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存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碰到一些新的物理題型時,往往會手足無措,找不到解題的切入點,導致出錯率較高。因此通常在單元知識測試后,我都會嘗試和學生討論他們出錯的原因,比如,當時他們是如何思考的?為什么會出錯?錯在哪一步?經過多次交流后,我發現了一個共性的問題:凡是出錯的學生都不會從復雜題型中提煉普通物理模型,進而不會尋找對應的解題思路。從初中生的認知發展來看,他們應該具備基于具體事實構建模型的概括能力;但在平時的學習中,他們基于科學推理進行質疑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鍛煉較少,導致科學思維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在教學中強化建模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解決一類問題的通用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下面筆者以“物體的浮與沉”一課為例,分享具體做法。
講臺上放置三個水槽,里面分別裝了水和不同濃度的鹽水。
師:同學們,老師手上有三個雞蛋,分別放入三個水槽的液體中,雞蛋將會如何運動呢?
生:下沉……
實驗后,學生驚奇地發現:三個雞蛋居然一個浮在液面上,一個靜止在液體的內部、一個沉在水槽底部,如圖所示。教師由此引出課題——“物體的浮與沉”。
濃厚的學習興趣將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而不是被動地、機械性地接受知識。因此,良好的情境設置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他們開動腦筋,帶著問題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師:在大家的桌上除了有裝水的大燒杯外還有下列物品:①帶夾子的氣球;②泡沫;③蠟燭;④帶蓋小玻璃瓶;⑤鐵釘;⑥橡皮泥;⑦雞蛋。請大家用手分別抓住這些物品并浸沒到水中,松手,觀察它們的浮沉現象,并記錄在下面的這張表上。
學生動手操作,填表。
物體序號上浮的物體下沉的物體
師:那么你們有辦法可以利用現有的器材,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使漂浮的物體沉下去嗎?
生:在泡沫中插入釘子,向帶夾子的氣球中吹氣,把橡皮泥捏成船型,在蠟燭中插入釘子,向玻璃瓶里裝入釘子,向水中加鹽……
師:大家的方法都非常棒!那么從物體受力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法分別改變了哪些力的大???是如何改變的?你們能夠將這些方法分分類嗎?請大家思考后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生:思考填表。
狀態變化情況序號及做法 分類上浮→下沉下沉→上浮
教師巡視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展示學生的表格。
師:大家這樣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
生甲:向泡沫中插入釘子,向蠟燭中插入釘子,在玻璃瓶里裝釘子改變了物體的重力。
生乙:向帶夾子的氣球中吹氣,把橡皮泥捏成船型改變了物體排開水的體積。
生丙:向水中加鹽,改變了物體排開液體的密度。
師:大家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請大家思考:哪兩名同學的分類可以歸為一類?
生?。阂液捅?,它們都是改變了物體受到的浮力。
師:看來要想改變物體的浮與沉,離不開兩大途徑——改變重力或者改變浮力。那么請想一想,如果將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松手,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生:浮力和重力。
師:那么根據力與運動的關系,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將如何運動呢?浮力小于或者等于重力呢?請大家閱讀課本信息快速回答。
生甲:浮力大于重力物體將上浮,直至露出水面;浮力減小至等于重力后保持靜止。
生乙:浮力小于重力物體將下沉,直至靜止于容器底。
生丙:浮力等于重力時物體保持靜止,可能靜止在水中或者靜止于水面上。
師:很好。我們把物體靜止在液體內部(全部浸沒)稱為懸浮,靜止于液體表面(部分露出液體表面)稱為漂浮。
師:請大家想一想物體的浮與沉取決于什么呢?
生:取決于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
師:很好。下面請大家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并填寫下表。
狀態條件上浮下沉懸浮/漂浮
此環節以“觀察物體的浮與沉,改變物體的浮與沉,分析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三個活動為主線,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串,引導學生層層思考。學生最終自主探究發現:“物體的浮與沉取決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通過閱讀課本和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學生深刻地理解到——物體的浮沉條件其實就是力與運動的關系的應用,從而打開了科學思維的大門,為理解物體的浮與沉掃清了思維障礙,降低了難度。
師:事實上物體的浮沉條件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軍事上的潛水艇就是應用之一,請大家觀看潛水艇上浮和下潛的視頻,思考潛水艇是如何實現上浮和下潛的。
生:依靠的是改變自身的重力。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來設計一個吸管潛水艇。
教師播放視頻:將一根鐵絲插入一根吸管中,兩端稍微卷幾圈疊在一起后對折,一個吸管潛水艇就制好了;接著將吸管潛水艇放入裝了水的礦泉水瓶(接近滿瓶)中,擰緊瓶蓋,用手捏礦泉水瓶的側壁,吸管潛水艇就可自由上浮或者下潛了。
學生動手操作,展示作品。
師:大家制作的“潛水艇”都很成功。課后請大家查閱相關資料,收集物體的浮沉條件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知識獲取后需要通過實踐才能化為己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制作“吸管潛水艇”,學生體會到掌握新知識的喜悅,意識到學習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后續動力。
總結: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精心備課,科學預設課堂,抓住課堂的精彩生成,及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了解物理學研究中的一般過程和科學思維方法,并持之以恒,其科學思維能力將會大幅提升。