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海勇


摘? ? 要: 醫學事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全球化醫療信息交流頻繁的同時,對應用型的醫學翻譯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于醫科院校翻譯專業特色打造和專業定位,本文從醫學翻譯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能力培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配置等方面,探討了專業化導向的醫學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培養合格的應用型醫學翻譯人才。
關鍵詞: 翻譯專業? ? 醫學翻譯? ? 人才培養模式
1.引言
翻譯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院校對翻譯專業本科生教學的根本目標。就授課對象而言,為培養并提高他們的跨語翻譯能力,亟須構建一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每一所醫科院校應該充分發揮校本醫學專業素養的基礎,結合醫學和外語兩種知識結構,利用自身優勢和特色定位,不斷構筑翻譯人才培養新高地,探索有利于培養醫學翻譯人才的教學模式。事實上,醫學翻譯人才培養應該立足于醫學學科平臺,探尋如何培養既熟悉醫學專業知識,又持有雄厚語際轉換能力的合格醫學翻譯人才。據此,醫學翻譯人才的培養應以語言為基礎,專業為方向,重點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能力素養、師資配置等方面建構有效培養模式,充分體現醫學翻譯人才的專業性與實用性。
2.翻譯專業設置及其人才培養要求
我國本科翻譯專業設置與納入招生始于2006年,自教育部批準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三所高校試辦翻譯本科專業以來,目前全范圍內具有本科翻譯專業培養與招生的機構已有270余個。根據翻譯專業教指委要求,翻譯專業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具有扎實的雙語基礎、熟悉漢外文化,且能掌握多種文本筆譯技能和交替傳譯技能的初級通用職業翻譯人才。該專業具體培養模式體現為扎實的雙語應用能力+熟練的雙語轉換能力+基本的相關專業知識+相應的人文素養(仲偉合,穆雷,2008)。這一培養模式強調了學生雙語知識基礎及轉換能力,但要做到嫻熟的語際轉換,雙語基礎專業知識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仲偉合,趙軍峰(2015)曾概括指出了翻譯本科專業學生不僅應在專業素質、理論知識和要求方面合格,受訓者還應具備四大優良素質,即生理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換言之,翻譯工作者理應具備豐富多元的百科知識結構,還應重點掌握雙語基礎與翻譯學三大方面的知識。
對醫學院校來說,結合校本專業知識與特色是夯實醫學翻譯人才培養基礎的首要前提。具體而言,醫學翻譯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應該結合醫學的學科和平臺,強化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醫學翻譯方向的專業翻譯人才,這就要求翻譯人才的培養高于一般的要求和標準,即在上述培養標準和要求下,還應增加醫學專業基礎知識的熟悉和掌握。
3.醫學翻譯人才培養模式
3.1培養目標
翻譯專業從成立之初,就明確提出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即:培養職業譯者(口譯或筆譯),培養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仲偉合,2010)。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在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上,明確提出了“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英漢語言及中西文化的差異,了解中國國情和國際形勢”的要求。仲偉合,穆雷(2008)指出,翻譯專業本科的培養模式體現為:扎實的雙語應用能力+熟練的雙語轉換能力+基本的相關專業知識+相應的人文素養。這一模式強調翻譯人才培養中雙語知識及應用的基礎性,雙語轉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雙語相關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也是培養的需要。作為醫學翻譯人才的培養,應結合醫學翻譯的特點和要求,在雙語能力上需強化醫學雙語的應用能力,在相關專業知識中應強化醫學專業知識和醫學跨文化差異認知。
3.2能力培養
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教指委2014年推出《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2018年頒布的《英語類專業(英語、翻譯、商務英語)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及2018年出臺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之口筆譯量表分別關于“翻譯能力”的表述如下:應學會運用翻譯基礎理論和口筆譯基本技能,使用翻譯技術和翻譯工具,合作或獨立完成一般難度的口筆譯任務及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通過對翻譯能力的表述,也就是說在翻譯人才培養上,一個合格翻譯人才應該具備翻譯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能夠在雙語轉換中完成翻譯任務,達到交流目的。韓曉(2014)認為,翻譯能力分為語言能力和知識水平。當然,語言能力在翻譯能力的培養中是基礎,一個合格的翻譯者必須具備合格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此外,翻譯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廣袤的知識水平,包括各學科專業知識、百科知識、人文知識等;基于此,合格的譯者應該具有:雙語應用和轉換能力、學科專業知識能力、百科知識能力。作為醫學翻譯人才的培養,在能力培養上,除了過硬的語言能力外,還應強化醫學專業知識及醫學的雙語轉換能力。核心在于醫學知識能力及醫學知識的英漢對譯轉換能力。
根據圖一,醫學翻譯能力的培養和構建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首先,醫學雙語能力的構建是醫學翻譯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中外醫學雙語的能力,才能為后面的醫學雙語轉換具備語言能力,但要做好醫學翻譯,當然還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并且要熟知中外醫學的文化差異,這其實也是達到翻譯準確、專業的前提。
3.3課程設置
《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明確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三大模塊的核心課程/必修課程。即語言知識與能力模塊,翻譯知識與技能模塊,相關知識與能力模塊。這三大能力模塊體現在兩塊課程體系上:雙語知識及技能和翻譯知識及技能。中國學生在具備了漢語一定語言能力的基礎上,雙語知識及技能課程主要體現在外語知識及技能上;中國學生培養醫學雙語翻譯能力,外語知識和技能課程肯定是基礎,再輔以對醫學專業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最后通過翻譯知識、策略能力實施醫學雙語翻譯。體現在課程設置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雙語知識及技能課程系列(外語知識與技能+醫學專業知識),翻譯知識與技能課程系列(翻譯理論+醫學中外雙語翻譯課程)。
從圖二可以看出外漢語言基礎加上醫學專業知識,再進行翻譯訓練,是培養醫學翻譯人才的有效路徑,相應的課程設置才能將醫學翻譯人才培養落到實處,醫學類翻譯課程的傳授和培養是保障醫學翻譯標準下醫學翻譯能力培養的關鍵,為醫學翻譯人才的培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3.4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打好學生語言和專業知識的重要環節,但要轉變教學模式,增加實踐教學和翻譯實訓。將翻譯平臺和翻譯技術融入翻譯教學中,形成以翻譯平臺軟件為輔,翻譯技術工具為支撐,建構翻譯專業本科生的課程教學。同時,翻譯專業還應該兼顧線上(online)和線下(offline)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模式,翻譯教學應該強調翻譯實踐,線下教學主要是增加學生的翻譯實踐機會,學生可以通過翻譯任務,項目管理,輔以翻譯技術和工具,比如:計算機輔助翻譯,機器翻譯等進行翻譯實踐。醫學翻譯,學生更需要大量的醫學翻譯實踐,需要借助翻譯平臺和工具提供的醫學術語庫,學生在線下進行醫學術語翻譯、醫學文本翻譯、醫學論文翻譯等,以此,學生能極大提高醫學翻譯水平。
3.5師資要求
要實現所開設課程的教學要求和質量,合格的師資是一個強有力的保障。醫學翻譯專業師資基本素養需涵蓋如下三個方面:
(1)外語專業,保證外語語言知識和技能課程的教學;
(2)醫學專業,但具有一定外語語言能力(針對醫學專業知識系列課程);
(3)翻譯專業,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針對醫學文獻翻譯系列課程)。
另外,翻譯教學團隊打造不僅需要在師資配置上下功夫,還需要在翻譯實踐活動方面充分落實到畢業設計布局上,積極促進翻譯專業學生理論知識儲蓄與實踐綜合能力的平衡發展。
3.6畢業設計(實習實踐、畢業論文、翻譯報告)
結合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和翻譯專業培養目標,在專業類翻譯人才培養上,要把翻譯服務作為宗旨,大力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翻譯實習實踐基地的建立,是作為專業類翻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為了讓學生能夠把平時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并在實踐中體現真實的翻譯實習,從事翻譯項目管理,在實習工作中提高專業能力。作為畢業設計,應做到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習實踐相結合。
校內實踐教學應加強醫學翻譯工作坊的建設,利用翻譯實訓平臺和翻譯軟件,開展醫學翻譯實踐教學和醫學翻譯項目管理、醫學翻譯術語庫建設等。同時,利用醫學院校的平臺,和其他醫學類專業做好溝通交流,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其他醫學院系師生的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翻譯工作,以及校編輯部的醫學英文校對工作中。當然,這些工作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監控。在畢業設計上,也要改變語言類學術只撰寫畢業論文的單一方式,增加翻譯專業可以用翻譯報告的方式。
校外實踐應改進校企深度合作培養模式,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實習實踐,“產學研”一體化是指高校、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互相合作,利用各自不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把教學、生產、科研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賀鴻莉,莫愛屏,2016)。該培養模式強化了翻譯作為社會服務的性質,可以和社會接軌,加入社會機構的參與,真正做到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是實現醫學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一般醫科院校都有附屬醫院,可以在附屬醫院建立實習基地,也可以和一些國內或者跨國醫藥企業、醫學類出版社、雜志社、醫院、翻譯公司建立實習基地。學生進入實踐基地以后,實行校內導師和校外實習導師雙師制指導,可以從校內校外獲取翻譯實踐能力,和醫學翻譯相關的基地實習,更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醫學翻譯能力。
4.結語
醫學翻譯人才的培養,需要依據翻譯人才的培養標準和要求,再結合醫學翻譯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畢業設計等方面根據學科專業結構培養符合醫學翻譯需求和具有醫學院校培養特色的翻譯專業人才,為我國醫學發展提供語言信息交流支撐。設置以培養學生的“醫學翻譯能力”為目標的專業化課程模塊,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整合醫學和語言教師的資源,采用多樣畢業設計,并在翻譯實習實踐上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和合作,使醫學翻譯人才的培養更能接近專業性翻譯要求,更能滿足社會醫學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Falves(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3:43-66.
[2]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06):4-8,14.
[3]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韓曉.從翻譯能力到職業能力:譯員從業能力再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01):102-108.
[5]仲偉合,趙軍峰.翻譯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2):289-296.
[6]賀鴻莉,莫愛屏.翻譯本科專業實踐教學調研報告[J].中國外語,2016,13(2):4-11.
[7]仲偉合.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與原則[J].東方翻譯,2010(01):10-14.
[8]彭青龍.論《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特點及其與學校標準的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1):109-117.
[9]肖維青,馮慶華.《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解讀[J].外語界,2019(05):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