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樂松
摘? ? 要: 我國的旅游產業國際化發展急需大量既有扎實旅游管理專業理論又有較強英語交際能力的高素質“英語+技能”復合型人才。高校旅游英語教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實踐性和跨文化性。本文首先闡明了高校旅游英語的特征,針對旅游英語教學中“教”與“學”存在的問題,從人才培養目標、教材開發及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優化策略,為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提供一些具有實際價值的建議和幫助。
關鍵詞: 高校旅游英語? ? 教學優化策略? ? 教學現狀
我國的旅游產業國際化發展急需大量既具有扎實旅游管理專業理論又有較強英語交際能力的高素質“英語+技能”應用型人才。然而既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又精通旅游英語的從業人員的相對匱乏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旨在使學生熟練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國際旅游慣例和旅游英語服務技能,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此,基于新時代“互聯網+”旅游業發展需求對高校旅游英語課程進行信息化改革成為必然。
一、高校旅游英語課程特征
相比其他專業英語課,高校旅游英語是一門以旅游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實用型英語,包括旅游學英語、導游英語和飯店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ESP)范疇,著重培養學生在職業情境中專業語言應用能力,強調語言的實用性與行業導向性,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豐富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而且具備較強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專業性、實踐性突出。高校旅游英語分為旅游英語、旅行社英語、導游英語和酒店英語四大板塊,具有專業化程度高、知識遷移度強的特點,內容涵蓋迎接賓客并致歡迎辭、旅游與導游、乘車前往酒店、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景點介紹、餐廳就餐、購物體驗、文化娛樂、應對突發事件、處理投訴、送別賓客并致辭等方方面面,涉及國內外旅游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古跡、風景名勝、世界遺產、宗教文化、建筑、旅游商品、風俗民情及特色餐飲等,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與大學英語不同,旅游英語主要服務于旅游行業,教學內容以旅游英語知識為基礎,學習旅游相關專業知識、專業詞匯和表達方式,強調學生旅游英語口語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提高,專業實踐性更強,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溝通和交際突出跨文化性。高校旅游英語的專業知識面覆蓋面廣。一是旅游目的地的風土人情,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民族、宗教、風物特產、文化藝術、建筑園林、旅游景點等;二是相關涉外旅游常識,包括旅游交通、貨幣、通訊、衛生檢疫、法律常識、時事熱點話題等。因此,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既要導入異民族的文化的深刻內涵,又要突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特色。只有掌握兩種文化的特征和差異,才能在交際活動中掃除文化上的障礙,獲得更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二、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老套,學生缺乏興趣。整體而言,高校旅游英語教學采取“上課教師講理論知識+少量課堂練習+課后作業+期末考試”的“填鴨式”“滿堂灌”單向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往往采取翻譯法教學方法,重點講解語法知識、詞語搭配、句型分析等,教學設計缺乏新意,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率低,忽視對學生語言職場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師生缺乏良性互動,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目標及學習信心,導致其在后續的實習實訓中失去興趣。
(二)教材開發滯后,忽視本土文化的融入。高校旅游英語教材開發滯后且內容固化,無法體現“互聯網+”背景下旅游行業的新動態和新變化,無法與行業崗位需求有效對接,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旅游英語教學雖然融入了大量專業詞匯和知識點,但在內容上缺乏系統更新,沒有體現旅游英語的實用性與專業性。有些教材盡管強調了旅游英語的實踐運用,相關模塊練習卻沒有與時俱進。再者,長期以來高校旅游英語課程側重講授西方文化,教學內容設計和課程安排重點圍繞西方文化進行,缺乏中華文化的融入,學生缺乏足夠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訓練,很難對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和淵源有深入領會。
(三)教學偏重理論,實踐教學不足。目前高校旅游英語教學與行業崗位需求脫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側重對英語語言知識的講解,數字資源匱乏限制了教師開展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無法通過課堂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知識和職業技能,無法激發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與此同時,旅游英語實踐教學不足且設備落后,學生交流演練缺乏真實情境,學習內化促進機制不足。教師不能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化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組織切實有效的實踐實訓活動。
(四)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忽略學生應用能力考核。目前高校旅游英語課程評價的主要方式是終結性的筆試考核,涉及旅游專業相關理論知識的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70%,主要考查學生的英語語法知識與閱讀理解能力,無法運用英語完成特定工作情境中的任務,忽視對學生在工作情境中英語聽說能力的考核。如此,提高旅游英語口語表達與實踐能力大多被忽視或流于形式。在此考核評價標準的誤導下,學生偏向語法詞匯的學習,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突擊方式應付并通過考試即可,完全忽視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的考核。
三、高校旅游英語混合教學優化策略
混合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環節進行重新整合和設計,將學生的參與性、實踐性作為教學主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自信心。教師由過去的“講授人”轉變為“導學者”。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校旅游英語旅游英語是旅游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專業課,最終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旅游專業英語語言知識和服務技能、精通旅游相關業務、通曉國際規則、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在國際化背景下開展工作的合格人才。為此,旅游英語教學要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旅游管理專業特點和旅游英語的實際需求,合理設計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二)以工作過程為主線項目化開發課程內容。開發一套好的旅游英語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強化學習效果的關鍵。首先,邀請行業專家共同創新開發設計課程體系,將旅游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知識理論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以工作過程為主線項目化開發課程內容,設計機場(車站)賓客接送、景區(點)導游講解、酒店預訂與辦理入住/離店手續、游客投訴受理、機場海關及移民檢查等教學模塊/項目,讓學生在一系列任務完成中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融為一體,有效培養學生旅游英語的職業能力。其次,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自然景、人文景觀、法律法規、居民的價值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等知識的同時,積極傳遞和表達我國本土優秀文化,包括中國古代思想流派、戲劇、書法、繪畫、園林建筑、飲食文化、中醫和中華武術等主題內容,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實施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混合式教學。職業能力本位的混合式教學基于情境認知理論,是一種借助多媒體表現形式、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真實場景下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就業和工作所需的能力。具體做法:(1)課前線上自主學習、提出任務。教師事先分享給學生項目化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課件和教學輔助資料,營造模擬職業氛圍,以音頻、微課視頻、動畫等表現形式,通過微信群向學生下達課程學習任務,包括工作流程和旅游主題相關的專業詞匯、句型、短語等,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完成相關任務。(2)課中線下實施任務、知識內化。教師圍繞工作任務情景首先進行示范講解,利用教學實驗設備模擬、提供生動的實踐場景,創設大量的語言實踐環境和機會;教學環節包括句型操練(Pattern Drills)、情景對話(Situational Dialogues)、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s)、完成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角色的扮演( Role-Play)等,將課本的知識內容轉化成真實的旅游行業工作場景,實現專業知識向職業能力的轉化,實現語言的有效遷移,期間教師全程進行指導和糾錯。(3)課后教學反思、技能提高。主要包括配套視頻學習、知識拓展、習題測試、成果展示等內容,采用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方式。教師點評學生的綜合表現,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同時補充完善課程資源。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意見反復訓練,直到知識鞏固為止。
(四)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高校旅游英語教學實踐體系主要包括校內仿真模擬導游訓練、校外實習基地教學實踐及跟崗實習。首先,高校要營造科學規范的校內“仿真模擬導游——模擬景區/景點講解實訓——模擬導游實訓”信息化實踐教學環境,建設模擬旅行社實訓室、模擬導游實訓室,讓學生進行仿真訓練。其次,與合作旅行社、景區、高星級酒店簽訂工學結合協議,讓學生走進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體驗和學習,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掌握旅游行業基本的職業技能和服務技巧,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完美結合,為今后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構建以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機制。摒棄單純依靠書本知識的考核方式。高校旅游英語課程考核重點放在學生的旅游英語口語表達及實際運用上,綜合體現學生旅游英語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采用強調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60%分值比例)和終結性評價(40%分值比例)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其中,形成性評價分為兩部分,包括口試(40%,主要考核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聽、說能力,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和協調能力等)和課堂評價(20%,側重考查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完成項目任務、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課堂作業完成、在線學習等環節)。終結性評價(40%)根據課程教學內容,以期末閉卷考試方式進行,盡量避免出現“死題”,增加“活題”,考試題型包括閱讀理解、詞匯與結構、英漢互譯、完成情景對話、應用文寫作等,重點考查學生在完成相關旅游工作任務時所需的讀、寫、譯專業知識。
四、結語
為了培養更多能夠勝任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高素質合格人才,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應當確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開發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的項目化教材和教學內容,采取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混合教學方式,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機制,全方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技能,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金燕.混合教學模式下微課開發與應用研究——以《旅游英語》購物章節為例[J].2019(08):46-47.
[2]張昀.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ESP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8(51):80-82.
[3]柳曉江.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7):198-199.
[4]阮芳,鞠喆.旅游英語教學中的職業能力培養探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05):194-194.
[5]王晶晶,王瓊.ESP視域下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探析[J].海外英語,2019(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