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紅
摘? ? 要: 萍鄉,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誕生地、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和主要爆發地等,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優秀的紅色基因。本文認為:可以從深挖紅色資源豐富內涵、整合紅色資源實現共享、擦亮“紅色萍鄉”品牌、激活紅色教育模式四個方面,打造萍鄉市黨性教育“紅色品牌”。
關鍵詞: 萍鄉市? ? 黨性教育? ? 紅色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要傳承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在傳承中提純黨性。并在江西考察工作時強調指出,江西是一片紅色的土地,要讓黨員干部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和主要爆發地,是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先輩長期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優秀的紅色基因,是開展黨性教育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進一步充分發揮這些紅色資源的優勢,打造黨性教育“紅色品牌”,有助于突出萍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位置,擴大萍鄉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萍鄉市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為打造黨性教育品牌夯實基礎
習近平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員干部要在重溫黨的歷史和革命傳統中汲取政治營養,找準定位,找到前行的力量。萍鄉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分布在安源、蓮花,安源曾被譽為中國“小莫斯科”,曾是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事過工人運動的地方,同時在安源創造了“全國最早的中共地方黨?!苍袋h?!薄叭珖a業工人中最早的黨支部——安源路礦工人支部”“中國最早的兒童組織——安源兒童團”等16個全國之最,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誕生地、秋收起義的策應地,在中國革命史、工運史、黨建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在萍鄉安源,有多處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訴說著偉人們的故事。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考察時住過的八方井44號;李立三開辦第一所工人補習學校的五福巷;劉少奇和路礦當局談判并取得勝利的安源公務總匯大樓;毛澤民擔任過總經理的“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等,佐證了安源紅色歷史的獨特魅力,鑄造和孕育了“義無反顧,團結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為主要內涵的安源精神。蓮花縣是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引兵上井岡的決策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不當將軍當農民的甘祖昌等13位開國將軍,有末代帝師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朱益藩,有老阿姨龔全珍,有賓興館、蓮花一枝槍、花塘官廳、列寧學校等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蘆溪縣有總指揮盧德銘的犧牲地秋收起義烈士陵園,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基地武功山等。上栗縣有中國建黨時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張國燾故居,有開國將軍王六生等革命先烈等。湘東區有彭樹敏烈士廣場、凱豐紀念園等。這些豐厚的紅色資源和紅色基因都是萍鄉獨一無二的紅色資源優勢,是萍鄉最具競爭力的紅色資源優勢,為萍鄉打造黨性教育“紅色品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打造萍鄉市黨性教育“紅色品牌”的建議
(一)深挖紅色資源豐富內涵,深挖精神內涵是紅色教育資源的靈魂和價值所在,要把挖掘提煉精神內涵作為首要任務。
深入挖掘黨史資料。萍鄉市成立紅色文化和黨性教育研究中心,組織專家力量研究總結史實資料,全面客觀地還原歷史事實總結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比如在“我黨第一所黨校——安源黨?!边@一名片和富礦的紅色招牌上,要組織力量深度挖掘“安源黨?!笔穼?,既掌握全貌,又精摳細節,還原生動的歷史,并結合實踐需要,緊貼時代主題,探尋“最早”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深層提煉“安源黨校”經驗。把“安源黨校”作為干部教育培訓中的獨特性、標志性的紅色品牌。
講好萍鄉紅色故事。深入挖掘老同志的紅色故事及先進模范的英雄事跡,搜集整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系列故事,尋找先烈后人和知情人,豐富紅色資源內容,廣泛宣傳英雄事跡,講好紅色故事。萍鄉是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有甘祖昌、朱輝照等18位開國將軍,有熱愛工運、寧死不屈的黃靜源,有英雄無畏、視死如歸的劉仁堪等,要深入挖掘這些革命先烈事跡,采用多樣方式,讓英烈后人等用平凡的語言、第一視角談將軍小事,講述好“萍鄉的紅色故事”,形成品牌效應。
豐富紅色文化內涵。賦予紅色資源時代內涵,把繼承黨的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與改革和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與新形勢新任務對黨員干部的新要求結合起來,與新時期群眾工作結合起來,活學活用革命先輩的宗旨意識、群眾工作理念,讓黨員干部學有所思、學有所悟。比如安源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安源精神的總結提煉上結合時代的要求,與當今社會有機聯系,并賦予其新的內涵,使紅色基因更加貼近時代,不斷傳承和弘揚“安源精神”,引導黨員干部解放思想、求新求變、擔當實干,不斷破解發展難題,以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轉變,為萍鄉實現“五年新跨越”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二)整合紅色資源實現共享,整合紅色資源,實現紅色資源的共建共享,樹立具有特色的黨性教育“紅色品牌”。
著力建好黨性教育基地。在黨性教育基地建設上,做到市統一規劃,基地各具特色,展館形式多樣,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處處體現地方紅色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分散的紅色文化遺址進行復制和集中建設,打造連體式現場教育基地。圍繞建設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強的黨性教育基地,安源紀念館、安源黨校、盧德銘烈士陵園等現場教學點,并以此進一步整合各縣區的紅色資源,初步形成黨性教育資源鏈。推進重要革命紀念場館規范化、品牌化戰略,開展全市重要革命紀念場館陳列布展升級改造工程,重點做好安源黨校等紀念場館的重新布展、升級改造工作,提升紅色教育基地品質。
打造黨性教育精品課程。培訓課程是紅色資源及其精神內涵走進課堂的重要載體。要把開發精品課程體系作為前提基礎,緊密結合教育基地特點特色和當前黨員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實際,突出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黨性修養、艱苦奮斗等方面,組織教育培訓機構、黨史研究部門和專家教授,打造教學單元,研發課程體系,讓紅色資源轉化為“本土教材”、精神內涵走進培訓課堂,為開展有效的教育培訓奠定基礎、建好載體。目前萍鄉市既有紅色基地,又有研發紅色課程,組織出版了《萍鄉市領導干部革命傳統教育讀本》,有《薪火相傳? ? 信念永恒——紅色沿背印記》《甘祖昌的家風》《甘祖昌的群眾工作法》等訪談式黨課,有《一座橋變十二座橋》等微黨課,還有采茶劇《并蒂蓮花》、采茶戲《有事找老楊》、話劇《老阿姨》、廣播劇《本色》、電教片《家園》等影視戲劇作品。
探索建立“大師資隊伍”。整合本地黨史教育教學資源,探索建立“大師資隊伍”,黨校資深老師、黨史研究專家整合起來,組建成專題講師團隊;從部門單位選拔綜合素質較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干部,組建專業講解團隊;從社會各界征招黨史愛好者,組建志愿宣傳團隊。聘請理論功底扎實、政策水平高的黨政領導干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知名專家學者、先進模范人物充實黨性教育團隊。參與建立全國和各地區黨員干部教育師資庫,實行“師資聯動”,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共同開發紅色精品課程。
(三)擦亮“紅色萍鄉”品牌,進一步打響“紅色萍鄉”品牌,凝聚具有萍鄉特色的對外傳播文化形象。
宣傳“紅色萍鄉”名片。素有“全國最早的中共地方黨校——安源黨?!钡?6個全國“之最”美稱的萍鄉,在中國革命史、工運史、黨建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要充分利用這些“之最”名片及各縣區的名片,比如蓮花縣的“蓮花福地名片、革命老區名片、歷史文化名片,生態環境名片、扶貧政策名片”五張名片等,制作“紅色萍鄉”專題片,編成文字等方式,全面介紹萍鄉黨史資源,增強紅色文化宣傳效果。比如青年作家漆宇勤用一部《安源娃娃安源紅》表達對那些為革命理想在安源拋頭顱灑熱血的先驅者崇敬之情。這樣一部長篇歷史散文,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擦亮了紅色安源的歷史名片。
打響“紅色旅游”品牌。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實施紅色旅游景點設計、改造、擴建和新建工程,因地制宜地開發旅游精品路線,以紅色旅游打響紅色文化品牌。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資源融合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旅游產品。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及談判大樓等紅色旅游景點與當地的民俗游、工業旅游和鄉村游景點相融合,形成了安源紅色旅游+民俗文化+工業文明+鄉村的旅游新模式;蓮花縣以蓮花一枝槍、花塘官廳、棋盤山三年游擊戰爭舊址為主題,打造了紅色旅游+黨建教育基地的新模式。
打造“尚愛城市”品牌。紅色文化養分孕育廣大市民德行施人間,善舉暖天下,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在龔全珍“老阿姨”的精神引領下,萍鄉這座小城的好人如事如雨后春筍,不勝枚舉,涌現出正式注冊志愿者20多萬,凡人善舉層出不窮。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萍鄉市先后有2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4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6人榮獲“省道德模范”;66人上榜“中國好人榜”;71人上榜“江西好人榜”。好人好事推薦評選和大力宣傳,推進了正能量的傳遞,有力地培育、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興好人文化,從“好人現象”到“好人效應”,打造“尚愛城市”品牌。
(四)激活紅色教育模式,做到知之深、情之切、信之篤、行之實,不斷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新黨性教育理念。要改進單純理論教育方式,變“單向傳遞”為“雙向互動”,變“單一說教”為“真情感動”,充分調動教師和學員的積極性,實現教學相長、學學相長,努力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開展“紅色講堂”為載體,制訂長遠規劃,有計劃地開展對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讓黨性教育常態化。
創新黨性教育內容。把大量紅色歷史遺跡開發成為黨性教育基地,把豐富的實物史料轉化為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將革命史、歷史人物融入培訓內容中,針對不同班次和培訓對象,精選課程,讓黨員干部在“看、聽、思、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黨性教育的體驗度、鮮活性,在“身臨其境”中真正觸及思想、震撼心靈,增強黨員干部學習的針對性、實效性。
創新黨性教育方式。組織現場參觀教學、訪談式教學、座談會、訪問革命先烈后人、觀看紅色影視作品、采茶劇、“重走秋收起義之路”“建立紅色黨支部”等活動,讓黨員干部體驗紅色生活、重溫紅色歷史,寓教于樂,講求實效,力促黨性修養不斷提高。比如甘祖昌干部學院致力于探索黨員干部黨性教育新途徑,開拓出一種集講課、體驗、實踐于一體的紅色培訓模式,依托“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是教員”的獨特教學方式,打造一所“沒有圍墻的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裴鴻衛.紅色教育培訓的新探索——打造“沒有圍墻”的甘祖昌干部學院[J].黨史文苑,2018(11).
[2]范瑞娟.淺談新時代黨校加強黨性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山西青年.2018(21).
[3]中共宿州市委黨校.對打造我省干部培訓紅色教育品牌的建議[EB/OL]. http: //www. ahszdx.gov.cn/73840024/806 52688.html.
[4]杜明英.全域旅游視角下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路徑的思考——以貴陽市云巖區為例[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