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彥軍 孫明清 張紅芹 丁莉 程翠聯 劉鑫翠


摘 要: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納米水性制劑是一種新型植保無人機飛防專用藥劑,2019年在小麥后期病蟲害防治中,用同一種藥劑的納米制劑和傳統制劑進行了小麥蚜蟲防治效果比較試驗。結果表明,藥后3d、7d和14d,納米制劑的防效均優于傳統制劑,平均高4%左右;小麥產量上也高于傳統制劑防治,增產率為2.39%。因此,使用納米制劑能夠減少農藥用量且防效較好,試驗中未發現其對小麥產生不利影響,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納米農藥;小麥;蚜蟲;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2-0074-02
Abstract:The nano water-based formulation developed by Nanjing Shansi Biotechnology Co., Ltd. is a new type of special agent for UAV flight control of plant protection. In 2019, the control effect of wheat aphid was verified by using the nano formulation and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same agent in the late stage of wheat pest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nano formul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in 3 days, 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which was about 4% higher, and the yield of wheat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which was 2.39% higher. The use of nano pesticide can reduce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and achieve better control effect. No adverse effect of nano pesticide on wheat production was found in the experiment process, so it should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Nano-pesticide; Wheat; Aphids; Control effect
傳統農藥劑型(如乳油)含有較多的有機溶劑和添加劑,存在顆粒粗大、不均勻和水分散性差等缺點,使其生物活性較低、降解緩慢,導致農藥利用率較低,并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納米農藥制劑以納米材料吸附或包裹農藥分子,可以提高農藥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穩定性,促進農藥對葉片表面的黏附,并控制農藥的釋放,從而提高了其生物活性[1]。納米農藥是一種新型農藥制劑技術,可以使水不溶性農藥的微粒,以盡可能小的納米尺寸均勻穩定地分散于水中,并因減小農藥微粒尺寸、增加農藥微粒數量、增大微粒比表面積,有利于充分接觸防治靶標,從而達到提高農藥藥效、減量增效的目的,特別適用于植保無人機的超低容量噴霧作業。植保無人機近幾年來發展迅速,植保無人機施藥作業作為國內新型植保作業方式,與傳統的人工施藥和地面機械施藥方法相比,具有作業效率高、成本低、農藥利用率高的特點[2]。
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航空植保專用藥劑——納米農藥水性制劑(下稱納米農藥)具有水溶性好、分布均勻、滲透性強、持效性好、沉降速度快和飄移小等特點。本試驗開展了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納米復配技術生產的航空植保專用藥劑對小麥中后期蚜蟲的防治效果試驗,研究航空植保專用藥劑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對小麥中后期生長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中麥155,2018年10月15日播種,田間穗數630萬/hm2。供試藥劑:0.8%噻蟲嗪微乳劑(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陜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選擇在河北省無極縣城關鎮一種植大戶的麥田中進行,試驗面積1hm2。示范田地勢較平坦,土壤性質和肥力均勻一致,交通便利。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納米農藥組合、對照藥劑組合和空白對照共3個處理。納米農藥噻蟲嗪用量為有效成分18g/hm2,傳統藥劑噻蟲嗪用量為有效成分22.5g/hm2。每個處理面積0.33hm2,小區之間隔離帶10m。
1.4 施藥方法 5月10日施藥,采用大疆植保無人機,型號為mg-1p。飛行高度2m,速度4m/s,用液量27L/hm2。施藥時氣溫25℃,濕度26%,風向為南風2~3級。
1.5 調查分析
1.5.1 試驗期天氣狀況 試驗于5月10—24日期間進行防效調查。5月10日施藥,當天為晴天,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15℃。藥后3d無雨,試驗防效調查期間,天氣以晴為主,最高氣溫37℃(5月22日),最低氣溫13℃(5月12日)。
1.5.2 數據調查 施藥前、施藥后3d、7d和14d,分別調查蚜蟲發生情況,整個試驗期間共調查4次。
(1)麥蚜: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0.25m2,記錄蚜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3]: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基數-施藥后蟲口數)/施藥前蟲口基數×100;
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2)產量調查:小區收獲時,每個處理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面積不小于1m2。統計計算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計算產量、增產率。產量計算公式如下[4]:
實測產量(kg)=有效穗數×平均穗粒數×千粒重×10-6×85%;
增產率(%)=(藥劑處理區產量-空白對照區產量)/空白對照區產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麥蚜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納米農藥施藥3d、7d和14d的防效分別為88.64%、90.19%和90.21%,比對照農藥的防效分別高3.89%、3.47%和4.98%。表明納米農藥防效高于傳統對照藥劑,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也均優于傳統對照藥劑。
2.2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納米農藥和傳統對照農藥穗粒數相同,均高于不施藥防治的空白對照;納米農藥處理的千粒重高于傳統對照農藥;從最后產量數據看,納米農藥處理和傳統農藥處理較空白處理分別增產15.48%、12.78%,說明小麥后期蟲害防治非常有必要,納米農藥處理的產量高于傳統對照農藥處理159kg/hm2,增產率為2.39%。
3 結論與討論
由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納米農藥制劑對麥蚜的防效高于傳統藥劑,且使用量低于傳統對比藥劑。使用納米農藥能夠減少農藥使用量,符合當前農藥零增長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孫長嬌等研究指出,傳統農藥劑型通常會以較高的劑量施用至田間,但由于漂移、淋溶、流失或降解等作用使其濃度會迅速降至有效濃度以下,在作物生長期內需要反復施用才能達到預期防治效果。而利用納米技術對載體材料結構與功能進行調控,可構建長效緩釋納米載藥系統,使農藥釋放特性與有害生物發生規律相匹配,延長持效期,降低農藥施用劑量和施藥頻率,從而提高了農藥的利用率[5]。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未發現納米農藥制劑對小麥產生不利的影響。試驗安排是結合小麥“一噴三防”進行,納米殺菌劑農藥也進行了試驗,但2019年白粉病發生很輕。因此,本研究僅對殺蟲劑納米農藥進行防效分析,有待繼續進行試驗有推廣價值的納米農藥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關文勛,唐黎明.多功能阿維菌素納米農藥的制備及控制釋放[J].高等學?;瘜W學報,2019,40(5):1096-1102.
[2]蘭玉彬,陳盛德,鄧繼忠,等.中國植保無人機發展形勢及問題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9,40(5):217-225.
[3]魏會新,許燁,馮安榮,等.不同時期、不同次數的小麥“一噴三防”防效對比試驗[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4):42-44,78.
[4]馬書芳.不同藥劑應用植保無人機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7(6):124-125.
[5]孫長嬌,王琰,趙翔,等.納米農藥劑型與其減施增效機理研究進展[J].農藥學學報,2020,22(2):205-21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