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天碩 高士杰 李文超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高校作為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的高地,應充分發揮人才、技術、文化、思想等優勢,主動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要深入學習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內涵,不斷提高政治站位,通過加強人才培養、智力資源輸出、拓寬服務渠道等方式,為鄉村建設與發展提供智慧與力量。該文介紹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資源與優勢,分析了高校服務社會作用發揮的途徑,為鄉村建設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高校;人才培養;服務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2-0142-03
1 目的和意義
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鄉村振興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關系到“四個全面”的實現。高校作為智力資源的高地,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和科技創新是高校的3個基本職能。在新時代,高校應該積極發揮人才、技術、文化、思想等智力資源優勢,做好社會服務,推動社會發展。同時,依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激發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促進高校順勢發展。
2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資源與優勢
2.1 豐富的人才資源,提供了強大的智力儲備 由于行業的特殊性,高校具有豐富的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資源,是一座巨大的人才寶庫。一是數量多。很多高校師生總數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在數量上占有極大的優勢。二是質量高。高校為人才高地,校園內往往人才濟濟,高校教師普遍是高學歷、高水平的行業精英,學生則是年輕有活力,充滿干事的激情和熱情。三是覺悟高。我國的高校繼承了五四運動所蘊含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豐富精神內涵。這種精神使得高校一直在思想領域勇立潮頭,在面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時會體現出應有的新時代擔當,推動高校主動承擔起歷史使命。四是凝聚力強。高校師生對學校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在面對共同的困難和挑戰時,往往能團結一致,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共同完成各項任務和使命。
2.2 思想先進開放,具有極大的活力 高校自誕生以來,便是代表著先進的思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關系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與農村的封閉落后不同,高校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對于各類思想是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這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極大的幫助。一是對于新政策、新形勢能夠深入理解。對于各類興農惠農政策和制度,高校可以站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可以很好的掌握政策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對國際、國內、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會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這對于落實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二是創新性強,對新事物能夠快速接受。高校在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創新和吸收能力,這種能力可遷移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工作當中,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通過創新制度、理念、發展模式等,整合鄉村的發展資源、激發鄉村的發展潛力、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2.3 先進的科學技術,為鄉村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是鄉村發展的戰略支撐,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在各個領域均具有極大的科技優勢。這些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助力,通過科學技術幫助鄉村解決發展所面臨的規劃、環境、產業、文化等眾多難題。高校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有效驅動企業培育、高新技術農業產業、農產品物流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發展,從而破解鄉村振興中生產力落后的制約瓶頸。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的先進技術則可以改造、提升傳統的落后農業,打造新型智慧農業,帶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2.4 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管理治理能力 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不僅涵蓋物質文明,還涉及政治、文化、社會、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高校文化基礎上設施健全、人才資源豐富、體質機制完善,可以將社會科學研究、文化傳播傳承、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優勢,轉化為鄉村文化隊伍建設的推動力,幫助鄉村打造文化陣地、營造文化氛圍、提升文化水平,帶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高校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傳播的先鋒陣地,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象牙塔,可以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廣袤的中國鄉村土地上進行傳播,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利用馬克思主義推動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鞏固和完善,提升管理治理水平和能力。
3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作用發揮的途徑
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的內涵。要借助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強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培養,不斷完善鄉村振興服務的體制機制,增強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為鄉村建設與發展提供智慧與力量。
3.1 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部署。高校的社會服務要有看齊意識,要始終與黨中央的要求對標對表,保持一致。要徹底吃透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強化目標導向,聚焦聚力,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把好服務方向。高校黨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系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關系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高校要勇于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要求與號召,拓展和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擔當,主動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要不斷強化服務社會的職能,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進行調整,利用鄉村振興促進學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進一步提升。高校要深刻認識到人才的教育培養不是自身服務于社會的唯一途徑,要基于自身的各項優勢,高效率利用好自身的知識技術和人才資源,從各方面參與社會的建設與發展[2]。
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的主體并不僅僅是處于市場邊緣的農民,那些能夠對鄉村發展和振興的激勵機制進行反應的主體都應該是鄉村振興的主體[3]。高校具有較為集中的知識技術和人才資源,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之一。要緊密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優勢,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到學校的科研課題、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各個環節,主動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職責,切實將鄉村振興戰略與學校發展結合起來,積極服務于鄉村振興,保證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更好、更快的推進[4]。
3.2 加強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
3.2.1 做好在校大學生的培養 人才是鄉村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目前制約鄉村發展的短板。高校要針對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合理增設或調整符合鄉村發展需求的專業和學科。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鄉村振興帶入思政課堂,將思政教育放到鄉村開展,帶領學生充分學習吸收鄉村振興的精神實質,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激發大學生對鄉村的向往和熱愛,鼓勵大學生投身服務農村基層。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聯合培養、派駐干部等力度,為貧困落后地區培養輸送人才。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源源不斷的培養出數量眾多、質量優良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
3.2.2 強化鄉村實用人才技能培訓 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智力和教學優勢,對農民開展基礎技能的培訓,推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組織開展種養殖、農產品加工、旅游服務等符合鄉村發展需求的各類知識或技術培訓班,選派專業的教授或技術人員,深入鄉村農戶講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推廣農業實用技術,開展一對一的指導性培訓和創業方式培訓,提升鄉村廣大干部群眾的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能。
3.3 充分挖掘高校智力資源,助推鄉村發展 成立相關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委員會,從頂層設計著手,做好政策的學習和推廣,強化全校師生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識,將鄉村振興戰略充分融入到學校各部門的日常工作中。思政教師要將鄉村振興帶進課堂,向學生做好講解宣傳工作;專業教師要利用專業優勢和科研課題,將鄉村振興帶進實驗室,將各類技術帶到鄉村;高校黨委要積極制定鄉村振興服務方案,組建相關機構和團隊。
針對目前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各類難題,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做大做強現有服務鄉村的專業,要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在不斷加強與本區域鄉村溝通互動的基礎上,根據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需要,調整自身專業設置、學科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等[5],開設適應新形勢下鄉村振興的專業。要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在學科結構、層次結構、專業設置等方面與農村經濟新興產業發展相協調。
加大技術創新攻關力度,在關鍵技術、智能裝備、環境改善、體制機制、生態安全等各方面精準發力,著力破解鄉村振興的發展難題。依托現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建設重大創新平臺,組建科學研究院等各類組織和機構,加大科研基地、服務基地等的建設,促進先進科技能夠有效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力。
高校要依托資源優勢,助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每所高校都有一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在為本校師生提供服務的同時,可通過贈送圖書、舉辦講座、組織培訓等方式為鄉村提供文化支持,推動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高校可組織師生深入基層一線,挖掘和保護農耕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協助鄉村做好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推動移風易俗,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從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推動農村的文化創新和鄉村文化的全面繁榮興盛。
3.4 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多措并舉推動鄉村振興 高校師生要做好連接高校和農村的橋梁,在將高校的人才、技術等各類發展資源引入到農村的同時,將鄉村發展的難點、難題帶回高校進行研究破解。一是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引導現有學校的人才、技術、文化、資金等資源向鄉村投入,鼓勵學校的老師走出校園、走進農村,將先進的技術、管理等資源帶到農村,帶給農民。深入調研鄉村發展的遇到問題和困難,有的放矢的破解鄉村振興中的難題。二是拓寬高校與鄉村的對接途徑。利用互聯網,線上開展涉農知識、實用技能、精神文化建設等大講堂的方式向鄉村普及科學知識。線下通過開展科技下鄉、知識咨詢、現場服務等方式,使農民的科技水平與高校保持同步,與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積極服務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大學生到農村創業。通過共建農村實踐教研基地、青年培訓中心、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將高校的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園等創新創業資源注入農村,改善農村創新創業生態,改變農村的產業結構,助力農村新行業、新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杰峰,魏久朋.十九大以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若干問題研究述評[J].新疆農墾經濟,2018(3):19-25.
[2]張素杰.新時代地方高校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探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9(2):69-73.
[3]張丙宣,華逸婕.激勵結構、內生能力與鄉村振興[J].浙江社會科學,2018(5):56-63.
[4]解濤,杜建國,許玲燕.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知識溢出實現路徑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3):478-487.
[5]李本祥.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大學生扎根農村基層策略優化[J].池州學院學報,2018(3):153-15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