《世說新語》中“其”用法的調查發展,“其”可以作賓語,用于雙賓句中,共3例。
例如:有人遺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鎩其翮。【言語第二76】
三、第三人稱代詞“彼”
對于第三人稱代詞“彼”,王力認為“彼”字可用于主語,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稱代詞⑧(258)。郭錫良提出:“彼”和“此”是遠指代詞⑨(6、8)。《馬氏文通》認為“彼”多用于主語⑥(45)。第三人稱代詞“彼”句法功能如下表:
(一)“彼”作主語
共4例,占全部例句的66%。
例如:士龍失色,既出戶,謂兄曰:“何至知此,彼容不相知也?”【方正第五18】
(二)“彼”作賓語
共1例。例如: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文學第四56】
四、第三人稱代詞“伊”
“伊”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是一種新形式⑩,專門用于稱代人,常作主語、賓語等,彌補“其”“之”的不足,但它只用于對話場合,不用于敘述性的語言。“伊”句法功能如下表:
(一)“伊”作主語
共7例。例如: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區別智勇。”【品藻第九49】
(二)“伊”作定語
共1例,構成“伊+名詞”結構。
例如:丞相讓之,太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忲侈第三十】
(三)“伊”作賓語
共3例,“伊”可作動詞的直賓或間賓。
1.“動詞+伊+名詞”結構,“伊”作動詞賓語
例如:王僧恩輕松林公,藍田曰:“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品藻第九64】
2.“介詞+伊+名詞”結構,“伊”作介詞賓語
例如:高柔聞之,云:“我就伊無所求”。【輕抵第二十六13】
五、第三人稱代詞“己”
“己”在《世說新語》中大部分是作為反身代詞使用,少量有作第三人稱代詞的。“己”句法功能如下表:
(一)“己”用作主語
共4例。
例如:人所應無,己不必無,真海岱清士。”【賞譽第八65】
(二)“己”用作賓語
共1例。例如:頗有嫉己者,于坐問張:“北方何物為貴?”【言語第二94】
六、結語
第三人稱代詞主要指代第三方、事或物等,還可指稱人或事物的變異用法。此外,第三人稱代詞還可指代別的人稱,或者用于泛指。《世說新語》中使用最普遍的是“之”“其”,可兼指單復數,“之”于句中作賓語,“其”總體上繼承了上古用法,主要作定語。“彼”“伊”“己”使用次數較少,主要作主語。《世說新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稱代詞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注釋:
①劉漢生.《史記》與《世說新語》人稱代詞比較研究[J].天中學刊,2007(1).
②莊正容.《世說新語》中的人稱代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4(3).
③董佩.《論語》與《世說新語》第三人稱代詞比較研究[J].長安學刊,2018(B11).
④第三人稱代詞除以上四類之外,還有己身稱(“自”“己”)等代詞,這些代詞該文未作描述。
⑤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4.
⑥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⑦崔立斌(1989)曾提到先秦漢語中“之”和“其”的區別:“‘其表示特指,‘之表示泛指”。
⑧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
⑨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⑩朱潔.《世說新語》人稱代詞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6.
參考文獻:
[1]劉義慶,撰.世說新語[M].朱碧蓮,沈海波,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8(2015.5重印).
[2]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4:23.
[3]劉翔,陳抗,陳初生,董坤.商周古文字讀本: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B11).
[4]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258.
[6]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6.
[7]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M].成都:巴蜀書社,1993:144.
[8]莊正容.《世說新語》中的人稱代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4(3).
[9]董佩.《論語》與《世說新語》第三人稱代詞比較研究[J].長安學刊,2018(B11).
[10]劉漢生.《史記》與《世說新語》人稱代詞比較研究[J].天中學刊,2007(01).
[11]朱潔.《世說新語》人稱代詞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6.
指導教師:劉傳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