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居燕
(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需要配合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1]。我院對診治的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進行護理安全管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詳細情況見下文。
資料來源于本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診治的70例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51~87歲,平均(66.65±5.44)歲,其中冠心病14例,心肌炎12例,心律失常9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53~86歲,平均(66.23±5.24)歲,其中冠心病15例,心肌炎10例,心律失常10例。兩組一般資料上差異比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進行安全護理,具體如下:首先,成立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小組。組織護理部門的主任、心血管科室的護士長以及4名護理(2位主管護師、2位資深護師)人員組成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小組,小組組長由護理部門的主任擔任,主要負責對敏感指標進行篩選,小組其他成員主要負責收集和整理資料[2]。其次,加強培訓和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水平,進而提高護理質量。再次,責任護士需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評價患者出現風險事件的危險因素和可能性,重點預防。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可以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并將風險事件上報給護理部[3]。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敏感指標情況以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借助SPSS 20.0分析,敏感指標以及指標表示為%,行x2驗證。P<0.05表示差異顯著。
觀察組高危藥物管理合格率、分級護理落實率、專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識別準確率以及高危風險評估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敏感指標比較分析[n(%)]
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8.57%和28.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分析]n(%)[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護理服務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心血管內科的患者,由于往往病情比較嚴重,風險因素比較多,更應該加強護理管理,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4-5]。我院對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進行護理安全管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觀察組高危藥物管理合格率、分級護理落實率、專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識別準確率以及高危風險評估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8.57%和28.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示,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進行安全護理管理工作,可以顯著提高護理服務工作的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當中,使用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可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