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釗 王瀅
摘? ? 要: 生命,是幼兒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師幼互動的靈魂所在。生命哲學對當代精神生命的積極關注,為師幼互動中對生命問題的關注提供了新的視角。師幼互動中,個體生命具有雙向生成、綿延創造、和諧共振等特性。針對師幼互動中對個體生命的生成潛能被扼制、生命的直覺沖動被遏抑、生命的心靈碰撞被消減等異化現象,強調回歸生命原點,遵循自然的生命生成、開啟能量的生命沖動、引發和諧的生命共振,是師幼互動對生命本質的呼喚。
關鍵詞: 生命哲學? ? 師幼互動? ? 生命回歸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國內外的哲學家對生命的思索從未間斷,關于生命話題的研究范疇逐漸拓展并不斷延伸至教育領域。師幼互動作為教師和幼兒之間雙向交互的重要體現,關注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的共同發展已然成為時代的重要課題。主體生命與師幼互動共存相生,生命是師幼互動的歸宿,師幼互動是生命的外在形式,借助這一過程充分實現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碰撞和影響,并推動生命之流不斷向前。師幼互動與其他形式互動的根本區別在于教師和幼兒之間并非機械地相互交流,具體表現為精神層面有靈性地相互共振[1](19-20)。在幼兒與教師的心靈互動中,幼兒精神生命正以微妙的力量不斷實體化,并借以擁有完善的精神生活[2](47-48)。然而,當前的師幼互動,存在一些問題。生命哲學為解答師幼互動中生命的異化與回歸,提供了新的思路。當前,我們強調師幼互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不斷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
一、生命哲學視域下師幼互動中主體生命的應然特征
發微于十九世紀末的生命哲學立足于批判科學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將研究本體轉向神秘莫測的生命。叔本華在改造康德哲學的基礎上,將主觀意志推向了哲學的邏輯起點和歸宿。尼采的權力意志開啟了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潮,促成生命成為世界的本質。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始于時間走向綿延,時間在綿延的生命之流中創造性地推動心靈的生發,使生命回歸自由意志[3](11-13)。西方生命哲學家對生命的高度關注,不斷追尋生命的超越與完整,喚醒了整個時代對精神生命的反思。個體所擁有的生命是師幼互動的原點,關懷幼兒的生命是師幼互動的人文價值需求,實現生命的完滿自然是學前教育的終極追求。借助生命哲學視角,可以窺見師幼互動中主體生命的基本意蘊。
(一)生命的雙向生成性
生命的生成性是生命哲學極力推崇的重要特性之一,生命在永遠流淌的河流中不斷前行,完成內在精神的自主生成。教師和幼兒之間通過持續的交往互動,生命之間建立民主同等的雙向性聯系,借此影響和促進教師和幼兒的生成性發展。師幼互動是一個非線性的、動態交往的發展過程,教師和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從中不斷汲取精神力量并積極促成自我生成。師幼互動中教師和幼兒的生成發展可能指向不同的目的地,但終歸于實現自身的完整。教師在不斷互動中體驗生命的流動、變化與發展,理解幼兒生命的活力所在。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感知生命涌動的力量,汲取外界積極的生命能量,根據獨特的生長軌跡不斷向前成長。師幼互動中生命交往不斷發展變化,教師根據具體的互動環境,制訂適合幼兒生命生長的方案,推動生命生成發展。教師和幼兒通過雙向互動共同構建獨特、豐富并充滿自由的生命成長與體驗過程,最終促成主體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
(二)生命的綿延創造性
生命的創造性是生命的本質所在,是生命之不斷超越與發展的源泉。時間走向綿延需要創造,創造是綿延的終極目標,生命在走向綿延中永無止境地生成、改變、創造和發展。師幼互動中個體生命在連續不斷的伸展與突破之中,實現自我意識的超越發展。互動下的生命個體流淌在綿延的人生長河之中,源源不斷地創造驚喜,促使其打破界限并超越自我。教師作為不斷成熟的個體,同幼兒于特定情景下相互作用,在直覺、經驗、感性中進行無限的創造。教師作為正在認識的人,又處在認識的無盡可能性中,促使其精神生命實現自我超越[4](5-6)。幼兒從最初處于未知、懵懂、混沌的狀態,借助與教師的積極互動,無意識推進生命內在潛能的積極開發。正是基于教師對幼兒生命的尊重,幼兒對教師生命的向往,二者相互支撐并推動生命沖動前行的進程。在幼兒園中師幼交互作用下,主體生命在存在中變化,在變化中創造,在創造中延綿。
(三)生命的和諧共振性
在絢麗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內在精神完全一致的生命個體,生命在和諧共振中產生無限可能性,推動世界走向和諧、統一、完整。幼兒園作為幼兒生命棲息與發展的重要場所,能為幼兒提供發展的無限可能。幼兒作為單獨的生命個體,不僅要與教師進行連續的交流互動,還要與同伴進行對話合作。師幼之間的和諧溝通推動教師深入思考單個生命的獨特性,在體驗中反思生命的差異,汲取生命的內在力量,促進生命的協調完善發展。師幼生命與生命之間碰撞共振,相互影響促進個體的和諧完整發展。生命之間迸發的靈感,為生命的進化帶來新的契機。每個生命都可能帶有獨特的創造意志,在和而不同的精神互動中,不斷找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師幼互動下生命間的持續沖動,使生命走向共榮,在彼此碰撞和影響之間達成和諧一致。不同形式的生命互動,不斷推動生命突破形式的束縛,達到物我和諧,最終提高主體生命的質量。
二、師幼互動實踐中主體生命的異化現象舉隅
要充分實現師幼互動的重要功能,實踐中應當聚焦于幼兒個體的生命沖動,尊重個體生命生長的內在精神要求。結合生命哲學視域審視當代師幼互動下對個體生命處境的漠視或關照不足,實踐中存在師幼互動盲目追求互動的質量而忽視生命的內在潛能等異化現象,自然導致個體生命的靈性被壓抑等后果。
(一)非對稱的對話:生命的生成潛能被扼制
在師幼互動過程中積極建立引導與回應的對稱性互動,有利于充分實現教師與幼兒之間精神生命的會話[5](9-10)。同時,對稱性的交流互動能夠推動教師和幼兒在交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生命的主體性價值。在當前學前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更傾向于教師,教師擁有話語的絕對主導權。在這種非對稱的互動中,教師極易忽視幼兒自身生命內在生長的需求,自然不利于幼兒在互動過程中吸收足夠的能量。因為互動下正在生成發展的生命隱藏無窮的可能性,幼兒內隱的潛能需要教師的開發。失衡的互動下,教師拒絕傾聽幼兒的心聲,蔑視生命的發展空間,幼兒生長的多維環境可能性受到破壞。教師在互動中沒能深入挖掘生命生成多種形式的可能,會阻礙其生命繼續突破發展,壓制自我的發展可能。在這種師幼互動條件下,生命能量的不對稱易使教師自我滿足,于無形中扼殺幼兒生命的內在可能。個體生命不斷生成的過程被迫打斷,不利于幼兒生成的全方位發展。
(二)高支配的互動:生命的直覺沖動被遏抑
師幼互動過程的實質是感性與理性生命、教師與幼兒生命之間不斷溝通、交流與碰撞并逐漸走向統一的過程。師幼之間和諧的對話交流,為生命建造自由創造的空間,促進師幼雙主體實現自我超越。同幼兒教師相比,幼兒的生命能量相對較弱,在互動過程中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使教師自然成為互動過程的主導者。教師一旦作為控制者,必然對互動的過程進行全面監視,導致幼兒不符合預期的反應與對話被教師拒絕。幼兒作為互動的生命主體,其反應被教師所支配和控制,自我創造性被壓制[6](12-13)。教師高控制下的互動,生命被復制—粘貼—復制,不僅幼兒自身生命的生機活力消失,教師的生命進化也遭受破壞。模式化的機械互動使互動浮于形式化,生命按照教師既定的軌道前行,在這一過程中生命的價值黯然失色。生命的沖動是生命變化發展創造的原動力,師幼互動中對生命靈動性的碾壓,必然使幼兒缺失生命的底色。
(三)單向性的交互:生命的心靈碰撞被消減
教師與幼兒的交互作用理應是雙向性的,總是具有一定目的并指向對方生命。積極實現教師與幼兒的雙向共鳴,能夠促進二者精神能量的相互交換,共同推動生命的完全發展。目前幼兒園內的師幼交往往往為單向性互動,缺乏師幼雙方共同的內部精神層面的交往。一些教師片面追求互動的高質量、高效率、高目標,忽視互動的初衷,導致師幼交往過程缺失生命的共振。在單一化的師幼交往中,幼兒和教師喪失積極互動的精神生命,被動接受來自對方的信息。教師或幼兒任意生命主體積極互動的缺失,極易使互動的過程遺失生命的互動價值,消減了生命互動下的無限可能。各不相同的生命之間意志的交互,是“生命直面生命”的對話,推動生命走向下一個發展階段。師幼互動下的單向對話,不利于生命之于生命的思想、情感、信念的碰撞。
三、師幼互動中主體生命的回歸路徑——基于生命哲學視角
認真審視當前師幼互動下生命的生存環境,結合對個體生命的意志和精神遭到藐視及靈動的生命走向異化現象的分析,主張以生命哲學為視角,以生命為本位,回歸生命本體,追尋生命價值應當成為有效促成師幼互動的基本立場。
(一)遵循自然的生命生成
師幼互動下個體生命的生長具有多方面的可能性,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能。教師在互動中應給予幼兒足夠的話語權,推動幼兒個體生命積極向上發展。尊重幼兒生命的生長規律,及時調整互動的方案及策略,使互動符合生命的生成,促進生命自然向前進化。教師應當適度引導幼兒生命的生長意志,從每一位幼兒生命的獨特節奏出發,發掘生命多元可能[7](3-4)。教師的指導應能增強幼兒的主體意識,激發幼兒向上的精神生命,推動幼兒個體的生命體驗,形成生命自覺,走向生命的多彩實踐。積極關注幼兒生命的內在需求,支持幼兒意志的多元性,尊重其主體地位,充分給予生命發展的自由。幼兒與教師的生命是平等共生的,在促進幼兒生命不斷生成的同時,應關注教師生命的進一步生成,突破自我生命的限制。在生命化的師幼互動下,依照師幼個體生命的自然發展規律,師幼雙方生命互動、互融而共同生長。
(二)開啟能量的生命沖動
個體的生命沖動是個體自我發展與創造的動力源泉,推動個體生命在綿延中不斷創造、更新、再創造。師幼互動中師幼的生命通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促使雙方持續地自我創生新事物。師幼互動作為促進幼兒生命成熟的特殊活動,目的是引發幼兒內在的能量沖動,使生命走向永無止境的發展變化之流。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感知個體內向的生命能量流動,探尋自我生命成長創造之路。對有意志的幼兒來說,生命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互動介入幼兒生命的存在,促進生命在變化中實現飛躍創造。教師在關注幼兒生命知、情、意等方面發展需求的同時,不斷引導幼兒生命發展的多樣性、整全性、創造性等潛能,為生命沖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8](9-10)。教師個體生命在互動中成全幼兒生命的沖動發展,啟發幼兒生命的自我創造意識,同時成全自我生命,實現自我生命的完善超越。
(三)引發和諧的生命共振
教師和幼兒分別作為單獨的生命體,有獨特的個性存在,但彼此之間又緊密聯系、和諧共生。師幼之間的交流互動使雙方之間存在情感、意志、能量的互換,在相互交往活動中實現精神生命的高度協調。教師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引導雙方實現生命的精神交互,促進幼兒精神生命的科學發展,喚醒個體生命的直覺沖動。借助師幼互動推進師幼心靈的融合碰撞,使教師體驗幼兒的生命靈性,使幼兒感受生命的巨大能量。教師作為幼兒生命的引路人,指導幼兒與多種生命之間互動溝通,推動幼兒生命與不同形式生命體之間的合作,點燃生命與生命之間碰撞的精神力量。借助互動師幼彼此尊重對方的生命,在雙向動態的對話中交換不同的生命體驗,建構師幼雙方諧和共生的生命互動空間。借助互動師幼雙方在永恒的生命共振中不斷吸取對方生命的正向能量,同樣積極助推實現個體生命的協同超越發展。
參考文獻:
[1]南鋼,郭文霞.論師幼互動[J].基礎教育,2012,9(5).
[2][意]瑪麗亞·蒙臺梭利[M].馬榮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光明.從時間走向綿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
[4][德]西美爾.生命直觀[M].刁承俊,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5]田方.師幼互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4,30(4).
[6]夏夢,陶嘉欣,張晉.生命特性在兒童教育中的疏離與回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9).
[7]宋敏.異化與回歸:生命哲學視域下兒童教育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7).
[8]高成.師生交往的現實審視及其重構——基于生命哲學的視野[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