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玲 李思譯
摘? ? 要: 農村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是影響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人類學有獨特的研究理念及方式,能夠為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研究帶來新視角。本文分析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薪資待遇、制度保障、職業認同等現狀,從人類學視野出發,提出改善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的建議。
關鍵詞: 人類學? ? 農村幼兒教師? ? 生存狀態
農村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不僅影響農村幼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會影響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從而影響農村幼教的發展。生存狀態可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綜合考慮,“生存狀態指在日常物質和精神環境及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人們表現出來的各種生活形態”[1](28)。人類學研究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人文關懷意蘊,為審視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提供了新的視域。從人類學視野探析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深入了解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的實際情況,了解農村幼兒教師的實際需求,更全面地了解文化、經濟等因素對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的影響,為改善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提供參考。
一、人類學理論簡析
“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及其生活方式的一門學科”[2](1)。人類學以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的本質,關注個人成長與發展,有著獨特的研究理念。人類學有不同的分支,如教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等,教育人類學以人類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及問題,將教育現象及問題與文化、政治、經濟、歷史等廣泛地聯系起來;歷史人類學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無歷史背景的,在研究中注重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哲學人類學是從人的本質與發展的角度,研究個體的成長問題。人類學對人的本質、命運、行為動力和目的等有獨特的見解,關注人的主體性,關注人的自由與超越。人類學還有獨特的研究方式,如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是指研究者深入被研究者所生活的領域,了解被研究者所特有的文化背景、行為習慣等,獲取全面又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以增加研究的真實可靠性。人類學研究的顯著特征之一是“整體性視角”,注重多方面的“背景分析”,將研究對象置于人類及社會文化整體中進行全景性的觀察,用系統的觀點分析問題,分析問題時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得出整體性的結論。
二、一些農村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
(一)專業水平相對較低。
農村幼兒教師主要來源是中、高職畢業的學生,甚至有的教師只是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有的是從小學轉崗而來的。“轉崗幼兒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不適應。具體表現在心態不適應、專業知識不適應、專業技能不適應、人際關系不適應等”[3](120-121)。不難看出,這些農村幼師總體水平不高,存在學歷較低、專業知識欠缺等問題。
由于師資缺乏帶來的忙碌,加之農村許多民辦園不愿在教師培訓上投入太多等,農村幼兒教師外出觀摩活動的機會較少,不能及時學習先進的幼教理念。雖然也有農村幼兒教師培訓等活動,但只有個別教師接受培訓,培訓內容多為普適性的幼教理念,針對性不強。培訓通常會對參與培訓的教師事先做預設,假設教師們在哪些方面較為欠缺,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學習,在未經深入調查的情況下,單方面的預設參訓者的需求,往往不切合實際,導致培訓成效不明顯,教師們往往在培訓結束后很難將所學理論用于實踐。再加上,農村圖書室書籍較少等現實條件,教師們慢慢忽視自身的專業成長,停滯不前。
(二)薪資與工作量不相匹配。
由于農村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交通不像城市便捷,環境、基礎設施等都較為陳舊,一些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不愿來到農村從事幼教工作,造成農村幼教師資缺乏,懸殊的師幼比例帶來的后果,自然是教師工作量增大。“師幼比過高直接導致教師工作負擔非常沉重,往往一個教師要面對至少50名幼兒,既要承擔教育工作,又要承擔保育工作,整天都與幼兒待在一起,繁重的保教任務使她們工作強度超負荷,精神處于緊張狀態”[4](59)。許多農村幼兒的父母會外出務工,有些幼兒由年邁的祖父母照顧撫養,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加大了難度,有些農村幼兒教師一個人負責一個年齡班,工作繁忙。
然而,農村幼兒教師的薪資并沒有因為工作量的繁重而高于其他行業,有的教師表示,僅依靠幼兒園的基本工資不易維持物質生活,必須利用寒暑假做些零工以維持家庭支出,某些教師辭職去外面打工。“調查顯示,農村幼兒教師工資待遇普遍偏低,特別是一部分教師的收入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消費支出的需求,一半以上的教師對當前的工資待遇滿意度較低”[5](210)。農村公辦園由于僅有少數教師有編制,多數教師與園方僅僅是聘任關系,因此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農村民辦園由于各方面制度不夠完善,一些民辦園教師缺乏福利。
(三)職稱評定等制度尚不完善。
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發展與改革中是較為薄弱的,雖然近幾年我國已出臺了許多有關學前教育發展方面的政策文件,有效推動了學前教育各方面的發展與完善,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占總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較小,對農村幼兒園的經費投入遠不如城市幼兒園多,這也是導致農村幼兒園教學硬件不完善、教師培訓經費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農村幼兒教師生存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制度是主要的”[4](58)。由于自愿到農村從事幼教事業的教師較少,教師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在職教師又缺乏相應的職稱評定制度及獎懲制度,在福利保障方面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師編制、教師準入制度、職稱評定、福利保障制度、獎懲制度等方面都需要完善。
在幼兒園管理方面,有些農村幼兒園的管理層是由小學轉崗教師擔任的,小學轉崗教師可能對小學階段的管理方式方法掌握較多,缺少幼兒園教育教學、幼兒園管理方面的知識,會將管理小學的那一套運用到幼兒園管理中,難免呈現出小學化的傾向。
(四)職業認同感不強。
近年來,幼兒階段的教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一階段教育對于幼兒一生發展將產生長遠影響,一些家中有孩子或即將迎來新生命的年輕父母們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學習有關方面的知識,但這并不能避免許多人仍然不了解學前教育。農村較為偏遠,信息較為閉塞,加之幼兒家長大多從事務農、外出打工等方面的工作,幼兒多由祖父母撫養,大量工作占據他們的時間,以致幼兒家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如何科學育兒,祖父母普遍認為幼兒來上學,就應該學習寫字、拼音等內容,幼兒教師長期處于這樣的壓力之下,雖然自己了解幼兒園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但苦于壓力不得不順從家長的需求。
在農村從事幼教的教師,除了面對來自學校管理層、家長所要求的小學化傾向的教育理念外,在自身專業成長上也得不到滿足,再加上待遇低、社會地位不高等,難免出現職業認同感低和職業倦怠感,影響工作積極性和幼兒教育質量。
三、人類學視野下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的改善建議
(一)提供貼合實際的培訓,鼓勵教師自主發展。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式,指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長時間共同生活、相處,并真正融入被研究對象的文化場域中,了解被研究對象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獲得既真實又全面的第一手資料,能夠有效增加研究的真實性、可靠性及實際性。田野調查對于開展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富有啟發性,培訓活動的組織方應采用田野調查了解農村幼兒教師的學習需求,增加培訓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為了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幼兒園應創造條件,采取措施。“各農村幼兒園要創造條件讓不同學歷水平、不同年齡階段教師都能在專業素養方面有所進步,將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工作落到實處”[6](31)。教育人類學關注成長中的“人”,關注個體的發展,注重人的自我重建能力,個體的發展應該不斷地超越自我。農村幼兒教師應有主動發展的意識,充分發揮自主性與探索性,能夠在一日活動中保持對教育的敏感,并且能夠對一些教育現象及時地反思,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此外,在參與培訓活動時,應積極主動地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工作實際相結合,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二)關注教師真實生活世界,給予更多的實際關懷。
“教育人類學作為研究人、社會與文化的學問,如何揭示人生命生活存在的價值意義是其重要歷史使命”[7](44)。從人類學生命價值立場的視角出發,關注教師真實生活,注重教師的教學生活向生命化方向發展。基于農村幼兒教師數量較少、師幼比例懸殊等實際情況,有關部門應引以重視,提供合理的優惠條件吸引更多專業教師加入,定向培養一部分人才以補充、壯大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合理安排教師工作任務,適當給予教師休閑放松的時間,組織安排一些文化活動豐富教師的文化生活,增進教師的情感交流。
教師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社會角色,但教師們除了教師這個角色以外,在社會中同樣扮演其他的角色,他們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需要維持自己的生活。然而,調查研究發現農村幼兒教師的薪資待遇并不可觀,因此,有必要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薪資待遇,改善其生活狀態,增強工作滿意度。
(三)完善相關制度,促進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人類學的整體論注重在研究教育現象時將它與當地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經濟狀況等因素聯系起來,從而更全面地考察問題。在上述現狀分析中已經發現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等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自身這一層面的問題,還存在制度的完善、管理層的科學決策、當地文化背景、物質條件等方面的問題。
學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政府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主要承擔者,理應承擔起相關的職責,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在學前教育的發展上,應盡快完善農村幼兒教師的福利保障、職稱評定等有關制度;加強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滿足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從而減緩教師的流動性,穩固師資隊伍;增加教師外出學習的經費,使教師有更多機會提高專業素質;逐步增加對農村幼兒教育的經費投入,使農村教學硬件設施不斷更新與完善,確保農村幼兒園有安全的辦學場所。至于幼兒園內部管理層面,應讓真正懂幼兒教育的人管理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幼兒園要進一步完善教師職工代表大會,讓處于一線的教師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將實際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提出,從而提高管理層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四)堅定職業信念,爭做科學幼教的傳播者。
人類學研究強調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強調文化的背景分析,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幼兒教師的職業信念有助于消除職業倦怠,增強職業認同感,并使其積極投入工作,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幼兒教師是一個極其需要堅定信念的職業,堅定的不僅是正確的專業方向,還需要堅信自己從事的幼教一定會迎來屬于它的曙光。農村幼兒教師在面對家長的質疑、不理解時,或遇到幼兒家長要求向幼兒教授拼音、寫字等內容時,有責任也有義務向家長傳播正確的幼兒教育觀。農村幼兒教師應運用學到的專業知識,幫助、引導幼兒家長理解為什么在這個階段不要求幼兒學習拼音、寫字等內容,更多地鼓勵幼兒自主探索,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讓家長了解幼兒教育,取得家長更多的信任與支持,并真誠地邀請家長加入合作隊伍,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總之,農村幼兒教師肩負著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使命,照顧好幼兒的一日生活及開展好幼兒園教育活動是其不容推卸的職責,農村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應引起重視。為農村幼兒教師創造更好的教學與生活環境,提供支持與幫助促進他們專業成長,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增強職業認同感,使其愿意長期從事幼教,提高農村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秦旭芳,孫雁飛,譚雪青.不同辦園體制下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J].學前教育研究,2011(10).
[2]袁同凱.教育人類學簡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3]張地容.農村轉崗幼兒教師的生存困境與出路[J].教育評論,2015(10).
[4]周建平.農村幼兒教師“弱勢化生存”:制度根源與破解思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5).
[5]孫彥.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與專業發展的調查與分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6]楊莉君,周玲.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的研究——以中部四省部分農村幼兒教師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0(5).
[7]張曉文,吳曉蓉.鄉村教師生活世界遮蔽與回歸——基于教育人類學生命價值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