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王曉爽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普外科,北京 102400)
外科手術治療在從根本上解決直腸肛管疾病患者病因的同時可對機體造成損傷,由于手術部位較為特殊,術后疼痛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大[1]。本研究為論證圍手術期對直腸肛管疾病治療效果,比較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36例直腸肛管疾病外科手術圍手術期行常規護理患者與36例直腸肛管疾病外科手術圍手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患者術后局部疼痛情況,現報道如下:
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直腸肛管疾病外科手術患者按照圍手術期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與實驗組(綜合護理干預),實驗組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比例為5:4,年齡在24歲至55歲,中位年齡為(41.12±1.12)歲,病史在1年至5年,平均病程在(2.54±0.32)年。疾病類型:有10例患者為肛周膿腫,有14例痔瘡,有8例為肛瘺,有4例為其他疾病。對照組36例患者男(18例)女(18例)比例為1:1,年齡在25歲至58歲,中位年齡為(41.11±1.11)歲,病史在1年至5年,平均病程在(2.58±0.4)年。疾病類型:有12例患者為肛周膿腫,有12例為痔瘡,有8例為肛瘺,有4例為其他疾病。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各方面資料數值不存在統計學差異,不具有可對比性,P>0.05。
均符合直腸肛管疾病臨床診斷標準,均需行手術外科手術,醫護人員告知患者、患者家屬臨床診斷結果、本次研究目的、內容,在征得患者、患者家屬、醫院倫理會同意后實施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血壓、血糖術前控制不佳患者。(2)排除合并全身免疫系統、代謝系統功能異?;颊?。
1.3.1 對照組
患者圍手術期均行常規護理,術前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行術前準備。術中護理人員配合醫師行手術操作,在術中密切監測生命指征,保證患者術中各項生命指征平穩。術后護理人員在醫師指導下,配合醫師術后換藥并監測患者術后創口恢復情況。
1.3.2 實驗組
患者圍手術期常規護理中行綜合護理干預:(1)術前:術前護理人員向患者大體介紹手術流程,并向患者介紹發病原因,列舉術后恢復良好案例,提升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2)術中:直腸肛管疾病患者術中長期取截石位,因軀體不適可出現負面情緒,對此護理人員應耐心與患者介紹術中截石位的重要性,轉移患者注意力,安撫患者術中情緒,提升患者術中臨床診療依從性。(3)術后:①術后依據視覺疼痛VAS量表判斷患者局部軀體疼痛情況,對于VAS量表得分在0分至3分輕度疼痛患者,告知患者術后疼痛發生原因,囑患者通過深-淺交替呼吸的方式緩解軀體疼痛;對于VAS量表得分超過4分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科學使用止痛藥物。②鼓勵患者術后自行排尿,為促進患者術后排尿可指導患者、患者家屬對腹部進行按摩,使用熱水袋熱敷小腹以促進患者術后排尿。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h局部疼痛發生情況,本次研究參考VAS量表判斷患者術后局部疼痛發生情況,VAS量表得分在0分表示無痛,1分至3分為輕度疼痛,4分至7分為中度疼痛,7分-10分為重度疼痛。
使用SPSS 21.0處理,結果中以(%)表示的相關計數數據用x2檢驗,P值低于0.05表示具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 4 h 局部疼痛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術后局部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例數均多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4h局部疼痛情況[n(%)]
近些年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直腸肛管疾病患者術前不熟悉手術流程,手術過程中長期取膀胱截石體位,可降低患者術中舒適感,除此之外,術后護理干預可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傷口恢復,術后傷口疼痛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術后舒適感[2]。常規護理中在醫師醫囑指導下行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干預忽視患者軀體疼痛、疾病認知以及耐受能力對患者的影響[3]。綜合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干預相比,直腸肛管疾病患者圍手術期健康教育貫徹始終,術后依據患者局部疼痛VAS量表判斷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有63.88%的患者術后傷口輕度疼痛,實驗組患者術后輕度疼痛發生率明顯高于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直腸肛管疾病外科手術患者提升手術護理水平,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