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 要: 我國傳統蒙書是中華古典文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在我國古代蒙學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文化得以綿延相承的重要載體和歷史見證。本文梳理了我國傳統蒙書的發展脈絡及代表書目,分析、總結了我國傳統蒙書的編排特色,促進現代教育對傳統蒙書的重視和借鑒。
關鍵詞: 傳統蒙書? ? 發展源流? ? 特色
1.引言
“蒙”最早見于《易經》之《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1](135)?!兑捉洝分缎颉坟栽疲何锷孛桑适苤悦?。蒙者,蒙也,物之稚也[2](390)。蒙學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的總稱,通過對兒童進行文化知識、道德修養、言行舉止、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初步教育,以啟發兒童智慧,洗滌蒙昧無知,陶冶品德情操,修養身心正道,達到使兒童身心健康發育、成長的目的。
我國傳統蒙書是我國古代專為蒙學幼童進行啟蒙教育而編寫或編選的讀本,也稱為“蒙養書”或“小兒書”,現代將其統稱為“童蒙讀物”或“童蒙教材”。蒙書的施教對象主要是五六歲的學齡前兒童和十五六歲初進學的少年,以“蒙以養正”的教育理念,陶冶其人格,啟發其智慧,奠定其立身處世的基礎[3](140-152)。
我國傳統蒙書數量眾多,據張志公的《蒙學書目稿》統計,我國蒙學教材有580種之多,徐梓的《中國傳統蒙學書目(初稿)》更進一步增補了大量書目,收書達1300余種之多[4](34)。我國傳統蒙書內容豐富,幾乎囊括了當時所知的天地名物、文史知識、成語典故、雅詞俗語和名言警句,對兒童進行全方位的智慧啟蒙,滿足兒童的學習需求;我國傳統蒙書語言通俗,句式整齊簡潔,且多用韻語,誦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感,便于幼兒記憶學習,符合兒童的心智發育水平[3](140-152)。
我國傳統蒙書始于商周,終于近代,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中華古典文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在我國古代蒙學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文化得以綿延相承的重要載體和歷史見證。
2.我國傳統蒙書的發展源流
2.1我國傳統蒙書的萌芽期——先秦兩漢時期。
我國傳統蒙書起源很早,發軔于殷商兩周時期的字書。早在夏商周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識字教育,但為上層統治階級壟斷。至先秦兩漢時期,識字教育開始進入學制并逐漸擴散至平民階層,字書的編撰隨之興起,涌現出了一批有史記載的著名書目??傊惹貎蓾h時期的蒙書主要是以識字教育為目的字書,形式比較單一,內容較為簡單。
2.1.1先秦時期的蒙書及代表作
《史籀篇》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最早的蒙書,現已亡佚,可在后代字書中覓得些許痕跡?!稘h書·藝文志》云:《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5]。該書史傳為周宣王時期的太史籀所作,字體為大篆,全書收字2000余字。
2.1.2秦漢時期的蒙書及代表作
至秦一統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為了統一文字,強化思想專制,史傳秦始皇命李斯、趙高、胡毋敬三人編著了小篆字體的《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并以文字典范的形式向全國推行小篆,以促進文字統一。
至秦滅漢興,隨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穩定和發展,識字教育成為重要的文化風尚,漢代字書迅猛發展起來,許多著名的文字蒙書都在這一時期相繼成書,并對后世蒙書的編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由《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合編而成的《倉頡》、司馬相如的《凡將篇》、李長的《元尚篇》、楊雄的《訓篆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救篇》等。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漢代蒙書大多現已亡佚,但是史游編撰的《急救篇》卻幸運地留存于世。該書是漢代最重要的文字蒙書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字書,在蒙學史上影響很大,直至唐代,《急救篇》仍是最流行的文字蒙書。
2.2我國傳統蒙書的發展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
2.2.1魏晉南北朝的蒙書及代表作
這一時期的蒙書在繼承前代蒙書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積極創作關于道德教育、知識教育、常識教育等方面的蒙書,進一步拓展了蒙書的編撰形式和教育內容。代表性書目如束皙的《發蒙記》、顧愷之的《啟蒙記》、周興嗣的《千字文》、馬仁壽的《開蒙要訓》等。
《千字文》作為我國“三、百、千”蒙書體系中的一環,是我國流傳范圍最廣、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蒙書之一。該書由南梁朝散騎侍郎周興嗣編撰,選字偏重于實用和日常,內容涵蓋廣泛,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社會常識和基礎知識。由于書中所錄的1000字遴選自王羲之的書法,因此最初被稱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
2.2.2隋唐五代的蒙書及代表作
總體來看,隋唐五代時期蒙書的創作數量不多,但編撰質量頗為精良。蒙書的表現形式較前代更豐富,在傳統文字蒙書之外開始編撰對策、家訓、詩歌、故事等類蒙書;蒙書的教育內容較前代更廣泛,開始創作培養思想品德、普及基礎知識等方面的蒙書;此外,這一時期的識字類蒙書較前代有了進一步發展。
無名氏的《兔園策府》是典型的故事類蒙書,匯集了古今名人事跡和歷史典故,以對偶文句分類編排。無名氏的《太公家教》是典型的家訓蒙書,自唐至明都很流行,以四字一句、二句一韻的體例編排而成。胡曾的《詠史詩》是典型的詩歌類蒙書,共收有150首七言絕句,每首詩歌均以地名為題,評詠名人事跡;李翰的《蒙求》是中唐至北宋最流行的識字類蒙書之一,共收字約2400余,以四言韻文、上下對偶的體例編排而成,每句濃縮一個歷史掌故。
2.3我國傳統蒙書的繁榮期——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的蒙書進入了空前發展的繁榮時期。數量上,蒙書創作推陳出新、層出不窮;形式上,形成了“三、百、千”的蒙書基本體系;質量上,許多學者、大家都投入蒙書編撰中,創作了許多在蒙學史上極有影響的蒙書著作,并且特別偏重于品德教育類蒙書的編撰。
2.3.1宋代的蒙書及代表作
宋代蒙書主要有王應麟的《三字經》、呂束中的《童蒙訓》、朱熹的《童蒙須知》和《小學書》、劉克莊的《千家詩》、無名氏的《百家姓》等。其中,成書于南宋末年的《對相識字》是世界上最早的看圖識字蒙書。該書以圖文對照的形式編排而成,具有突出的直觀性,符合孩童的認知心理,在降低兒童識字難度的同時,激發蒙童的學習興趣,提高蒙童的注意力、觀察力和記憶力,對后世乃至今天文字蒙書的編撰仍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6](93-98)。
2.3.2元代的蒙書及代表作
元代蒙書的編撰風格總體上沿襲了宋代蒙書的特點和傳統,比較偏重于兒童品德教育類蒙書的編撰,創作了一批對后世蒙學很有影響的蒙書著作。如許衡的《小學大義》、熊大年的《養正群書》、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虞韶的《日記故事》等。
2.4我國傳統蒙書的成熟期——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王朝的發展頂峰,也是逐漸衰落時期。明清之際,我國傳統蒙書的數量已經蔚為可觀,編撰形式已十分成熟,并在繼承前代蒙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更加縱深化的發展,創作了大量高質量的蒙書。
2.4.1明代的蒙書及代表作
著名的《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先后成書于這一時期,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部知識性蒙書,在我國傳統蒙書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影響。
《龍文鞭影》由明國子監祭酒蕭良友編撰,原名《蒙養故事》,后由楊臣錚增補并更名為《龍文鞭影》。該書廣泛汲取了前代蒙書的編撰內容,匯聚了眾多歷史人物典故和神話、小說、筆記,是一部集自然知識、歷史典故于一體的駢文讀物,對《幼學瓊林》具有重要的催生作用,在我國蒙學史上影響很大。
2.4.2清代的蒙書及代表作
清代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末期,學風偏于考證保守,蒙書整體以匯成前代蒙書為主,但也有影響至深的蒙書代表著作。如李毓秀的《弟子規》、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周希陶的《增廣賢文》、蘅塘居士的《唐詩三百首》等。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由清人李毓秀編撰,全書均以三言韻語編排,共360句、1080字。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以啟蒙養正的理念教育兒童遠邪小、走正道,在我國傳統蒙書中具有重要地位。
3.我國傳統蒙書的編排特點
3.1內容豐富,功能實用,滿足兒童的學習需求。
我國傳統蒙書不僅僅是兒童的識字教材,更包含社科、自然等多方面的常識內容和基礎知識。我國蒙書的編寫目的是啟發兒童智慧,培育兒童品德,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為兒童的未來成長打下良好根基。因此,傳統蒙書具有突出的功能實用性,內容幾乎涵蓋當時社會所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常識,以滿足兒童的學習需求,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提高兒童的學習效率。
例如《急救篇》在2000余字的短短篇幅中匯集了100余個姓氏、400余種器物名稱、100余種動植物名稱、70余種藥材名稱、60余種人體器官名稱,并且涵蓋了職官、天文、地理、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度纸洝返膬热莅藬的?、四時、五行、六谷、六畜等基本名物及“小學”“四書”“六經”等基本文化常識,并且專門講述了歷史朝代的更迭秩序?!队讓W瓊林》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物、典章制度、人倫日用、飲食起居、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
3.2語言平實,字量適中,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
為了便于兒童學習和理解,我國傳統蒙書的語言一般較為平實,甚至比較口語化。例如《龍文鞭影》以歷史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方式對兒童進行深入淺出的啟蒙,使兒童在簡單平實的語言故事中受到教育,潛移默化地幫助兒童樹立簡樸的價值觀,培養兒童的遠大人生志向。
我國傳統蒙書的篇幅一般較為簡短,選字以常用字為主,少收生僻字,收字的字數比較適中,多為2000余字,且注重識寫分流,偏重識字,并不特別要求低齡兒童寫字、練字,符合兒童的身體發育和認知水平。例如《急救篇》約2144字,《三字經》約1145余字,《百家姓》則568余字,《千字文》1000字,《文字蒙求》約2000字。
3.3句式整齊,押韻對偶,便于幼兒誦讀記憶。
我國傳統蒙書的文句一般比較簡短,句子多為三言、四言、五言等,很少用長句,偶有長句也是短句和長句交錯使用。如《三字經》《弟子規》為三字一句,《千字文》《太公家教》《蒙求》是四字一句,《五言鑒》《神童詩》是五字一句。
我國傳統蒙書喜用對偶句式。如《千字文》全文1000字,共250句,以2句為1組,分為125組,其中對偶句式就達85組之多,或以2句1組為對,或以4句2組為對,行文雅致齊整、流暢通達,誦讀回環反復、韻律有致。
我國傳統蒙書還充分利用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調特點,喜用押韻,或逐句押韻,或隔句押韻,誦讀起來音節朗朗、抑揚頓挫、平仄相替,極富音樂美感。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均通篇用韻,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語言習慣,便于兒童誦讀識記。
3.4體裁兼備,種類繁多,利于兒童全面啟蒙。
我國傳統蒙書的體裁兼備、形式豐富,大致可分為問答體(如《兔園策府》)、散文體(如《日記故事》)、韻文體(如《千字文》)等。其中韻文體又分為詩體(如《千家詩》)、歌訣體(如《三字經》)、雜言體(如《急救篇》)等,散文體有書抄式(如《孔子備問書》)、類聚式(如《幼學瓊林》)等。
我國傳統蒙書的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識字教育類,如《急救篇》《三字經》等;倫理道德類,如《太公家教》《二十四孝》等;歷史教育類,如《蒙求》《龍文鞭影》等;詩歌啟蒙類,如《千家詩》《神童詩》等;基本常識類,如《名物蒙求》《四言便讀》等;綜合教育類,如《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
4.結語
2017年初,中央兩辦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兑庖姟访鞔_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等國民教育各領域[7](16-25)。
中華傳統蒙書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經典,囊括我國古代的天地名物、文史知識、成語典故、雅詞俗語和名言警句,在我國蒙學歷史上發揮了普及文化知識、培育思想品德、培養行為習慣的積極教育功用。我國傳統蒙書發展歷史跨越2000余年,直至近代新式學制的興起才被逐漸取代,但是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對現代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亨.周易古經今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宋祚胤.周易注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1.
[3]姚蘭.縱向傳承:論傳統蒙書與現代兒童華文教材[J].海外華文教育,2014(02).
[4]周元慶.中心語文教材概論[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5]班固.漢書:藝文志[M].顏師古,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6]周媛.中國古代文字蒙書史略、特點及當代啟示教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7(03).
[7]徐憶農.中華童蒙讀物的源流與傳承價值[J].新世紀圖書館,2018(03).
課題信息:本文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蒙書的傳承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課題編號:2019ZDRS1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