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華
摘 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對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該文基于河北、安徽、江西、寧夏、海南、江蘇、福建等地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現狀成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化聯合體;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1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2-0001-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s in Hebei, Anhui, Jiangxi, Ningxia, Hainan, Jiangsu, Fujian and other pla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and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complex; Problems and Solutions
如何破解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滯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1],其中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大力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提升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2017年10月農業農村部聯合財政部等6部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3月,農業農村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政策創新試點工作的通知》,并選定河北、內蒙古、安徽、河南、海南、寧夏和新疆作為第1批試點省區。2019年6—8月本課題組深入河北、安徽、江西、寧夏、海南、江蘇、福建等地實地調查,并組織專家學者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座談。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1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現狀及成效
1.1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不斷發展 2017年以來,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全國各地積極培育發展壯大產業化聯合體。作為率先實踐探索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安徽,采取許多有力措施大力推動聯合體發展,截至2019年8月,聯合體總數達1998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564家,并且涌現出“宿州樣板”。河北也是較早探索發展聯合體的省區,截至2019年6月,聯合體總數達652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152家。江西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積極培育產業化聯合體,截至2019年6月,全省共培育發展聯合體189家。全國其它省區都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形勢較好。
1.2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產業為依托,打通生產加工、營銷服務、品牌創意、物流配送、科技研發等環節,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上下游產業間配套銜接,“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例如,安徽宿州市皖豆香大豆產業化聯合體,聯合180多家上下游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構建“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場主+技術研發中心+深加工企業+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農家樂旅游”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建立3333hm2的標準示范種養基地,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帶動就業3000多人,逐漸形成了生產、加工、技術研發、營銷、品牌、物流配送、休閑旅游等相互銜接配套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1.3 實現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功能優勢互補 聯合體內各主體通過抱團發展,實現了成員內部分工協作、功能互補[2]。農業龍頭企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知識、人才等優勢,農民合作社發揮農業生產服務性資料和市場信息等優勢,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發揮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共同促進家庭經營、企業經營、合作經營協同發展。比如安徽康美達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比較好地實現了企業做市場,家庭農場搞生產,合作社搞服務,成員間分工協作,功能互補,聯合體內企業專門負責面粉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農民合作社為家庭農場提供生產性服務,家庭農場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標準化小麥生產,形成了功能優勢互補、風險利益共擔的經營模式。
1.4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聯合體促進了農業產業鏈上下游長期穩定合作,實現了穩定經營預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專業化、品牌化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例如,江西廣昌白蓮產業化聯合體,通過整合白蓮產業上下游要素資源,打造完整的白蓮產業鏈,有效提升了全縣白蓮產業綜合生產能力,截至2019年7月,聯合體產值9.5億元,預計全年產值突破18億元,成為廣昌扶貧攻堅的主力軍。江西南豐龜鱉產業化聯合體,規模化養殖1600hm2,同時著力打造龜鱉產業鏈,引進龜鱉產業初、精深加工企業落戶南豐,截至2019年7月,實現產值8.96億元,同比增長28.9%,預計全年實現產值15億元,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5 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大力培育發展產業化聯合體,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緊密合作,示范帶動普通農戶共同發展,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例如,寧夏廣銀米業優質水稻產業聯合體通過延長產業鏈,打通生產、加工、流通、休閑旅游等一二三產業發展路徑,2018年帶動農戶1183戶,訂單種植面積達790hm2,實現增收3000元/hm2,全年實現產值2.02億元。江西贛縣區銘辰蔬菜產業聯合體,通過“三零”蔬菜種植模式,帶動當地8000多農戶種植蔬菜,其中貧困戶1265戶,農戶增收總額439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1.6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聯合體依托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加強技術研發,統一技術標準,嚴格生產與加工過程,建立產品質量認證追溯體系,實現綠色生態發展。例如河北得力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依托龍頭企業河北得力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建立標準化實驗室,購買一流的設備,組織100多技術人員投入技術研發;同時,聯合體實行種子、化肥、農藥、管理、采收等五統一的基地管理制度,聘請農業專家長年對農民進行指導和培訓,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2 聯合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2.1 土地規模流轉難 產業化聯合體要擴大規模并進行機械化耕作,都希望土地能夠規范、穩定和集中成片流轉。而當前農民存在“兩怕”(怕失地、怕失業)、承包地存在“兩化”(分散化、細碎化),加上管理制度不嚴,流轉不規范,農民不愿意流轉,聯合體無法獲得足夠土地擴大經營規模。
2.2 聯合體融資難、發展資金短缺 由于農業的天然弱質性以及缺乏抵(質)押品,加上相當部分經營主體缺少高標準專業生產基地,無法進行規范的信用評估和評級授信,聯合體很難獲得相應規模的金融機構貸款。盡管政府大力推動聯合體等新型主體發展,但政府財政扶持資金畢竟有限,且扶持資金總量小,使用分散,發揮作用有限,資金短缺仍然是聯合體等經營主體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2.3 聯合體內龍頭企業整體規模小競爭能力弱 聯合體內許多龍頭企業整體規模不大,生產設備落后,多數龍頭企業仍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精深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且產業鏈條短,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輻射面不廣,帶動聯合體發展能力有限。同時,許多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自身積累少,經營規模小,經營不規范,管理思想落后,與農戶的聯結不緊密,帶動農民增收不強。
2.4 聯合體內民主管理不足,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 大多數聯合體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內部平等溝通的協商對話機制,龍頭企業負責人往往也是聯合體負責人,聯合體決策主要由龍頭企業做出,沒有兼顧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各方合理利益訴求,甚至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聯合體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許多聯合體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甚至出現一些“空殼”聯合體。
2.5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十分匱乏 由于城鄉條件及待遇差距較大,農村缺乏各類農業經營人才。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實踐中,特別缺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技術人員、農村種田能手,農村經紀人等各類農村創新創業人才。
2.6 涉農政策整合效率不高,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近年各級政府涉農政策繁多,但政策整合力度不夠,政策精準落實效率不高,資金多頭管理,多種資金交叉分散使用,配套不足,難以發揮政策效力。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真正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做到下連基地、中連農戶、上連市場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多。
3 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政策建議
3.1 著實解決聯合體用地保障問題 針對當前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用地困難問題,應該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問題,精準施策。出臺新型經營主體用地支持政策并堅決落實,開展農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年度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支持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用地需求。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用地集約且需求大的地區,適當增加年度新增扶持用地指標,對于引領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龍頭企業所需建設用地,應優先安排優先審批。
3.2 發展產業鏈金融,解決聯合體資金短缺問題 政府主導銀行、保險等創新體制機制,擴大支持聯合體等新型主體力度,形成合力。一是擴大政府財政貼息、融資擔保力度,簡化資金落地流程;二是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大力開發符合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主體需求的信貸產品、保險產品和服務模式,以滿足其資金需求;三是探索新型經營主體的抵押質押物范圍,支持聯合體內部建立擔保基金、互助基金等;四是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新三板掛牌以及發債融資。
3.3 壯大龍頭企業,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 繼續扶強育大,重點發展一批基礎好、有潛力、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其內涵式發展;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引導龍頭企業集聚,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龍頭”引領作用。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改善其經營管理,切實提高合作社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支持家庭農場發展,增強其生產性功能[3]。
3.4 加強聯合體民主決策,強化利益聯結 簽訂平等協作契約,建立聯合體平等協商與決策機制,充分照顧各方利益,創造共建共享共贏局面。積極探索實踐“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企業+家庭農場+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產業化聯合經營模式,鼓勵支持經營主體和農民以土地、勞力、資金、設備等入股,引導聯合體內不斷完善訂單保底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做到“真聯合”而不是“空殼化”。
3.5 強化農村人才隊伍支撐 一是切實提高待遇大力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特別是要吸引大量年輕大學生、科技人才、企業家、經營管理人員、返鄉創業人員等回鄉創新創業。二是加強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人才隊伍建設,有計劃地組織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參加培訓、專家講座、外出學習考察等各種素質提升活動,著力培養大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定期組織聯合體和龍頭企業員工培訓。三是做好現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3.6 發揮政策合力,助推聯合體穩步發展 梳理整合涉農政策,涉農資金和項目向聯合體傾斜,同時增強政策之間的銜接性、靈活性和政策的時效性和精準性。優先安排試點和示范聯合體承擔項目,優先支持聯合體內各成員發展。編制足額涉農工作經費預算,切實提高政策落實效率。培育構建靈活多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本創辦服務組織,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淘寶村等,推進“互聯網+”戰略,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基層供銷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4]。
參考文獻
[1]葉貞琴.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鄉村振興[N].農民日報,2017-11-06(001).
[2]王廣平.以產業化聯合體為引擎打造鄉村振興樣板[N].鄂爾多斯日報,2020-04-13(003).
[3]錢忠好、李友藝.家庭農場的效率極其決定[J].管理世界,2020(04):168-181.
[4]張琦.供銷合作社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大有可為[J].中國合作經濟,2020(02):59-61.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