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峰
2013年,我作為江蘇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肩負重托、使命和責任,滿懷激情壯志,開始了三年援藏歷程。援藏期間,在拉薩教體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任上,我牢記初心使命,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擔當、誠摯的為民情懷,踐行弘揚“老西藏精神”,堅持真情援藏、奉獻援藏、科學援藏,結合西藏實際,聚焦問題導向,致力于推進教育脫貧,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援藏工作雖已結束,但援藏經歷使我提升了境界,增強了黨性,磨練了意志,猶如一朵盛開的格桑花,鐫刻在我記憶中,永遠照亮著我生命的旅程。
習近平總書記說:“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西藏位于祖國邊陲,處于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最前沿。作為一名教育援藏干部,我深感責任重大,首先必須從自身做起,保持清醒頭腦,站穩政治立場,在反分裂等原則性問題上,始終做到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又要積極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中央全會、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委重要會議精神,深入領會中央治藏方略,深刻認識西藏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準確把握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為做好援藏工作打下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2013年,作者(中)到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南京希望小學調研
同時,我主動融入拉薩工作生活,盡快熟悉情況,與當地群眾聯誼交友。我深知民族團結之基在于“融合”,而“融合”之要在于藏漢民族之間的情感和文化認同。三年來,我堅持與西藏同胞共居、共學、共事,視他們為親人,主動向他們學習,學藏歌、跳藏舞、知藏情,切實做到生活上適應、情感上貼近、文化上融入,用真情融洽和諧民族關系。雖久別難見,但我與工作生活中結識的很多藏漢族朋友,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在藏期間,我深切感知群眾冷暖,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我來拉薩教體局時,局里還沒有食堂。家近的職工要回家做飯,家遠的職工只能在外面飯館或別的單位吃飯“打游擊”,很不方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積極聯系協調,爭取政策支持,籌措資金改建了一座食堂,方便了職工就餐,群眾十分滿意,更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由于西藏高寒缺氧導致的失眠、頭痛、氣喘等高原癥狀一直困擾、折磨著我,但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告誡、激勵我要克服困難、不辱使命、勇往直前。在領導同事的關心幫助下,我克服畏難情緒,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的老西藏精神,保持“無私奉獻、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克服“缺氧關 ”“習慣關”“工作 關 ”“文 化關 ”四大關,與各種高原癥狀抗爭,努力適應當地工作生活環境。
援藏期間,我全力投入工作,勇于擔當負責。除了援藏工作,還積極承擔維穩值班、干部駐村、結對幫扶、指揮部管理等方面工作。2014年4月,江蘇援藏指揮部把建設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列為當年“援藏一號”項目,要在4個多月期限內配齊價值5000多萬元的教學設備,確保按時開學。指揮部將任務委托給江蘇省教育廳,又將協調前后方的重任交給了我。面對艱巨繁重的任務,我統籌安排,密切跟進工程進度,積極協調相關單位,全程參與方案設計、采購招標、質量監督、產品驗收等環節,全力做好服務保障。為了保證項目質量,我連續4個多月堅守在學校工地,尤其是在設備進場驗收期間,更是每天泡在學校施工現場,走遍學校每個角落,并堅持24小時不關機,確保萬無一失。由于工作壓力大、工期緊,再加上高原反應,我的失眠癥狀加重了,但工程一旦延誤,將影響2000多名學生開學上課,我不敢有半點懈怠,只能服用安眠藥改善睡眠。那一年暑假,愛人和女兒來拉薩看我,我卻沒時間陪伴,她們開始還有點情緒,后來看到煥然一新的校園,很快就理解了。親人的關愛支持是對我最大的精神慰藉。
拉薩教育正面臨著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但限于資金短缺,很多基礎設施設備達不到現代化標準。為此,我積極協調爭取資金,改造了拉薩市電教館網絡實驗室,建設了拉薩江蘇中學錄播室,為拉薩教體局配備了部分辦公設備,為拉薩柳梧高中教師配備了40多臺辦公電腦,有效改善了辦公辦學條件。為提升拉薩教師隊伍素質能力,對拉薩教育系統2000多名管理干部、教師進行了業務培訓,組織開展6批次江蘇專家送教進藏活動和8批次拉薩教師赴江蘇培訓活動。針對2014年江蘇首次選派的108名援藏教師,通過座談、調研等形式,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并多次與市政府分管領導和有關部門匯報協調,協助市委組織部制定援藏教師相關待遇政策,從制度上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教育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舉措。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十分重要,教會學生一技之長,提高就業能力,就會帶動一個家庭脫貧。為此,我將西藏教育的“短板”——職業教育作為援藏重點,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探索西藏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助力脫貧攻堅。
2013年,我來到距離拉薩市區160多公里的林周縣旁多鄉日布村,與尼瑪一家結對認親。從與尼瑪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西藏農牧民群眾的真實想法,他們希望孩子將來上大學當公務員,收入高還體面,不愿意讓孩子上職業學校,從事技能型、服務型行業。為什么他們不鼓勵孩子學技術?為什么許多農牧民家里貧困,卻很少出去打工做生意?制約西藏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我查閱大量文件資料,鉆研相關著作文章近百部(篇);行程5000多公里,深入基層學校調研,利用各種機會與藏蘇兩地政府部門、專家、教師、學生、企業家、農牧民等交流探討。在此基礎上,關于解決西藏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思路逐漸清晰。為了抓好落實,我選擇以課題研究形式,推動將西藏職業教育發展專題研究列為拉薩市政府重大課題。面對研究成果少、一手資料缺、涉及環節多等困難,憑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教育政策研究的功底,我提出詳盡合理的研究方案,最終促成江蘇省教育廳與拉薩市政府開展緊密合作。拉薩市政府、江蘇省教育廳、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的主要領導擔任課題顧問,分管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參加課題領導小組,藏蘇兩地的專家共同組成課題組。作為課題主持人,我在謀篇布局、調研寫作、組織協調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營造拉薩教育系統調查研究之風,為順利結題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繼續探索思考、充實完善,撰寫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出版著作《西藏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該書獲得國家西部地區教育圖書三等獎、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三等獎,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準和參考價值,較好地發揮了決策咨詢作用。本書凝結了我對西藏教育事業的執著熱愛,飽含了我對西藏各族同胞的真摯情感,體現了我對教育援藏工作的敬業精神。
由于組織的關懷支持和個人的積極努力,我的工作表現得到受援地干部群眾的普遍認可。2016年,我被拉薩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援藏干部”,《西藏日報》、人民網等媒體對我的援藏事跡作了廣泛報道。
時光飛逝,離開西藏已四年,但西藏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一直牽動著我的心。當得知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因“援藏一號”項目的持續深入推動,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以及升學率大幅提升,我替之高興;當得知配備的各項基礎硬件設施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工作、教學效率大大提升,我深感欣慰;特別是當得知所為之傾情傾力傾智的西藏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課題,不斷得到相關部門和教育領域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成果效益不斷顯現,我激動不已。發展職業教育不僅是教育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民生,對于西藏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持續推動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我們開展“西藏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之舉措順應形勢發展,契合時代要求,符合教育實際。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在西藏各級黨委政府教育政策以及西藏職業教育科研成果的大力推動下,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和就業理念不斷轉變;中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大幅增加;農牧民群眾的職業技能素質不斷提高,高素質技能勞動力——懂市場、懂經營、懂技術、懂政策的新型職業農牧民數量增多。
回首反思這段援藏經歷,我深切感受到做好援藏工作必須處理好三個問題:一要心懷為民之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面對惡劣艱苦的環境,援藏干部生活工作時刻離不開當地干部群眾的關心支持幫助。為此,必須心懷感恩之心,帶著感情援藏,用心了解受援地群眾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真正把農牧民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為他們辦實事、解難事,援藏工作會更加擲地有聲。二要深入學習調研。援藏工作面對的矛盾和問題復雜而特殊,缺乏現成經驗可循,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學習思考,沉下心、撲下身、扎下根,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更好勝任工作需要。三要善于組織協調。援藏干部由后方單位選派,同時接受指揮部和受援地領導。做好援藏工作需要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爭取各方支持,形成合力,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援藏見證真情,奉獻詮釋大愛。雖然我身在江蘇,仍心系西藏,時刻關注著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我為自己的援藏經歷而感到自豪,我的人生因援藏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